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编写针对蒙古国学生汉语语音教材的建议

2017-04-11金枚金锋

关键词:教材

金枚++金锋

摘 要:蒙古国学生急需国别化汉语教材。对于蒙古国学生来说,语音集中教学阶段需要安排3-4周,设计为4课。前3课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声母、韵母的出现顺序,每课均设计交际会话、语音分辨及声调的定调等练习,并附上声韵拼合表及课文的蒙语注释等;第4课是以轻声、儿化为重点的音变现象的教学。在语音集中教学阶段之后,语音教学强调配合语法、词汇、句子及语篇教学来培养重音、停顿、语调、语气等汉语语感。

關键词:蒙古国学生;语音教学项目;教材;语音集中教学阶段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61-05

蒙古国学生目前只能使用国内出版的对外汉语通用型教材——在中国大多用英文注释的通用教材;在蒙古国大多加上蒙古文字注释的“注释教材”。汉语教材缺乏针对性是造成针对蒙古国学生汉语语音教学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蒙古国学生急需国别化汉语教材,这是学术界研究空白,也是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及重点。本文将对为蒙古国学生量身定做的国别化汉语教材中的语音项目教学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

蒙古国是世界上学生接受基础教育总时间过短的7个国家之一,其小学、初中上课时间平均不超过5、6个小时,蒙古国学生已经习惯了慢节奏的学习习惯。因此比起绝大多数国家的学生,对蒙古国学生汉语语音教学日课时安排要减少。就长期进修的零起点外国学生而言,一般安排有2周的语音集中教学阶段(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周课时为12课时,2周共24课时);但对于蒙古国学生来说,放慢教学节奏教学效果会更好,这个集中语音教学阶段需要安排3-4周,具体体现为以下第一课至第四课,每课设计为8课时。

一、第一课语音教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建议

语音集中教学阶段中语音教学项目的教材安排应强调针对性和习得顺序,从哪里开始,以怎样的顺序才能势如破竹地使蒙古国学生掌握汉语所有的语音,尤其是重点及难点语音呢?由易到难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依据普拉克特(C.practor)“难度等级模式”——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的语言项目定为难度0级,正迁移作用为最容易的第二语言习得项目。依据对比分析的理论比较蒙汉语音系统,发现蒙汉两种语言都有的辅音有b[p]、p[p?謕]、m[m]、w[w]、d[t]、t[t?謕]、n[n]、l[l]、s[s]、j[j]、g[k]、k[k?謕]、ng[?耷]、h[x],蒙、汉语都具有的单元音有ɑ[a]、o[o]、i[i]、u[u]、e[?藜]和ê[?藓],蒙、汉语都具有的二合元音有ai[ai]、ei[ei]、ou[?藜u]、uo[uo]、ie[i?藓]。这些蒙汉共同拥有的音位难度0级,理应成为蒙古国学生汉语语音教学项目的起点。参照《汉语拼音方案》音位的矩阵聚合性,可略作取舍。针对蒙古国学生汉语教材第一课的语音教学项目设计,辅音为b[p]、p[p?謕]、m[m]、f[f]、d[t]、t[t?謕]、n[n]、l[l]、g[k]、k[k?謕]、h[x],单元音为ɑ、o、e、i、u、ü,二合元音为ai、ei、ao、ou。需要说明的是,其一,蒙古语音系统没有f[f],但《汉语拼音方案》[p]、[p?謕]、[m]、[f]自成一个语音矩阵,f紧跟双唇音[p]、[p?謕]、[m]后,教师应强调[f]是唇齿音——上齿与下唇的清擦音,不可把[f]顺同化发成双唇音。其二,蒙古语音系统虽没有单元音ü[y],但有i[i],ü[y]是与展元音i[i]相对应的圆唇音;汉语ü[y]与蒙古语也有的u[u]相比较,虽都是圆唇元音,差别在于舌位的前后——u[u]是舌面后而ü[y]是舌面前。其三,ao[au]虽是蒙古语音系统没有的二合元音,但[a]与[u]这两个音素是蒙古语音系统所具有的,先发准[a]与[u]这两个音素,再练习二音素的合成应不为难事。

本课语音教学项目的练习形式可以有:朗读音节(看图朗读、朗读单音节、朗读双音节),选择你听到的音节(注意声母、注意韵母、注意声调),写你听到的声母或韵母或声调,交际会话,零声母音节中“y”与“w”的拼写规则,等等。

为强调本课的语音教学项目,把《本课所学的声母、韵母拼合表》附在本课的最后。

本课交际会话项目,应注重训练本课语音教学项目——

交际会话(1)A: Nihao! B: Nihao!(课文可标注蒙古语释义,不出现汉字释义)

交际会话(2)A: Nihaoma? B: Haikeyi.

