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017-04-11陈佩赓杨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陈佩赓+杨阳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本文以北京化工大学工程硕士的调查问卷为依托,分析了“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针对问题积极寻求对策。

关键词: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52-03

从2009年起国家开始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优化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以满足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对工程技术开发人才的巨大需求。对研究生的培养逐渐由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的方向转变[1]。这一决定打破了我国多年的重学术轻应用的研究生培养格局,特别是2011年以来教育部多次明文规定要求做好学术学位与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结构调整,增加招收专业研究生的数量[2]。面临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规模逐渐壮大,如何确保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新的培养目标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成为目前工程硕士培养的重点。

重庆大学的王东红、刘东、郑小林等人通过调研对校企合作、教学基地、工作站以及校内集中等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各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3],上海交通大学的夏天娟、杜朝辉、吴世华、谢咏絮等人对上海交大机械学院已毕业工程硕士生展开问卷调查,分析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双导师制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4],北京理工大学的黄明福、陈玲结合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和问卷调查研究了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若干因素,并提出从生源质量、培养环节、学位论文、宏观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意见[5],天津城建大学的宋慧颖与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宋志英一起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当前工程硕士培养在学位课程设计、毕业要求、导师资格、教育体系四方面的情况,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6]。

北京化工大学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硕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近几年来北京化工大学在对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在不摒弃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导师”模式,与校外企业建立实践基地,聘请企业导师。校企联合的“双导师”培养模式是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办学的特色之一,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双导师”培养模式毕竟“年轻”,还处于成长过程中,并且校企实践基地还处于建设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双导师”培养模式展开研究,并对北京化工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存在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286份。

一、校内导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校内导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背景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导师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占23.6%,40—50岁之间的占50.4%,导师队伍年轻化,并且校内导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基本全是接受传统教育毕业的博士或国外留学归来的教师,64.2%的导师很少接触实际的项目课题,几乎没有工程实践背景,直接导致了校内导师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致使校内导师在培养工程硕士时仍旧重视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提高工程硕士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

(二)导师项目课题单一

目前校内导师的主要课题都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由于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论文、学术获奖对他们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使得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向这些方面,与企业生产相关的课题几乎没有,缺乏提升其培养的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的内在动力。根据调查显示33.3%的工程硕士参加的是校内实践活动,由导师安排在实验室做自己的学术课题研究,没有实际的课题作支撑,不接触实际的生产环境,毕业论文基本在实验室中完成,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式区别不大。

(三)实践基地资源短缺

到目前为止,北京化工大学由学院建成的工程硕士实践基地有31个,而2014年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509人,31个基地是远远不够的,截至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学院建立一支专门建设并维护基地的师资队伍,没有将基地建设切实重视起来,由此可见北京化工大学在工程硕士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还亟需提升。

二、工程硕士企业实践现状

(一)实践时间短,课题难以深入

虽然研究生到企业实践学习能接触实际的课题,并且接受企业的培训,对毕业以后的职业生涯有许多帮助。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57.0%在企业实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学习时间一般为4—6个月,时间较短限制了工程硕士对课题项目的深入研究,课题一般停留在表面,难以接触实际性问题。30.2%的学生实践期间接触不到实际性的课题,主要就是参观及行政杂务。

(二)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问卷数据显示有21%的学生对校外企业实践感觉一般,5%的學生对实践感觉不满,主要原因是企业导师一般都是技术、管理骨干或高级工程师,平时事务繁多,难以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一般就是让学生跟着工人自行参观学习,不主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另外,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工程硕士的实践时间较短,从长远看对企业的利益没有多大帮助,导致企业对工程硕士的实践活动缺乏兴趣。而且有4%的学生是自己联系的企业,这样企业更加不重视工程硕士的实践活动。

三、“双导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对工程硕士的实践答辩,毕业论文撰写调查显示:96.2%的工程硕士的论文是在校内导师实验室中完成的,与企业实践课题毫不相关,企业实践成为一种形式。主要原因是: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课题结合性差,企业课题撰写论文十分不易。

(一)校内导师层面

通过调查发现,91%的校内导师在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与学生几乎很少交流实践的课题,对学生的管理较少。校内导师几乎不与企业导师联系,不参与到学生的实践中去,不清楚或者不懂学生在企业的课题。一般学生实践结束后回来继续自己校内的课题并撰写论文,企业实践失去意义。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1.校内导师基本都是接受传统教育的博士生或者留学生,没有工程实践背景,对企业的运行机制、企业的研究重心等都不了解。更主要的由于事先与企业缺乏交流,学校层面与企业没有制定好实践计划,导致学生的校内课题与企业课题毫无相关,导师不懂学生的实践课题,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指导脱节,导致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无法联系交流。

