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教学过程
2017-04-11董淑辉
董淑辉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源头。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恰当创设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谈一谈对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媒体情境,开启兴趣之门。
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之。”不仅文章的开头讲究落笔艺术,数学课堂中的导入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媒体情境,引人入胜
多媒体强大的展示功能,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同是还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信息支持,拓展课堂维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角的比较与运算》一节的教学时,教师播放了一段优美的时装表演视频。当所有人都在好奇时装表演与数学有何关系的时候,画面定格在一双高跟鞋上,教师风趣的说:T台上的模特充满着美丽的风光,但风光背后也充满了艰辛。她们穿着这样的高跟鞋,一走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其中的辛酸不言而喻。这双鞋与我们穿的平跟鞋相比,哪双穿着更舒服些?由两个鞋跟抽象出两个角,同学们能看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答案很明显。
这样的导入既增强了观赏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故事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执教《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时,我用这个故事导入:古代印度有个国王,他酷爱下棋,苦于没有对手,就在全国范围内悬赏下棋高手,有一天来了一个年轻人赢了国王,国王答应满足他一个要求,年轻人说他的要求不高,他要国王给他麦粒,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以此类推,每格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的2倍,一直放到第64格。国王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过不久,大臣气急败坏地跑过来对国王讲,全国的仓库的麦子都不够给这个人,而且这个数字大得超过了恒河沙滩上的沙粒。
当学生对故事中麦粒的计算方法產生了极大的兴趣的时候,老师不失时机的导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方”,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挖和拓展,找到文本和学生思维的对接点,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走进课堂中来。
1、设置悬念,引导思维
思维自疑问开始,在一次公开课中,执教教师在讲授“如何确定圆心”这一问题时,先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却没有标出圆心,然后装作一副很伤心的表情和同学们说:“同学们,老师一不小心把‘圆心丢了,谁能帮忙找来呢?” 老师话一出口,同学们就开始热心的帮助老师出谋划策了。
2、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教师如果能够挖掘出文本的节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就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米,现在有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mm的纸,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可能超过珠峰吗?”纸的厚度怎么能跟珠峰相比呢?这样的认知冲突立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为新知的学习高效提供了保障。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1、 生活情境,感受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时,即不能游离于所要学的知识,又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鸣,激发探索欲望。
例如:在探究《图形的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健康歌》,问同学们是否听过健康歌。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来做健康操。……教师提出问题:转转脖子,扭扭腰,是什么运动啊?由“转转脖子,扭扭腰”这样的熟悉的动作入手,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使数学问题不再变得那么枯燥无味。教师还让同学们伸平胳膊,一会以肘关节为中心动起来,一会以肩关节为中心动起来,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旋转,而且还进行了比较,发现旋转中心不同旋转就不同,又通过两组动作,发现了旋转的各个要素,让学生们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真正感受了“做数学”的体验,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例如在活动课《折纸与数学》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同学们,折纸是我们儿时常玩的游戏,也是我们学校的社团活动,无论是漫天飞舞的纸飞机还是满载祝福的幸运星,都记载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折纸让我们变得心灵手巧,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折纸,去体会其中的折纸奥秘吧!”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究了15°,60°,30°角折叠的方法及对方法的理论验证,整节课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动手操作完成,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发展了学生们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