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祭故人:已在路上还需等待

2017-04-11郑旭

民生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杨帆纪念馆外婆

郑旭

3月20日,河南省安阳市民政局组织召开了全市殡葬改革工作会议,宣布从当日起,为期一个月的2017年春季殡葬宣传工作正式启动。据该市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该市在今年着重推行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当地群众可以通过网络祭扫,祭奠已故亲人。

一年以前,安阳市创建了殡葬行业官方网站——安阳殡葬网,网友在网上注册后可设置“空中灵堂”,以祭故人。“让生者的思念随互联网技术跨越时空,并以此表达对逝者怀念之情,这种文明、环保、新潮,又不违传统文化的清明节祭祀方式,正逐渐被辖区群众所接受。”安阳市殷都区一名街道干部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有资料显示,网络祭祀国内源起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彼时,第一家网络祭祀网站“网同纪念网”上线,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端,不仅让生者可以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也从某种程度上让亘古延绵了几千年的祭奠方式与时偕行。

正因如此,2006年,民政部正式发文倡导“网络祭祀”这种模式,随后各省份的殡葬服务中心也相继推出这种服务。而在经历了张国荣、汶川地震等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事情后,国人开始认识并使用这种方式寄托哀思,以至于到了2010年,国内可以搜索到,且拥有注册会员连续使用的祭祀网站平台已经超过千家。

尽管如此,《民生周刊》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从2010年至今,无论是拥有官方背景的殡葬行业网站,还是民营资本运作的祭祀平台,都在数量上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然而,由于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仍在“真孝”与“伪孝”的价值观念地带游离徘徊,以至于“传统祭祀”与“网络祭祀”就如对手般矛盾地存在于清明、中元等我国民间重要的祭祀节日之前。受此影响,“民本”背景下的网祭平台就质量而言,出现了良莠不齐。

对此,有民俗专家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于传统祭祀方式,“互联网+祭祀”是新时代、新文明的体现,不仅方便了群众、优化了政府部门的管理,还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真谛、保护生态环境,但一定要给公众融合与观念转变的时间。

新青年网祭被斥“不懂礼数”

事实上,近几年只要民间祭祀节日临近,“传统祭祀”与“网络祭祀”矛盾般并存的现象就会凸显,而由此形成的热闻与有感而发的讨论就成为节日里的另一种看点。

2016年,在杭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做软件维护的重庆籍青年杨帆,决定通过互联网祭奠去世周年的外婆,当他把自己给外婆做的网上纪念馆网址链接发给山城的母亲时,让其始料未及的是,母亲大发雷霆,斥责他“不懂礼数”。

杨帆告诉事后采访的记者,自己的外婆去世后被安葬在当地的一座公墓,清明节前夕,杨帆妈妈打来电话,让他清明节回家扫墓。但没想到,清明节杨帆临时被安排加班。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帆在新闻上看到网上祭祀的方式,他决定也为外婆建一个网上纪念馆。为了把外婆的网上纪念馆弄好,他还下了不少功夫。

记者在该网站看到了杨帆为外婆制作的网络纪念堂,精美的风景图片背景下,中间是杨帆外婆的照片,背景音乐是外婆以前最喜欢的《甜蜜蜜》。在杨帆心中,一切都十分完美。

“这是我给外婆做的网上纪念馆,清明节我在这纪念外婆,怎么样,不比现场扫墓差吧?”网上纪念馆制作好后,杨帆给母亲发了一条这样的信息。他还将网上纪念馆的链接发给妈妈,让妈妈和自己一起在网上纪念外婆。

“你这是什么意思?在网上弄个东西就用来纪念外婆?”10分钟后,杨帆收到母亲的回复。杨帆打电话给母亲解释,但母亲完全听不进去,还骂他糊弄人,不孝顺,快被他气死等等。

无独有偶。作为“网络祭祀”的2.0版本,当下很多城市流行的“微信祭扫”方式,也在今年清明节之前“扫”出来一堆是非。

不久前,四川成都某公墓推出了微信远程祭祀方式。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上填写寄语,随后寄语可同步到墓地前的一块大电子屏幕上滚动显示,以表哀思。尽管是文明祭祀的一次有益探索,然而同样让公墓管理者始料未及的是,持批评声音的群体似乎远比支持者多。

《民生周刊》记者在收集并整理网上批评者的观点时注意到,批评者大多质疑,清明祭祀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并借此向自己的后代进行一些人伦教育,如今不去现场祭扫,清明节祭奠还有意义吗?

