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7-04-11牛建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教育

(沈阳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摘要:“卓越计划”的核心是执行该计划的高校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而由高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具有较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完成这一计划的关键。制订切实可行的校内和企业师资队伍建设办法,构建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确保“卓越计划”的实施,培养出能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并能解决生产中问题的学生。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24-02

一、卓越计划及建立相应师资队伍的意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推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教学改革计划,其目的是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以三个“面向”(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引,教育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技术强国打下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卓越计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建设一只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本文旨在探讨校内师资队伍、企业师资队伍的构建及其与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在看到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高、大、全”,学校定位不明、目标趋同等问题,其中有些是学校内部可以解决的问题,另外一些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综上,建设与“卓越计划”相适应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对于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校内教师队伍的建立

为了建设一支能满足沈阳大学“卓越计划”要求的教师队伍,在校内明确要求承担“卓越计划”授课任务的专业教师应具有不少于两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并有硕士或以上学位、讲师及以上职称,主持或参与过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在学校层面制定了“卓越计划”教师选拔和管理办法,要确保受聘为“卓越计划”的授课教师每年应有3—6个月的工程实践(包括现场指导、现场实习、参与企业相关项目开发、挂职等)经历。

三、秦冶重工企业师资队伍的建立

1.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依托,组建企业教师队伍。以我校重点建设的秦冶重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主要实习基地为主体,建设一支企业师资队伍,满足“卓越计划”学生在基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要求。

2.由学校和中心共同制定企业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比较系统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确保学生在秦冶重工的学习效果。担任“卓越计划”教学任务的企业教师应在企业一线工作3—5年,具有相关冶金装备制造的丰富工程经验,且具有助理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3.以比较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满足沈阳大学“卓越计划”执行的三个梯次的企业教师队伍。按照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在秦冶重工阶段学习的需要,将秦冶重工教师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秦冶重工进行现场教学和实训环节的教师,需要拥有深厚的冶金装备制造工程实践经验,要具备助理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或秦冶重工中高层领导,主要结合秦冶重工工程实际和现场生产情况为学生授课;二是实习教师以在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指导学生的现场顶岗实习工作;三是导师应是具有深厚宽广的冶金装备制造行业工程实践背景,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级工程师或秦冶重工中高层领导,对冶金行业工程实践(如阀门、混铁罐等装备)具有全面、系统性的掌控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在秦冶重工的工程实践和完成毕业设计或相关研发项目的研究。

四、构建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探索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的两段式、双导师制模式。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要在学校由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企业情况,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项目和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工作中,要发挥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各自的经验和理论优势,共同指导学生进行一年的企业学习规划、现场问题研究,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秦冶重工具体产品的设计方案的制订中去,让学生有机会提出问题并参与每个阶段的审查、确定为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工艺、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初步具备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通过上述过程培养学生持久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以达到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的。

2.基于项目“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索。在我校机械制造和材料成型两个专业工程基础课程和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在沈阳大学和秦冶重工全面探索基于项目的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采取以秦冶重工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为线索,以布置课程作业、就某一专题开展调研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查阅相关文献写成的综述报告、研究性提纲报告等为载体的针对秦冶重工的生产问题解决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从秦冶重工工程问题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在學校所学习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各种应用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秦冶重工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和企业两类课堂和秦冶重工现场强化培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冶金装备工程领域的兴趣。

3.开展针对“秦冶重工”多方位的工程实践训练模式研究。设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科研训练体系,依托校内不同学院重点学科的优势,即多个省重点实验室、几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各类特色专业实验室,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老师的专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和设计项目,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探索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依托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互补合作理论和实践优势,进一步加强校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强化基于企业现场各生产工段和班组实践教学的本科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实践研究,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初步科研素质的培养。

4.校企合作办学模式。(1)校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要联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规划,共同构建和联合开发优质冶金装备行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和校内外组织保障体系。学校和企业在培养计划中要明确实践环节的指导和参与要求,企业确保学生在具体工段岗位或工作环节能够接受切实的实践训练。(2)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政策机制研究。要建立沈阳大学、秦冶重工联合培养联席会,定期召开制度,周期性研讨并及时协调、解决“卓越工程师”培養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制定企业导师选拔认定管理办法和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让企业高水平专业和管理人员积极地投入到学生的培养工作中;秦冶重工要优先选用毕业生,沈阳大学要负责企业导师后续学历教育等相关管理办法;通过合作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合作管理办法等,促进校企联合进一步实体化。

五、结语

“卓越计划”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核心,注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以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构建为基本保障。地方高校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更有地方特色,积极探索出和创建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R].研究报告,2008,(06).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9):10-14.

[3]孔捷.从平等到卓越——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评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5):35-38.

[4]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育,2012,(1):20-24.

[5]宋玉杰.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对实施卓越计划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2,(8):28-33.

[6]马铮.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知识产权教育问题[J].沈阳大学学报,2012,(3):81-84.

[7]王建明,张瑜,张磊.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模式与机制的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13,(1):74-77.

项目基金:辽宁省2012年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机械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12142)

作者简介:牛建平(1962-),男(汉族),辽宁昌图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材料科学及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教育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