课文注释部分用蒙古语标注,包括3部分——

(1)汉语音节的结构:声母、韵母及声调3部分。

(2)汉语的4个声调:汉语声调通过音高变化来区别意义。为直观展示,可附下图《汉语声调五度标记示意图》——

“唱四声”是一种定调练习,是按照第一、二、三、四声的自然顺序来练习的。

(3)上声变调规则:“你好!”含有上声变调规则,可用注释为:214+214——35+214。还可给出另一个常用例词“语法”。

(4)拼写说明:关于《汉语拼音方案》零声母音节中“y”与“w”的使用规则。

二、第二课语音教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建议

指出z[ts]、c[ts?謕]、s[s]与zh[t?拶]、ch[t?拶?謕]、sh[?拶]、r[?拮]及j[t?揶]、q[t?揶?謕]、x[?揶]这3组音除[s]外均为蒙古语音系统所没有,故这3组音是蒙古国学生的学习难点,常见的偏误表现在:把[t?揶]、[t?揶?謕]、[?揶]发成[?諨]、[?誦?謕]、[?蘩],把[t?拶]、[t?拶?謕]、[?拶]、[?拮]发成[?諨]、[?誦?謕]、[?蘩]、[?廾],将[ts]、[ts?謕]、[s]与[t?拶]、[t?拶?謕]、[?拶]混同,将[t?揶]、[t?揶?謕]、[?揶]与[t?拶]、[t?拶?謕]、[?拶]混同。故对蒙古国学生汉语教材第二课的声母教学项目设计为z[ts]、c[ts?謕]、s[s]与zh[t?拶]、ch[t?拶?謕]、sh[?拶]、r[?捺]及j[t?揶]、q[t?揶?謕]、x[?揶]这3组难音。至此,汉语所有的声母都已出现。

由于i[?尢]是与汉语声母z、c、s相拼的韵母,发zi、ci或si这个音节时延长的部分就是i[?尢];i[?尥]是与汉语声母zh、ch、sh、r相拼的韵母,发zhi、chi、shi或ri这个音节时延长的部分就是i[?尥]。故对蒙古国学生汉语教材第二课的韵母教学项目首先设计为i[?尢]与i[?尥]。

考虑到z、c、s与zh、ch、sh、r拼开口呼与合口呼,j、q、x拼齐齿呼与撮口呼,那么余下的复元音韵母ua、uo、uai、uei(ui)及ia、ie、iao、iou(iu)、üe也成为对蒙古国学生汉语教材第二课的韵母教学项目。

本课语音教学项目的练习形式可以有:朗读音节或朗读词语,选择你听到的音节(注意声母、注意韵母、注意声调),写出你听到的声母或韵母或声调,辨音辨调,声调搭配,完成会话与交际会话,“不”的变调选择,等等。

为强调本课的语音教学项目,把《本课所学的声母、韵母拼合表》附在本课的最后。

本课交际会话项目,应注重训练本课语音教学项目——

(1)课堂用语(可标注蒙古语释义,不出现汉字释义)

A: Shui chidao le?

B: Laoshi, Ta jiao Lidan,shi taiguo liuxuesheng.

(2)超市买东西(可标注蒙古语释义,不出现汉字释义)

A: Ni yao shucai ma?B1: wo yao huluobu.

B: Bu,Wo yao yixie shuiguo.

C: Ni yao duoshao? D:Sige/Yige/Liuge/Qige/Bage/Jiuge/Shige.