2.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了解不够,仍以对待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法不加区别地培养工程硕士,导致培养的工程硕士不伦不类,既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也缺乏专业的应用技能。

3.校内导师参与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与自己的职称评定没有直接联系,校内导师的工作重心仍在学术研究、发表论文和申请课题上。

(二)企业导师层面

对企业导师的指导情况调查发现:94%的企业导师对工程硕士没有进行实际性指导,甚至有的企业导师就是敷衍了事,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1.学校与企业事先缺乏交流,企业导师不了解培养目标,无法给学生提供给研究生适合研究并能撰写论文的课题。加上工程硕士实践的时间比较短,企业导师不知道如何指导工程硕士开展课题、撰写论文。

2.缺乏监管措施,教育部门只对高校培养单位提出了培养要求及约束手段,对于企业层面没有发表对企业导师有任何要求与规定的文件,导致大部分企业导师责权不明、缺乏主动性。

四、改进落实“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的调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适合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并且已经基本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但“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培养环节中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优势。为了不断优化“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我们针对问题应主动地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良性发展

为保证和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国家教育部门应鼓励校企合作办学,共建实践基地,并从政策上加强引导,推广和优化“双导师制”。地方政府应积极配合,在企业方面实行激励和考核机制,毕竟企业导师隶属于企业,学校对其没有人事管理权限,因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和赏罚措施,例如将企业导师的薪酬、职称聘任与工程硕士的实践成绩联系起来,在横向项目上有倾斜等。同时,还需要对企业导师进行考核,杜绝企业导师终身制,对有些没有参与到实际指导过程中的挂名企业导师,没有将实践任务落到实处、使学生成了单位勤杂工的企业导师,出于对公司利益的保护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工程项目的企业导师,要取消其导师资格,并对其企业做出相应额度的处罚,切实实现企业导师的实效性。为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更多更好的政策,促进其良性发展。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倡“走出去,引进来”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应该是兼备学术型和应用型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应该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在寒暑假期间到企业中,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参与行业学会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参与到实践基地的建设中,从而提高其工程素养意识。学校应将工程实践背景作为遴选导师、晋升职称的一个条件,将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一个参考。

此外,可以根据专业领域的特点及行业特色,聘请或邀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堂教学环节,或以讲座的形式授课,讲解企业运行机制及企业文化。将企业的资源以及企业的文化“引进来”。一方面,可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容易接触实际的工程项目,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导师结构,提供了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互相接触、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机会,有利于产学研的结合发展,并容易在交叉新型学科中产生创新成果。

(三)完善学术评价标准,规范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要求

国家从2009年招收工程硕士始至今一直没有明确的学术及实践的评判标准,对学生的论文评判还处于导师和答辩委员会自行把关的层次上,各个学校标准并不统一,对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学习的评价更是没有统一、严格的标准,学生的课题、论文质量及实践质量都难以提高。所以现在迫切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对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类型进行界定,对其实践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评价指标,制定实施方案细则,使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逐渐规范化和可持续化。

对于企业导师方面,国家也应该制定相应政策,明确企业导师的权责,并以文件的形式细化、程序化。对企业导师的学历、职称和工作经历等也要做出要求,应特别强调企业导师从事研发工作经历的要求。

此外,无论是校内导师还是企业导师都应当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校内导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参与度,增强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联系交流。校内导师必须定期到学生实践的企业去了解学生的实践进展,并与企业导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遇到不适合进行学位论文研究的课题,或者资质不够的企业导师,申请更换课题。校内导师还需要和企业导师就如何培养学生及学位论文撰写要求方面进行沟通,使企业导师进一步明确学校对学生培养和论文撰写方面的要求,积极配合校内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的中期与毕业答辩时校内外导师必须积极参与。

五、结束语

本文分析只是基于北京化工大学的2014—2015级全日制工程硕士为主要对象调查所得,样本较少且调查时间较长,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略有出入,但是希望能为教育教学的诸位同仁提供一个参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对于提升工程硕士的工程应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尝试、思考、总结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雪梅,甄良,宋平,等.实施分类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1-4.

[2]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Z].

[3]王东红,刘东,郑小林,何德忠,方祯云.中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重慶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131-137.

[4]夏天娟,杜朝辉,吴世华,谢咏絮.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43-148.

[5]黄明福,陈玲.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分析、思考与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04-106,115-117,120.

[6]宋慧颖,宋志英.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6):198-199.

基金项目: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编号:G-JG-XJ201418)

作者简介:陈佩赓(1983-),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博士,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科员,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杨阳(1984-),

女(汉族),黑龙江绥化人,硕士,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科员,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喜报:我校新增水利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
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