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了”的部分隐现问题的思考

2017-04-11樊冰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偏误例句说明文

(名古屋大学国际言语文化科,日本名古屋〒464-8601)

摘要:本文对《从表现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中所提及的“为什么”与“了2”以及“刚”与“了2”很难共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另外,还分析了存现文中“有”与“了”的共现问题,发现当“有”表达的是静态存在义时,很难与“了”共现;但是表达的是动态出现义时,可以和“了”共现。

关键词:“了”的隐现问题;“了1”;“了2”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57-02

汉语“了”的隐现问题很复杂,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在使用“了”时,常常会出现偏误。本文在简单介绍了杨凯荣(2013)从语言的表达功能来分析“了”的隐现动因后,对其所提及的表原因的说明文中“为什么”与“了”难以共现、副词“刚”与“了”很难共现的原因是不符合“语言经济原则”以及笔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遇到的“有”和“了”的偏误现象,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文中出现的“了”参考杨凯荣(2013)将其分成表完了的“了1”和表新变化的“了2”。其中,表语气的“了2”,本文暂不涉及。)

一、《从表现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的内容简介

杨凯荣(2013)从语言的表达功能出发,阐明了“了”的隐现动机。该文通过对汉语已然句子的分析和考察,认为汉语可以根据功能的不同来确定是否使用句末“了”,当说话人旨在报告事件的发生时句末需要用“了”。但是同样是已然的事件,当说话人对其进行说明或者对动作行为进行描摹时,句末则不需要用“了”。

二、对于“了”的部分相关语言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1.对表原因的说明文中“为什么”与“了2”能否共现的理解。杨凯荣(2013)在分析表原因的说明文时,曾举出如下例句:①他昨天为什么哭了?

对于例文①中的“为什么”与“了2”能否共现,杨凯荣(2013)是这么解释的:因为询问原因的说明句也是以事件发生为前提的句子,其用意也不是表述新情况的发生,事件作为新情况已被背景化,因此“了2”同样也失去了其存在的理据。笔者基本同意杨凯荣(2013)的该观点。但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例文①的前后文,也不排除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他以前是个不爱哭的人,虽然我知道他昨天哭了这件事,但是他为什么会和以前不一样开始哭了?”当说话人怀着这样的心理,对这个新变化(即事件发生的原因)感到好奇时,是可以很自然地说出“他昨天为什么哭了?”这句话的。而这时的“他昨天为什么哭了?”的“了”是表示新情况发生的“了2”。实际上,表原因的说明文中“为什么”与“了2”能共现的例句并不少见,如:②绅哥哥不禁慌了手脚,忙低下头,急急问到:“你怎么啦,为什么哭起来了!”(慕荣美《金龙宝典》BCC)③白根不明白我为什么哭起来了,只是抚慰着我说道:“丽莎,亲爱的!别伤心!上帝自然会保佑我们的……”(蒋光慈《丽莎的哀怨》BCC)

从以上例句我们能看出,询问原因的说明文虽然事件的发生已不再是新情况,但是當把事件发生的原因(即上文中的“为什么会和以前不一样哭了”这一部分)理解为新情况的发生时,“了2”依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2.对“刚”与“了2”不能共现的原因是不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理解。杨凯荣(2013)在谈到“刚”与“了2”不能共现的原因时,用胡建刚(2007)提出的两点理由进行了说明。其中一点理由的具体内容如下:“刚+动词”本身就是一种新情况,而语气词“了2”的语法意义也是表示新情况或情况变化,根据语言经济原则,两者语义重复。可是实际上,在汉语中语义上出现重复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汉语的“帮助”一词中“帮”与“助”的语义重复、“刚刚”一词中的“刚”的重复、“我马上就去”的“马上”和“就”的语义重复,“他曾经学过汉语”的“曾经”和“过”的语义重复等。关于这一点,不仅是汉语,外语也一样。如日语中相似的语义重复现象就不罕见。如:日语的「上にあがる(升上去,爬上去)」的「上」和「あがる」、「歌を歌う(唱歌)」的「歌」和「歌う」、「まるで夢のようだ(就像是做梦一样)」的「まるで」和「ようだ」、「もし遅れたら先に行ってください(如果我晚到了的话,请你先去)」的「もし」和「たら」等。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发现“刚”与“了2”共现的例句。如:④清秋对秋香道:“这菜很清爽,你不吃一点儿吗?”秋香道:“我刚吃完饭了。”(张恨水《金粉世家》BCC)⑤秦安老婆说:“人在屋里哩。”金莲说:“我刚去过你家了,院门锁着的。”(贾平凹《秦腔》BCC)