课文注释部分用蒙古语标注,包括3部分:

(1)语音分辨:1.z、zh与j;2.c、ch与q的分辨;3.s、sh与x;4.r与l。

(2)声调定调练习

①“唱四声”是按照第一、二、三、四声的自然顺序来练习定调的。

②双音节词定调练习举例

第一声与其他声调的搭配定调:她高、她忙、她好、她大、她的

第二声与其他声调的搭配定调:人高、人忙、人好、人大、人的

第三声与其他声调的搭配定调:很高、很忙、很好、很大、好的

第四声与其他声调的搭配定调:特高、特忙、特好、特大、大的

③有目的地设计声调搭配

第一声+第四声是55+51的顺连调,例如“春去”“冬至”等。

第二声+第一声是35+55的顺连调,例如“蓝天”“白云”等。

第二声+第四声是35+51的顺连调,且升降对比,易分辨,例如“很快”“太亮”等。

第四声+第三声是51+214的调,目的在于找到第三声的起点,从调值1较容易找到调值2,例如“力小”“去火”等。

第四声+第二声是51+35的调,目的在于找到第二声的起点,从调值1较容易找到调值3,例如“坏人”“麦苗”等。

(3)“不”的变调规则:举出常用例子“不去”“不谢”——“不来”“不多”。

(4)拼写说明:j、q、x与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省略。

三、第三课语音教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建议

以上第一课和第二课已经学完了所有的声母及单韵母、复韵母,只剩下鼻韵母了。那么对蒙古国学生汉语教材第三课的语音教学项目就设计为汉语16个鼻韵母。

汉语16个鼻韵母包括8个以[-n]收尾前鼻韵母和8个以[-?耷]收尾后鼻韵母,前、后鼻韵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蒙古语也有以[-n]、[-?耷]收尾的音节,蒙古国学生学习鼻韵母并不会感到太难,但发前、后鼻音时区别不太明显,甚至常常混淆。蒙古语的鼻韵母不象汉语那样严整对应——16个鼻韵母中有7对音(14个,即[in]/[i?耷]—[an]/[ɑ?耷]—[i?藓n]/[iɑ?耷]—[uan]/[uɑ?耷]—[?藜n]/[?藜?耷]—[u?藜n]/[u?藜?耷]—[yn]/[y?耷])严整对应。余下的两个:[y?藓n]可以與[i?藓n]对比教学,两者只是韵头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u?耷]可以与[y?耷]对比教学,两者只是韵腹元音的舌位后、前的区别。所以,前、后鼻音的对比教学是蒙古国学生汉语鼻元音教学的切要,鼻韵母在对蒙古国学生汉语教材中要成对地出现,以强化对比,突出前、后鼻音的区别。例如发[in]时,先找准[i]的位置,舌尖很快向上抵住上齿龈;而发[i?耷]时,先发舌面前音[i],很快舌头后缩,舌面后抵住软腭。体会发[-n]、[-?耷]时舌头前伸与后缩的区别的敏感性。

本课语音教学项目的练习形式可以有:朗读音节或朗读词语,选择你听到的音节(注意韵母、注意声调),写你听到的韵母或声调,辨音辨调,a、e、i不同发音的选择练习,完成会话与交际会话,“一”的变调选择,等等。

为强调本课的语音教学项目,把《汉语鼻韵母与所有声母拼合表》附在本课的最后。

本课交际会话项目,应注重训练本课语音教学项目——

(1)打招呼(可标注蒙古语释义,不出现汉字释义)

A: Zaoshang hao!/Zaochen hao!/Shangwu hao!/Wanshang hao!

B: Zaoshang hao!/Zaochen hao!/Shangwu hao!/Wanshang hao!

C1: Ni shenti zenmeyang? C2:Ni mang ma?

D1: Hen hao. Xiexie! D2: Bu tai mang.

(2)询问(可标注蒙古语释义,不出现汉字释义)

A1: Ni shi naguo ren?

B1: wo shi Hanguoren/ Zhongguoren/Yingguoren/Mengguren.

A2: Ni xihuan chi/he shenme?B2: Wo xihuan chi/he mifan/jiaozi/kafei/doujiang.

