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稻飞虱绿色防控的关键技术
2017-04-11仇华友王啟苗
仇华友+王啟苗
摘 要:该文根据指导农户开展稻飞虱防控的实践和体会,在充分认知稻飞虱危害症状、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从选用抗虫品种,实施健身栽培,开展灯光诱杀、稻鸭共育、保护天敌、科学运筹肥水、采取生物防治等方面总结出稻飞虱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稻飞虱;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08-02
宁国市是皖南山区的县级小市,市域面积2 487km2,耕地面积仅19 500hm2,农村种植业常年以中稻为主,面积在10 000hm2以上。水稻害虫稻飞虱是宁国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中褐飞虱为害最重,一般为害损失10%~20%,严重为害损失40%~60%,甚至绝收。从2011年起宁国市通过选用抗虫品种,实施健身栽培,开展灯光诱杀、稻鸭共育、保护天敌、科学运筹肥水,并采取生物防治措施,指导农民开展稻飞虱的绿色防控,将稻飞虱为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1 危害
飞虱主要危害期在水稻圆秆拔节期至乳熟末期,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汁液。孕穗期受害,使叶片发黄,生长低矮,甚至不能抽穗;乳熟期受害,稻谷千粒重减轻,瘪粒增加,严重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齐泥瘫倒,叶片青枯;并能传播某些病毒病,加重纹枯病、菌核病的危害。
2 发生规律
稻飞虱分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宁国皆有发生,其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一种喜温暖的外来迁飞性害虫,不能安全越冬。灰飞虱部分为本地虫源,部分外来迁入,能够安全越冬。稻飞虱适宜温暖高湿的气候环境,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20~30℃,最适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80%以上,其发生与迁入迟早、迁入数量、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栽培技术和天敌因素有关,一般“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有利其发生。同时,与水稻栽培管理措施有密切关系,凡密植程度高、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长期深积水等,易造成田间郁闭、高湿,均有利于稻飞虱的生活和繁殖;水肥管理恰当,适时晒田,可显著减少虫口密度。宁国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飞虱年发生3~5代,主害代卵一般7~13d孵化为若虫。
3 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针对稻飞虱的发生规律,我们在生产上选用抗(耐)虫品种、实施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指导农民开展灯光诱杀、稻鸭共育、保护天敌和科学运筹肥水,并切实做好预测预报,精准使用生物农药实施达标防治,对稻飞虱的防控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1 选用抗虫品种 推广选用抗、耐虫品种是防治稻飞虱的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措施。因此,在稻飞虱重发区推荐农民种植糯稻、粳稻品种,推广株型紧凑、茎高秆粗、抗性强的杂交水稻品种,如:扬两优6号、深两优5814等,保持品种的多样性。同时,每年要求农民更换种植不同抗虫性的水稻品种,延缓稻飞虱对水稻品种抗性的适应性。
3.2 开展健身栽培 通过选好育秧地、施足基肥、适时播种、合理追肥来培育壮秧。栽植密度比普通栽植稀一点,即行株距30cm×15cm或采用(40~20)cm×15cm宽窄行栽植方式,掌握25.5万穴/hm2以上,基本苗105万株/hm2左右,实现合理密植。栽后一个月左右开始烤田,每次烤田3~4d,以利壮苗增蘖,达到控苗徒长,增强植株的抗性,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稻飞虱的发生。
3.3 采用灯光诱杀 中稻生产季节6—10月,根据地形,2~3hm2安装1台杀虫灯,呈交错排列,傍晚开启零时关闭,诱杀稻飞虱。并采用稻田养鸭方式解决杀虫灯下1m半径范围内虫量会增加的问题,提高稻田产出综合效益,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3.4 实施稻田养鸭 选定活动能力较强、体型较小的高邮麻鸭,在秧苗栽插7~10d左右(即水稻返青后),将孵化10~15日龄的雏鸭(雌雄混合)按225~300只/hm2放入稻田。一般以晴天上午9:00~10:00放鸭,如遇雨天可适当提前或推后1~2d,利用小型麻鸭的杂食性和不间断活动性,通过鸭子在田间劳作和生活,起到对稻田松土、刺激水稻生长的作用,达到为稻田除草、施肥、除去稻飞虱的目的。
3.5 保护利用天敌 通过人工创造适于天敌生存、繁衍的良好生态环境,避免和减少人为杀伤,充分发挥天敌在自然界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利用非稻田对天敌的保护作用,在稻田附近种植茭白、茶叶等,于水稻休闲期可迁到稻田外,寄生或捕食杂草上的飞虱卵;当水稻移栽后,可快速迁回稻田。或在稻田边上人为地种植一些显花植物以提供营养源,能够通过聚集天敌、改变性比、延长寿命、增加繁殖力和寄生率来增强天敌的效力,最终达到降低害虫数量的目的。
3.6 科学运筹肥水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改进施肥措施,实现减量精确施肥等措施,使稻田单位面积的总用肥量零增长,但产量显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提高。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控施氮肥,增施有机肥料,施足基肥,重施钾肥,巧施追肥,并掌握前促、中轻、后控的原则。灌溉上以灌为主,原则上不排水,既节水又减少损失和污染。实施浅水插秧,插秧后灌3cm水层护苗,活水发棵返青,分蘖初期浅水勤灌;一季中稻搁田程度轻些、時间长些;孕穗期浅水勤灌,齐穗期露田,成熟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确保施入的肥料都能充分利用。通过浅水勤灌、干湿交替、适时晒田、晒田适度的管理方法,以控制稻飞虱的繁殖。
3.7 科学生物防治 利用飞虱虫疠霉、金龟子绿僵菌、白僵菌等微生物农药控制稻飞虱发生;利用银杏叶、石菖蒲、生姜、大蒜、苦楝油、蓖麻等植物源提取物驱避和毒杀稻飞虱;全面禁止在稻田使用吡虫啉、三唑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及复配制剂,稻飞虱防治在前期和处于低龄若虫时期,主要选择使用高效、低毒、天敌安全的化学农药,如噻嗪酮、噻虫嗪和吡蚜酮等。当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用印楝素3~4.5g/hm2或0.5%苦参碱水剂2 250~6 000ml/hm2,对水40kg防治;在后期和虫量大时,可选用毒死蜱和敌敌畏、毒死蜱+吡蚜酮或毒死蜱+扑虱灵等进行防治,并做好农药交替轮换使用,避免同一药剂循环连续使用。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