所以,从以上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说“刚”与“了2”不能共现的原因之一是不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话,这样的解释还不够准确,容易产生争议。

3.现场教学中出现的“有”和“了”能否共起的偏误现象。在对外汉语的现场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们不能自然地使用“有”和“了”,时常会出现偏误。有一位母语是日语的汉语学习者就曾写过这样不自然的句子:“去年年末我很忙,有了很多事,所以没有给你打电话(例句⑥b)”,由此我们又联想出这句比较自然的句子:“去年年末我很忙,有了孩子,所以没有给你打电话(例句⑦a)”。可是,为什么例句⑥b让人觉得不自然、而例句⑦a却又是很自然的句子呢?在试着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一起来看如下例句:

⑥a.去年年末我很忙,有很多事,所以没有给你打电话。

*b.去年年末我很忙,有了很多事,所以没有给你打电话。

*c.去年年末我很忙,有很多事了。所以没有给你打电话。

d.去年年末我很忙,发生了很多事,所以没有给你打电话。

e.去年年末我很忙,发生很多事了。所以没有给你打电话。

⑦a.去年年末我很忙,有了孩子,所以没有给你打电话。

b.去年年末我很忙,有孩子了。所以没有给你打电话。

丸尾誠(2012)对于“有”的用法,是这么阐述的:「動詞“有”には、所有や存在を表す用法がみられます(我们发现动词“有”有表示所有或存在的用法)」。例句⑥a所表述的是“我有很多事”,“很多事”和“我”之间的关系是所属关系。根据上下文,我们还可以看出文中的宾语“很多事”是非特定语,由此可以判断例句⑥a是存在句。存在句中的“有”表示的是静态,所以例句⑥b中表示“动作完了”的“了1”以及例句⑥c中表示“新变化”的“了2”很难与其共现。因此例句⑥b和⑥c都是不自然的句子。但是,当把句中的“有”换成一般的动作动词(如“发生”)之后,此时的句子表达的是存现文中的“出现”义,已从静态变成了动态。这时的动词既可以和“了1”共现,也可以和“了2”共现。因此例句⑥d和⑥e,都很自然。而例句⑦a和例句⑦b虽貌似存在句,实际上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推断出文中所表达的意思不是指“我有一个孩子”,而是指“我有了身孕”或是“我生了个孩子”。也就是说例句⑦a和例句⑦b表达的不是静态,而是存现文中的“出现”义,是动态。因此和例句⑥d、⑥e一样,既可以和“了1”共现,也可以“了2”共现。这里的例句⑦a、⑦b都很自然。所以存现文中,当“有”表达的是静态的“存在”义时,很难与“了1”或“了2”共现;但是当“有”表达的是动态的“出现”义时,此时可以和“了1”或“了2”共现。

三、结语

本文在介绍了杨凯荣(2013)所提出的“了”的隐现动因后,就其提到的表原因的说明文中“为什么”与“了2”能否共现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認为询问原因的说明句虽然事件的发生已不再是新情况,但是当把事件发生的原因理解为新情况的发生时,“为什么”与“了2”能共现。另外,杨凯荣(2013)还谈到了“刚”与“了2”不能共现的原因是不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对此笔者认为这么解释容易引起争议。最后,笔者结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关于“有”和“了”能否共现的部分偏误现象,举出实例并做了如下解释:当存现文中“有”表示的是静态的“存在”义时,很难与“了1”或“了2”共现;但是当表示的是动态的“出现”义时,可以和“了1”或“了2”共现。通过以上的考察和分析,希望能帮助学生减少某些偏误,对对外汉语教学能有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呂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胡建刚.副词”刚”的语义参数模式和语义发展脉络[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5).

[3]丸尾誠.基礎から発展までよくわかる中国語文法[M].東京:アスク,2012.

[4]杨凯荣.从表现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J].汉语学习,2013,(5).

[5]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臧娇娇.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语料库语言学,2016,(1).

作者简介:樊冰(1974-),女(汉族),助教,名古屋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日语和汉语的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偏误例句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