课文注释部分用蒙古语标注,包括4部分——

(1)语音分辨:①en与eng;②an与ang;③in与1ng;④ang与iang;⑤uan与uang;⑥uen与ueng;⑦ong与ün;⑧üan与iong

(2)偏误特别纠正:蒙古国学生发鼻韵母常常丢失韵头,诸如“旅店(dan)”、“广(gang)场”、“金钱(qan)”。教师可做这样的发音指导:例如“店”,先发出韵头[i],可读得略长,渐渐过渡到[?藓n],目的在于体会到韵头[i]的存在;然后再缩短[i],[i]发出后马上过渡到[?藓n]。

(3)a、e、i的不同发音:举出实例,在汉语拼音中,a、e、i均表现为4种不同的读音。领会这3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条件下,有不同的音位变体,体会其细微的发音差异。

(4)“一”的变调规则:举出常用例子“一天”“一星期”“一下儿”“一会儿”。

四、第四课的语音教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建议

对蒙古国学生汉语教材第四课的语音教学项目设计为声调随意搭配练习,“非上声前读半上”的训练,另两种重要的音变现象轻声、儿化的教学建议。理由如下——

以上3课把汉语所有的声母及韵母均已涉及。

汉语声调的定调练习虽初具规模,但要使蒙古国学生真正地内化汉语声调,就需要打破顺序设计而做大量的声调随意搭配练习,故本课可设计一些双音节、三音节的常用词,进行声调随意搭配练习。

第二、三课注释讲解了“不”的变调规则、“一”的变调规则。

上声变调规则在第一课只涉及上声之前变阳平(即“214+214——35+214”)的情况,故非上声前读半上(即“214+其他——21+其他”)本课应重点设计进行训练。事实上,蒙古国学生对“上声之前变阳平”这种变调感到容易掌握,但“非上声前读半上”却容易产生偏误,常常把半三声21却发成二声35,形成规律泛化性偏误。为此,可以借鉴刘若云用常用词类推的方法进行第三声的教学:用“你好”类推第三声加第三声(即214+214——35+214)的发声;用“你听”类推第三声加第一声(即214+55——21+55)的发音;用“你来”类推第三声加第二声(即214+35——21+35)的发音;用“你去”类推第三声加第四声(即214+51——21+51)的发音,用“姐姐”类推第三声加原为第三声(即214+214——21+轻声)改读为轻声的发音。

轻声是在最初的对外汉语语音集中教学阶段不能回避的音变现象,因为一些最基础常用词诸如“妈妈”“爸爸”“哥哥”“你们”“学生”“大夫”“护士”“杯子”“月亮”“马虎”“喜欢”“别的”等等都是轻声词;更重要的是,汉语最基本的句子表达,诸如“你好吗?”“好久不见了。”“身体好吗?”“你叫什么名字?”“好不好?”“去不去?”“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在家呢。”“三块五吧。”“苹果多少钱一斤?”“我喜欢吃白菜。”等等,都涉及汉语轻声音变现象。轻声的教学设计在最初的语音集中教学阶段应注重基本常用性与交际应用性的原则。但由于以上前3课的教学重点是声母、韵母及声调,故轻声教学在前三课即使出现也只能略有提及。到了第四课需要对以上前3课出现的轻声词及句子表达中的轻声现象逐一列举,并作出讲解:汉语词尾或句尾有的音节在语流中会失去原有的调值,变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当前的对外汉语教材把轻声表述为“又轻又短”,用五度标调制将轻声的调值图示为2、3、4、1。这种调值讲得过细并不必要,易流于繁琐而不便记忆。轻声没有自己固定的声调,其音高随前一音节的声调而变化的,在不同的声调后面的不同调势或调型却很重要:在第一、二、四声后的轻声是一个降调;在第三声后面则是一个平调。对轻声的讲解这样适当地简化,音值随前一音节调势自然调整语感,蒙古国学生掌握轻声还是不太困难的。

