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017-04-11张翠爱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重建人文教育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摘要:高校教育由于日益强调学科和专业的培训,使得传统道德养成、社会文明素养的培育出现大幅度的滑坡,在校园乃至社会上都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高校教育领域中,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重建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更关系到人的个性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重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69-02

如果說理工科教育是传播自然、科学和科技的教育,那么人文教育便是借助思维的认识过程以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的命题范畴。正因如此,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一些老牌大学,始终固守人文教育的宗旨,坚信,“设立大学是为了给教会和政府培养服务人员,即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多年来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人文氛围的淡薄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警醒。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群体,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一方面享有优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讯,另一方面也承载着变革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环境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这一点在理工科院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且成因复杂,范围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生目标短浅,精神世界匮乏。大学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与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交互与交汇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深入,思想活跃,主动参与性与身心体验性较强。特别是面对社会衡量人才的证书化、关系化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他们很难正确思考自己的人生,给生活以科学定位。在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驱使下,大学生渐渐失去生活的主动性,个人精神世界日渐匮乏。调查显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错位,导致人生目标不明确,在所谓的“成功之道”中淡忘了“为人之道”。也有问卷调查表明,60.4%的理工科大学生表示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找到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将个人利益放在人生目标的首位,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志向短板和人格障碍。

2.人文素养浅薄,精神品格浮躁。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的普遍特点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扎实、丰富,但较之个人综合素养的要求,他们在知识结构上往往相对单一,尤其是在人文知识方面。调查表明,73.6%的理工科大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满意程度较低;76.1%的学生希望能具备更高的人文素养,但不知怎么提高;61.2%的学生在课外并没有阅读过哲史类书籍,对民族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类经典作品的涉猎更少……这都表现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而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融汇,恰恰是培育个人精神品格的重中之重。调查显示,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无心顾及个人文明修养,在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谦虚礼让等基本文明素养上,表现出与学位极不匹配的现象,甚至存在不学法、不懂法、不知法、违法违纪的事件。久而久之,这会直接影响并导致学生与社会格格不入。

3.文史知识缺乏,个人修为欠缺。有学者认为,诸多的压力是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究其原因,根本的一点是这部分学生的涉猎范围逼仄,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课程上,难以顾及文史知识的积累和熏陶,甚至没有理解与掌握一些常识性的人文知识。20世纪90年代,华中理工大学曾对全校3511名新生进行过一次中国语文水平考试,总分为150分。考试结果是,总平均成绩为95.37分,不及格者占26.3%,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总平均成绩分别为87.06分和89.03分,不及格者分别占61%和52%。

二、有关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并需要破解的难题。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素养的培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当前,重建大学人文教育积淀,加强学生品德素养的培育,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并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

1.梳理教育理念,重建大学人文精神。大学人文精神要重建,根底在教育,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教育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在批评英国的教育时说:“我们的大部分学校和所有大学提供的教育,仅仅是一种狭窄的、片面的和实质上无教养的教育──在它最糟糕的时候,实在是近于完全没有教育。”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和延伸。因此,有学者把大学的目标界定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三是教学生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及能力。这既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理念,也应该是大学教学秉持的一种职业态度。

2.高等教育是人类的一道精神力量,必须有所担当。很久以来,人们认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但事实绝非如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不仅出现在中国,西方教育体系同样也面临着这一旷日持久的争论。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会议最后以“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作为会议报告总标题,很显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旨趣当在全面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从而造就更多拥有较高文化品位的社会成员”。当科学教育的局限性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我们应当通过积极的投入与进取的力量将人文精神的光芒照进校园,照进每一个学子的心灵中。恰如冯骥才先生所言:“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到颠覆性的冲击,诸多迷惘和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面对物欲横行与享乐盛行,我们却手无寸铁,无能为力……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对当代社会现实的重新构建,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担当。”

3.教育是一种关爱,更体现为一种关切。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关键。科学教育倚重科学,人文教育强调人的个性和情感。科学教育以求真为主题,人文教育以求善为根本。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对教育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很显然,这无疑是高等学府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

理工科学校的教育,不能只专注于专业的培养与灌输,而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要将人性的关怀与关爱、指导和辅导贯彻于教育与实践的始终,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关爱和关照,使之成为社会正能量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署钦,郑小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9,(4).

作者简介:张翠爱,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江苏省盐城工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重建人文教育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