网络公祭易被公众接受

正如前文所述,从2000年国内第一家网络祭祀平台上线,到2006年国家层面发文推广这种模式,再到公众人物去世、自然灾害导致的事发地群众罹难,对于“网祭”,从陌生到认知再到逐渐接受,国人至少用了一个世纪的十分之一的时间。

虽然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民生周刊》记者随机访问的21个人中,接受网络公祭的人数远超网祭亲人,达20个人,唯有1人因信仰问题选择回避问题;而支持网祭亲人方式的只有9人,其余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去亲人墓前祭奠。

以西安籍在京工作者张波为例,现年34岁的他2007年来京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不仅通过中国红十字协会捐了款,还在多个门户网站开通的公祭平台上为逝者祈福。

“那段时间你会发现,周边所有人都在做这件事,这是一种氛围所带来的影响力。”但张波告诉同时透露说,尽管想利用清明小长假带5岁的儿子去京城周边转转,但今年正好是他的爷爷去世三周年,作为长孙,“不去坟前祭奠是会让家族亲属笑话的。”

71岁的首鋼退休职工宋师傅是《民生周刊》记者随机采访者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他说,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那天,他在电视上看见国家领导出席祭奠仪式并讲话后很受感染,特意让外孙子替他在网站上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在宋师傅看来,这种国家公祭是国人爱国的一种方式,鞭策当代人、教育后来人不能忘记国家的屈辱史,在网上进行没什么不妥。然而祭奠自己逝去的家人是一种孝道,同时也是教育下一代,如果还通过网络进行,这种孝道就变了味了。

49岁的吴铁军(化名)是哈尔滨某高级中学的语文组组长,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自己就在某网站给多年前去世的母亲建立了一个网络纪念馆,除了清明节和中元节,平时他也会写点小散文“寄给”母亲,而且他还把网址发给了自己的姐姐和弟弟。

“通过网络祭奠自己的亲人没什么不妥的,真正的孝不是烧纸、磕头,而是怀念故人的精神品质。”吴铁军说,自己的姐姐和弟弟平时也会在母亲的纪念馆里写和母亲的故事,而且自己的孩子和姐弟的孩子也会在上面留言。

“网络祭奠让缅怀逝者的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互动起来。天上人间,让活着的人能够感受到故者灵魂未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利用网络祭奠已逝领导人、明星,以及对自己有恩德和帮助的老师、单位领导等。这也是网络祭祀自己亲人的基础。”但他同时也遗憾地表示,“很多人观念中的‘灵魂未朽只有在坟头碑前才能感受到。”

采访中,吴铁军还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在哈尔滨工作,距离老家赤峰比较远,除了母亲去世周年的时候他带家人到坟前祭拜了一次外,“这么多年的清明节,都是让姐姐和弟弟代我祭拜。”

网络祭祀正在路上

尽管“传统祭祀”与“网络祭祀”一直都是矛盾的综合体,但在业内人士分析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互联网+”改变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经历过两种祭祀方式的并存局面后,“网络祭祀”会越来越成为未来国人祭奠方式的首要选择。

分析认为,按照现代文明标准,这一套扫墓祭祀方式和行为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和步伐。

分析指出,一方面,“传统祭祀”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焚烧纸钱直接耗费大量宝贵的森林资源,供奉蔬果直接浪费了饭菜和新鲜水果。根据中消协2010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便高达100多亿元。

另一方面,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直接加重空气污染程度,而且容易引发山林火灾,危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根据公安部消防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的清明节期间,全国共发生火灾3190起,抢救遇险被困者914人。

“网络祭祀正在路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有专家建议指出,在此过程中,各级政府能做的不仅是通過多种方式引导公众做“网络祭祀”的体验者,还要给行业发展做好制度设计与优化;对于民营资本运作的网祭平台而言,则要通过强化服务和技术创新,以此获得“互联网+”嫁接带来的效益。

猜你喜欢

杨帆纪念馆外婆
Effect of short-term plasticity on working memory
Analytical formula describing the non-saturating linear magnetoresistance in inhomogeneous conductors
外婆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劫后华夏再杨帆(弋阳腔)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外婆回来了
A MODIFIED TIKHONOV REGULARIZATION METHOD FOR THE CAUCHY PROBLEM OF LAPLACE EQ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