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式战略传播在电影中的体现

2017-04-11姚雅婷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化渗透

姚雅婷

摘要:

传播作为和平年代国家间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展现着其特有的政治意义与战略意义,它不再是单纯的促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球化条件下推动世界文化融合发展这样看似单纯这样听起来名正言顺,其中的深层意义却蕴含在国家之间精神上以及价值观上的竞争博弈,这种软实力上的较量相比于直接的军事对抗或经济孤立显得委婉进而更容易被人忽略,如何看穿这种看似文明的政治把戏继而进行防御和回击,需要我们从认识文化传播的战略意义开始。通过对美国电影背后意图的研究,发现美国对自身的武装不仅仅体现在传统意义的装备器材上,还体现在类似于电影这样的文化领域,并将这种文化渗透形成独特威慑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美国电影 传播战略 文化渗透 军事宣传

中图分类号:J905

引 言:

传播,是运用语言、符号等种种表意工具,以控制和影响多数人的思想和感觉,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企图。

---------哈罗德·拉斯维尔(美政治学家)

在美国人看来,传播是实现其目的的一种手段,它不单单只是起娱乐、丰富国民生活这样一个简单作用的形式,更多的则是加进了一些政治上的意图,通过这种看似无害的方式慢慢巩固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外则影响其他有着跟自己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家,同化他们的价值取向,借着全球文化相互交流的幌子实现美式的文化交融,从认知上巩固美国的霸权主义。

美國是一个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民族,并大力渲染这种精神,通过电影等方式将个人主义与国家意志有机统一。像《复仇者联盟》《蜘蛛侠》《超人》等众多的科幻电影,其中个人英雄主义的大力渲染让人们在惊羡主人公的超能力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想要拯救苍生的个人主义情怀,在这种情怀的趋势下,人们油然而生出一种救世主精神,当然,这种强调凭借个人力量而为国家做贡献的精神值得提倡,不过反之,过多的强调个人主义对于团队的协作将是不利的,这种个人主义的夸张强调久之可能会使国民的民族观念增强继而有一种唯我意识,这样对于美国霸权主义思维的巩固作用可想而知。对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更多的是注重集体效益,个人主义的过分强调会使得团队之内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发生趋向于个人的偏差,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无外乎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与效仿。

我们常习惯称美国电影为美国大片,确实美国电影的拍摄技巧的娴熟高端毋庸置疑,场面也极其宏大,尤其是一些战争题材的科幻电影,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想必是很多电影团队都无法企及和超越的。在这类题材的影片中,观众一方面感叹于电影本身的拍摄技术,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惊讶于电影中那些概念性的极富想象力基于当代科技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武器,这无疑加深了人们对于美国本身想象力创造力的高度认同。认为美国的力量是全球的顶峰,继而生出一种崇拜,一种对美国单方面的盲目向往。然而美国在制作其场面宏大的惊世之作的时候却灌注了太多政治、军事、文化目的在里面,在它创作的电影中高明的渗入了其要给人们呈现的想要人们感受的那种感觉,以致让人们按部就班地滑进它所给的虚幻的泡沫中。更多时候美国战争题材的科幻电影与其说是大片不如说是一个超长的关于美国军工力量与科技的宣传片,不难发现,在此类电影中人们对于新式武器装备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电影中主角的扮演者,甚至超过了电影剧情。例如2014年上映的《变形金刚4》《特种部队》等,变四中出现了众多美国现役重型装备,参与拍摄的还有美国军方,单尼米兹号航母和F-22“猛禽”的出演就能反映出军方在好莱坞的投入之巨,这很明显是美国军方对外宣传在电影中的体现,而就其本身而言,电影中华丽的且极具杀伤力的武器装备是美国确实在研究的尖端项目,还是为了拖垮他国军事科技力量抛出去的绣球?这是单纯的享受视觉盛宴的观众很难察觉的,如果这种判断力弱化在了国家决策层面就很可能被美国如此强大的不确定假象缚住了手脚,走向了一条由美国为自己精心编制的“科技发展之路”。