儿化也是在最初的对外汉语语音集中教学阶段不能回避的音变现象,普通话中的儿化是很普遍的语言现象,常常在最简单的几句话里也难以躲开,一些最常用的词语诸如“面条儿”“土豆儿”“瓜籽儿”“小鸟儿”“画画儿”“跳高儿”“唱歌儿”“玩儿”等等都是儿化韻;更重要的是,汉语最基本的句子表达,诸如“你去哪儿”“介绍一下儿”“请等一会儿”“你喝点儿什么”“明天我有事儿”等等,都涉及汉语儿化音变现象,关涉语音纯正自然,克服洋腔洋调。儿化的教学设计在最初的语音集中教学阶段也应遵循基本常用性与交际应用性的原则。也由于以上前3课的教学重点是声母、韵母及声调,故儿化教学在前3课即使出现也只能略有提及。到了本课需要对以上前3课出现的儿化韵及句子表达中的儿化现象逐一列举,并作出讲解:普通话的单韵母er[?藜r]很特别,要么自成音节,例如“儿童”“二十”;要么附着在某韵母后而使之变成一种卷舌韵母,这种音变现象叫“儿化”。由儿化变成的卷舌韵母叫儿化韵。儿化在拼音上用一个表示卷舌动作的r表示,从拼音上看形成一个音节,也仅仅地读成一个音节,写起来是两个汉字,例如:huār(花儿)。蒙古国学生往往看到是两个汉字就把儿化音节读成两个独立的音节,造成发音偏误。儿化词的发音在《现代汉语》教材中表述为5条规则:音节末尾是a、o、e、ê、u(包括ao、iao中的o[u]),韵母直接卷舌;韵尾是i、n(除in、ün外)的,丢掉韵尾,主要元音(或稍有变化后)卷舌;韵母是i、ü的,加[r],即增加元音[?藜]并卷舌;韵母是-i[?尢]、-i[?誺]的,儿化时变为[?藜]并卷舌,即韵母变作[?藜r];韵尾是ng的,丢掉韵尾,韵腹鼻化并卷舌。这5条规则太过烦琐,外国学生很难记得住的,习惯于疏懒的蒙古国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只需要简化讲解:儿化的基本性质是卷舌作用,原韵母的发音如果便于卷舌,儿化时就在韵尾上附加卷舌动作;如果不便于卷舌,就要在卷舌的同时对原韵母略加改动。蒙古国学生发儿化韵舌头常常显僵直,只需舌头卷一卷,或许就顺耳了。不可让蒙古国学生费劲背诵那5条儿化规则,就算记得住,应用起来也容易混淆。

当然,学习本课这些新的语音教学项目随时都在复习前3课关于汉语音节结构各组成部分的内容。

五、语音集中教学阶段之后的语音教学设计建议

叶军认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首要问题是“短暂的语音阶段后,语音教学很大程度上被架空甚至放弃,中高级阶段语音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没有好的方法”。对外汉语学术界早就呼吁:语音教学应贯穿始终。不能只是初级阶段重视,各个阶段都要重视。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不仅包括声母、韵母及声调的音节结构及变调、轻声、儿化等音变的教学,还包括重音、停顿、句调等语调语感的教学。在语音集中教学阶段,集中精力打好汉语语音基础——声母、韵母、声调、变调(上声、“不”、“一”)、轻声、儿化及《汉语拼音方案》拼写规则。而在之后的语法、词汇教学阶段,应关注汉语词重音、句重音、句中停顿、语调语气等语感的培养。蒙古国学生“洋腔洋调”主要原因往往在于汉语词与句的重音找不准、停顿位置不当或停顿过长或过短、句末语调生硬或不得体以及用蒙古语的语气语调来读汉语的句子等等语感偏误。而重音、停頓、语调语气往往是和语法词汇、语篇语境相联系的,语法、词汇及语篇的教学是长期的过程,因而汉语语感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对蒙古国学生汉语教材在语音集中教学阶段之后的语音教学内容的设计,强调应附着在语法、词汇、句子及语篇教学之中体会重音、停顿、语调语气等汉语语感。当然,语音集中教学阶段的语音教学项目仍在中高级阶段随时随地继续复习、强化并深化。

总之,对蒙古国学生汉语语音教材设计要处理好阶段性与全程性的关系,贯彻好“重点突出、循序渐进、结合交际、贯彻始终的原则”。

——————————

参考文献:

〔1〕卢笛.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建议[J].语文学刊,2012,(4).

〔2〕巴娅日玛.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及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金枚.浅谈蒙古留学生的汉语声母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2009,(4).

〔4〕金枚.蒙古留学生汉语韵母教学新序列探析[J].语文学刊,2009,(6).

〔5〕张辉.成功之路(入门篇)[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10).

〔6〕杨寄洲.汉语教程(第一册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7〕金枚.适合蒙古国学生性格特点的汉语语音教学有效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2016,(10).

〔8〕金枚.适合蒙古国教育体制的汉语语音教学总体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2016,(7).

〔9〕李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设计[J].人文丛刊(第八辑),2014,(9).

〔10〕叶军.《对外汉语教学语音大纲》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模因论对开发对外汉语教材的启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