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7-04-11郭献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立德树人互联网+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独特的感染性、传播性以及融合性等特征给新时代的学生带来了新的价值观传播媒体。但无论社会怎么改变,“立德树人”永远都是当今时代的正能量主题。将“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应用于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当中,可以充分挖掘当今时代学生的德育潜能,开启新时期立德树人教育事业的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立德树人;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67-02

“互联网+”时代给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带来了新的实践媒介,給德育实践工作带来了新的平台和教育手段。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与“互联网+”时代相结合的新思路并不是前所未有的,只是之前互联网没有现在普及。在之前的德育实践工作中,互联网技术仅作为一个德育载体,并未做到很好的融合。在这个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引领下,互联网技术已然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成为当下学生德育工作中强有力的驱动,给当今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实践提供了新的创新源泉。

一、立德树人教育实践工作的现状

(一)德育实践模式陈旧

当今学生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主要以“两课”教程为主,方法较为单一。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单向引导为主,把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给学生,缺乏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天地,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具体德育实践相脱离,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大多是理论,与学生的具体生活实践相脱离,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不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成效。但是在目前的德育实践模式下,这种“两课”教程能否深入学生内心直接影响着全面德育素质的提升,关乎着德育目标能否有效实现。

(二)互联网运用意识不足

虽然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各大高校普及,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意识不足,应用质量也不高。许多高校德育工作者都是资质较老的老教师,他们应用互联网的意识较差,很少有建立专门的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推广。即使有部分高校的德育工作人员在德育工作实践过程中会成立这种与时俱进的宣传方式,但大多都只在德育宣传月才会利用一下互联网工具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宣传,平时却只用来传达学校的通知。这种做法无异于形式主义,违背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理念,这种不持续的宣传教育根本达不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网络管理规范滞后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直接将社会推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为“互联网+”视域下学生立德树人教育实践工作带来了众多困扰。各种虚假信息、暴力视频、色情图片在网络上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

二、“互联网+”视域下学生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

(一)学生立德树人教育在“互联网+”视域下应该坚守原则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缩短了人们交流的距离,使得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何在复杂的语言交流环境下把握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是现今教育的一大难题。道德问题的研究从古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伦理学正是研究道德而发展成熟的一种理论学说,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伦理学达到建立健全学生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目的,在伦理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每个人的人性以及道德标准,面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选择标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道德选择标准基准化,使得每个人都能够遵循这种基准化的道德选择标准来为人处世,从而能够约束学生的行为,避免学生的行为超出社会道德底线。

(二)“互联网+”视域下学生的交往能力影响立德树人教育的发展进程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复杂环境使得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变得更为艰难,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得更加难以实现,通过教育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大大加快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进程。道德原则不是要求学生在为人处世上处处忍让以减少与他人的冲突,而是要求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尊重以做到公平、公正交往,学生只有了解到人际交往的原则性才能保证交往的顺利进行,才能真正理解到道德原则的精髓,促进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快速发展。掌握人际交往的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人际交往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寻求事物的本质,而不是通过竞争获得满足感。(2)当与他人之间的意见得不到统一时,不能对别人进行语言上的攻击甚至身体的攻击,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来进行辩论,这才是很好的处理方式。(3)当他人的言论违反社会道德原则的时候,要坚持自身的观点,不能因为别人而改变自身正确的看法。(4)与他人就某事物进行辩论的时候,要做到有理、有据,才能使他人信服。(5)自身的观点存在错误时,不能因为面子问题而一错再错,勇于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成熟的体现。只有做到上述这些要求,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才算是趋于成熟,才能使得自身的行为方式符合社会道德原。所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道德原则的坚持是相互依存的。

(三)“互联网+”视域下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

除了学生通过自身的主动培养以获得立德树人教育的进步之外,还应该通过外力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是社会各领域未来的人才,也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因此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是当下十分重要的。只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很难达到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要想取得快速的发展还需要外力作用对立德树人教育的促进。作为社会未来基础建设的主要力量,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工作,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可以作为外力作用,来促使学生的立德教育发展。“互联网+”视域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对于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方式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发生改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作为被指导人群一直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学生自身的想法,而不是将教师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一旦学生对于这种教育方式产生反感,就会使得学生对于教师的教育产生抵触,他们就会通过网络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通过教师的教育获得信息。

三、提高立德树人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互联网+”时代的带来,给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既带来了不少的便利,同时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在应对这个信息爆炸年代的德育工作时,为了树立当代学生正确的价值标准,我们必须要构建“互联网+”视域下的德育新模式。首先,“互联网+”视域下的立德树人教育模式必须充分依据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进行相应的德育工作。党中央给出的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是评判社会是非的道德规范,更是“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应该时刻铭记于心的做事风格。其次,我们要创新现有的德育方法。方法的创新及实践有效性主要在于德育工作者是否能够在“互联网+”视域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德育工作者在校园德育网站的建设上要与时俱进、贴近民生,杜绝千篇一律地转载央视网站内容,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最后,还要建立健全评价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工作有效性的机制,这是高校德育工作能够持续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科学的反馈可以促进“互联网+”视域下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这种评价机制必须能够在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将他们都纳入评价主体的范围,并且评价机制必须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

将“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应用于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当中,可以充分挖掘当今时代学生的德育潜能,开启新时期立德树人教育事业的新模式。“互联网+”视域下提高学生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实践有效性,必须用新的德育理念开展相关的德育工作。“互联网+”思维模式下有效的学生立德树人工作必然能给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不小的贡献,当然这需要全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熊荣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与内在要求系统性的认识[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

[2]林荣策.“立德树人”视域中的高校艺术类学生德育教育研究[J].艺术教育,2015,(09).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以新乡医学院为例》,项目编号:SKL-2016-2336

作者简介:郭献明(1978-),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立德树人互联网+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