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构建

2017-04-11王硕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一体化德育机制

培养创新型全面发展型的复合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下学生需求多样化,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于以培养应用型的民办高校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的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全方位、齐抓共管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管理;德育;一体化;机制

1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面临的现状

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机制是以提高育人实效为目的,通过管理和德育协调整合、相互促进以实现德育目标的工作过程和方式。当下社会政治生活透明较高、民主参与意识显著增强,随着多元文化冲击产生的诚信缺失、有违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及互联网负面信息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使大学生理想价值观现实化,对个人利益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尤为看中,观点主张追求个型化,敢于发表自我主张,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主要凭个人主观意愿,意志力相对薄弱心理承受力较差。而作为大学生所处的高校来说,由于民办高校多向应用型转型和发展,社会实践、实习实践环节更是增加了比重,在校外的时间的增多对学校的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机制存在的不足

随着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变化,传统的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机制暴露出:内容缺乏针对性、时效性;过程简单化、形式化;方法单一、程序化,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设计和理论支撑。民办高校还存在队伍的流动性大,同时具备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的人才不占多数的普遍状况,致使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只追求完成的速度,不重视完成的质量,只重视眼前所见结果,忽视长远的影响,只关注表面问题,未对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反思和总结,抑制了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机制作用的发挥。

3 构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对策

3.1 推进“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理念的创新

应当全员树立“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教育管理观。学校的各个部门深入贯彻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学生工作委员会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各学院学工办主任、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校团委、招生就业处、创业学院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都参与其中,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新问题新情况,全面统筹协调安排,使传统的管理代替服务的做法彻底转变,不断增强全员服务意识,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服务学生的理念的、可操作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发挥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的四大功能,尤其服务功能的发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住宿育人的合力。

3.2 加强学生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突出服务功能。

当下所处的是互联网+的时代,传统的、单一的、灌输的、我说你听的学生管理与德育模式已不能为现今时代的学生所接受,更不能满足现今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打造线上线下的服务平台,是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一项重要载体。在线上可以通过设立一个学生信息中心,定期发布与学生相关的各类信息,缩短信息发布的周转时间,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线下设立实体服务窗口,为学生提供各項学生相关的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业务和咨询。线上线下的学生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打造,将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3.3 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构建需要有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作为保障。根据现实情况进一步修订《学生手册》,做到学生教育管理有据可依,建立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要发挥学生工作部主导作用,学院学工办全面参与,将学生工作、德育教育、就业创业、志愿服务、心理健康全面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大部制统筹协调的功能,通过咨询、调研、实施、协调、反馈、总结,“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地运行,更加准确、合理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3.4 创新服务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

高校对学生的服务应是全方位的,同时也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将日常工作与服务理念结合,突出思想教育的引领服务、强化日常学习的指导服务、侧重心理健康的爱心服务、完善就业创业的导向服务、强化贫困学生的资助服务。将一系列服务形成合力,创新学生工作的服务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育人效果也将进一步得到发挥。

3.5 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有一批合格的学生工作服务团队是落实服务功能一支不可划缺的力量。需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评聘标准和考评指标体系。将一批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水平强的选聘到学生工作队伍中来。如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为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且是中共党员是学校挑选辅导员的必要条件。对于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辅导员予以重点培养,优先推荐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把学生工作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对优秀学生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并工作业绩纳入职称评定中。一系列激励机制激发学工队伍服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晓峰,方晓珍.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与程序设计[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1(11).

[2]郑新.谈高校学生教育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J]学理论,2014(09).

[3]吴常果.浅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营与管理,2016(12).

作者简介

王硕(1982-),女,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供职于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生处。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7

猜你喜欢

一体化德育机制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