美国自始至终都有一种不安全感,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继而想要凭借科技优势来寻求这种精神上的慰藉。这种看似杞人忧天甚至有些悲观主义色彩的情绪在一些灾难电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例如《2012》《后天》,然而纵观此类电影,我们看到的不单是美国人固有的悲观意识,还有那种藏匿在灾难片中的军事意图。或许很多人对于一些类似于外星人入侵,病毒扩散的片子记忆尤深,向《独立日》《生化危机》《变形金刚》等在绝大多数这种题材的影片中,美国总能以某种方式取得胜利,尽管面对的是外星高等生命的武器,在他们面前即便是人类最尖端的科技不过是以卵击石投鼠忌器。通过武器装备的对比传达给观众的一个强烈信号是面对外来入侵,人类现有的武器装备抵抗起来根本无济于事,通过引导观众慢慢让观众也认同于这种对于灾难的担忧继而把期望寄托在这种灾难的制造者和“解决者”美国身上。然而这种寄托给了美国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提高军费开支的一个合理理由。相比于这些效益,那些花费在影片制作上的投入无疑是九牛一毛,何况高品质的影片获得的票房收入已经足以挽回电影制作成本,由此可见美国将对外传播战略在电影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与这种大场面高特效的科幻电影相对,一些像《黑鹰坠落》《刺杀本拉登》《拆弹部队》这样具有写实意义的电影就显得低沉了许多。美国在此类电影中的传播方式则更为柔和,传达出来到感情基调对现代战争枯燥乏味、残酷冰冷且无休无止的深深厌恶,其中也不乏对于战争中英勇奋斗的战士的描写。这种氛围的营造,极大地迎合了国内的反战呼声,以一种近乎于反思的形式抚平着国民的反战情绪,这种电影的基调充满了无奈,抽满了对战争无穷无尽的一种厌烦,传达出美国发动像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无奈与愧疚,而这只不过是被反战情绪逼迫下的高明妥协,也是其通过电影这种传播媒介来淡化国民的不满情绪,换句话说这更像是一个沾满鲜血的凶手怀着利益实现的喜悦在受害人面前忏悔流泪,以最大可能撰取受害者原谅为日后长此以往扫清阻碍。

前面讲了很多关于美国军事题材电影的简要分析以及个人对于其背后隐藏的战略意图的认识,下面将就此进行一些概括性的总结。

首先美国传播战略的方向有三

一、对外以较大手笔在强调视觉效果的同时将核心价值观念推向世界,搞文化霸权主义下的全球文化渗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一个民族认同感相对较差的国家来说很容易被其感化,文化上的影响也也会相应地反映在本国的政治经济上,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西方化。在这一方面,美国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将影片场面充分提高,加之以极强的想象力在视觉上给人以独一无二的享受,当在看到其他非美国电影时不再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以此为介质,美国将以其价值观为灵魂有目的的刻意传播其价值取向,試图同化各国的意识形态。

二、对内则以国民情绪为导向,响应国民需求,以文化上的说教来达到其巩固政治地位的目的。美国在对内政治上的高明之处在于其伪装自己真实意图的能力《纸牌屋》中上层首脑间的勾心斗角以及主人公的真实独白,展现出来的是领导阶层一种近乎可怕的虚伪,其中流露出的决策机构内部以自身利益为上的观念使得表面繁忙的景象背后是个人利益的追求。

三、较之前面两点,这一点相对来说可能更加符合作为艺术本身的电影所应该具备的真实意义,即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娱乐人民,弘扬自身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不过显然这种意义不过是其最基本的对于电影文化的一种阐述,也是加强文化产业的一种有效说辞。

总之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战略手段都是为其巩固全球霸权服务的,它对自身的武装不仅仅体现在传统意义上的装备器材上,还体现在类似于电影这样的文化领域,可见,这种文化上的影响力较之蛮横的武力解决显得文明了许多,并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融合的当前世界形式面前更为有力。

[参考文献]

[1] 赛弗林/坦卡德.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 华夏出版社, 2000(1)

[2] 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 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5)

[3](美)林文刚. 媒介环境学 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0)

[4]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J].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0)

[5] 吴予敏. 传播与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M], 2007(12)

[6] (美) 詹姆斯﹒罗尔著、董洪川译. 媒介、传播、文化 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版。

[7] (美)斯坦利﹒J﹒巴伦. 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8] 周鸿铎. 文化传播学通论. 中国纺织出版社[M], 2005

猜你喜欢

文化渗透
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生代教”教学模式初探
高职韩国语基础课教学探讨
为英语插上文化的羽翼
做心灵的舞者
高中英语教学如何进行文化渗透
美媒:北京警惕西方进行“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