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2017-04-11胡少邦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它学科替代不了的。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曾一度被冷落的语言文字训练越来越受到小语界同仁、特别是教学一线教师的重视。大家认为:为了减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效劳动、把语文课上得扎实而富有成效,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因此,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正确看待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一、为语言文字训练正名
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前的一段时间里,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训练,致使训练声名狼藉。为了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正确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先为训练正名。真正的训练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某种能力和熟练技巧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训练”之“训”是教师的训导和启发诱导,训练之“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操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
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下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我在这里所说的语言文字训练,着眼点主要在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着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
语文课重视训练是语文课程的任务决定的。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语文能力靠语言文字训练形成,张志公先生说:“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1962年《说“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经常表现为语言文字训练,有些训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性训练,有些训练是为形成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性训练。不仅语文能力要靠训练形成,而且语言积累也要靠训练实现,语文知识也要靠训练让学生领悟,可以说,语文课上的一切活动都带有训练的性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手段。
二、训练意识决定语言文字训练行动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語文教育论集》)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搞好训练。语文教师应当有一双独具的慧眼,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语文因素,并具有凭借语文因素进行训练的意识。对不少老师来说,训练意识比语文功底更重要,因为缺乏了训练意识,对语文因素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即使看到了也派不上用场。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够抓住教材中典型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辨析,以领悟其中的规律性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运用。
三、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要抓好三个环节
备课时找准训练点,搞好预设;课堂上不放过训练时机,搞好生成;根据学段目标搞好常规训练,这是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的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的成功操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也考验着教师的语言文字功底。
1.找准训练点,搞好课堂预设。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搞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大的训练点一旦选定也就理清了教学思路,完成了一节课的教法设计。如《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有位教师把课题“月光启蒙”四个字确定为训练点,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启”和“蒙”两个语素的意义,进而理解词语“启蒙”的含义,接着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理解课题“月光启蒙”的意思,然后重点赏析母亲在月光下对作者进行启蒙教育的故事。“月光启蒙”是一个富于诗意的文章标题,更是解读全文的纲领,抓住这个训练点带动了一系列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的关键是认真阅读课文,即所谓“细读文本”。语文教师应当以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细读教材文本。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大致要经过感知、理解、赏析、迁移这几步,教师备课也要亲历这样的过程。训练点是在教师熟悉教材的过程中逐步确定下来的。当初步阅读教材的时候,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随着对教材的逐步熟悉和深入了解,又会觉得值得注意的东西很多很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筛选,筛选的根据年段目标、教材特点,还有课后课后练习题。
2.抓住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九寨沟》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教师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了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词典,查出了三个读音为rónghuà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师生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的条件不同,分别是在液体中化开,受热化开,在火中化开。学生又问:“溶”和“熔”有“三点水”和“火字旁”表示与水、火有关,“融”字哪一部分表示与“热”有关呢?教师告诉学生:“融”是形声字,“鬲”(lì)是形旁,“虫”是声旁,表示近似读音。鬲是新古代煮食物的器具,有三个粗大的腿,便于受热,因此以“鬲”为形旁的“融”字具有“热”和“温暖”的意思,其他包含“融”字的词语如融和、融汇、消融、融洽、其乐融融等都与温暖有些关系。这样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3.重视常规训练,落实学段目标
必须十分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等。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对于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訓练方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教师没有注意到课程标准对这些传统的常规训练都有明确的规定。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规定:“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复述是学生把作品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既是对课文理解的检验,又在检验中训练了表达能力,是一种容易操作而富有成效的训练方式。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规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大量阅读是时代的要求,因此,阅读必须讲究速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成为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默读有一定的速度”的规定如此具体,可惜的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却很少见到有默读速度的训练。
课程标准每一个学段都有标点符号的教学要求,理解标点符号、运用标点符号是读写能力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运用标点符号的训练。可以从学过的或尚未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段话,让学生试加标点符号,然后对照原文检查对错;可以由教师在一段文字上加上标点符号,有对有错,让学生辨别;还可以让学生听写一段话,加标点符号,然后讨论对错。
四、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语言文字训练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得多么好,无论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应当让学生“心知其故”,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必须伴随着语言文字知识的训导。朗读训练离不开语音学和音韵学知识的指导,识字写字训练离不开文字学和汉字文化学知识的指导,词语训练离不开语汇学知识的指导,习作训练离不开文章学知识的指导,道理是十分清楚的。
张志公先生说:“思品教育、人文教育是自然就有的,需要讨论的、真见语文功底的是语言文字训练。”张老的话可以使我们得到两点启示——其一,语言文字训练“需要认真讨论”,其二,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文功底”进行指导。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字知识,不仅要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还要用来指导他的教学实践——训练点,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发现;训练时机,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捕捉;训练进程,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调控;学生读、说、写的正误优劣,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判断。
总之,语言文字训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智力的挖掘和个性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课的特点,注意语言因素与情感因素的有机结合,以求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2004年3月22 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胡金平.中外教育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5)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胡少邦(1981),男,安徽六安人,安徽省六安市城北小学,小学一级,大专。
地址:六安市城北小学西校区
电话:1360564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