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闲暇教育改革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7-04-11甘春华
[摘 要]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通病”,闲暇教育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闲暇教育改革可从特色创新、整合创新、开放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政府职能创新等方面进行突破,并从管理体制、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平台建设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完善。
[关键词] 闲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37-03
一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通病”与改革新动向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通病”
1 办学同质化现象突出,各校在定位和培养模式上缺乏特色
高校特色强调的是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而不是刻意求全求大。在当今激烈的高校竞争中,没有特色就意味着没有优势。
2 不同高校之间缺乏分工合作,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不同高校在学科建设时往往注重竞争,缺乏合作,尤其缺乏设备和师资共享机制,导致有些院校缺乏相应设备条件(如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和师资,而另一些院校师资、设备利用不足。这也是促使一些学校追求“大而全”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同一学校内部不同院系之间在课程设置上协调性、统筹性不足
由于同一学校内部不同院系之间协调不足,进行学科建设时过分注重部门利益,进行课程设置时也往往不考虑其他院系的课程设置体系,使得一些学科关系接近的院系存在重复建设或师资、设备利用不足现象。
4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一些高校没有结合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或预先调整课程设置,有些老专业已不适应本地产业的变化,新专业则缺乏相应的师资和实习条件。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没有校外专家参与,忽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导致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5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第二课堂活动不足
高校过分重视第一课堂的教学,第二课堂开辟不足,实践教学往往只成为教学的辅助环节。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如毕业实习,但没有将实践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践活动本身也不够规范化,导致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6 闲暇教育开展不足
高校对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闲暇教育严重滞后于专业教育。一些高校认为,大学生都已成人,对于大学生的闲暇活动不是如何教育而是如何管理的问题。因此,大学生闲暇活动事实上处于受限制状态,高校通常只是例行公事般地开展一些文体或知识竞赛类的活动,对大学生闲暇生活采取保守和戒备态度。
(二)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新动向
1 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突出本校特色
许多高校正在明确自己的定位,强化本校办学特色,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合理调整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学校围绕培养目标探索办学特色,通过课程改革,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课程体系的弹性,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 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
在不少高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已从过去的辅助地位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将实践活动设置为独立的课程模块,提高了实践活动的学分比例,并与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习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的有益探索。
3 重视国际交流,逐渐与国际教育接轨
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一种趋势,不少高校注重教学的国际化,与国外院校加强交流,派驻教师去国外高校进修,或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实行“2+2”或“3+1”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期间可同时接受国内外的双重教育。
4 强化通识教育和闲暇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课程改革来强化通识教育和闲暇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闲暇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高校闲暇教育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闲暇教育的基本概念
高校闲暇教育指的是在课外时间内有目的地进行的、通过大学生自主选择方式向其传授正式课堂教育内容之外的闲暇知识与技能的意义性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念,形成和掌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和技巧,从而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
高校闲暇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自我约束性。在闲暇教育状态下,学生的生活会发生质的变化:由“自由”变为“约束”。 (2)自愿性。接受闲暇教育是一种自愿行为,而不是强迫服从于某种权威性压力。 (3)个人意义。出于自愿和明确学习目的而参与闲暇教育活动,其本身蕴含个人意义[1]。
(二)高校閑暇教育的意义
1 闲暇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创新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条件。高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随着大学生闲暇时间的逐渐增多,高校闲暇教育越来越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2]。
2 闲暇教育契合网络信息化时代终身教育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终身学习成为潮流,闲暇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一方面给学校闲暇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为闲暇教育开辟了新领域,另一方面也使新时期闲暇教育面对的问题更为复杂和困难。网络既可以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海洋和创新思维的天堂,也可能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潘多拉盒子”,损害其身心健康。一些大学生由于不能有效驾驭自己的闲暇时间,产生不少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学业与职业发展,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之为“闲暇贫困”与“闲暇危机”。而闲暇教育是消除“闲暇贫困”、生产“闲暇富翁”的有效渠道。
3 闲暇教育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有效手段
在过去的精英教育时代,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当前我们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教育的主体性、内适性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渐得以张扬,高等教育更多地关注教育之于个体的成长与幸福的内在功能。“教育回归生活,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生活做准备”已成为众多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而学生一生的幸福离不开闲暇价值观与闲暇技能的培养。
4 闲暇教育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
高等教育改革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校特色的强化,而闲暇教育是基于学生的自由个性开展的,选课的自由度和上课形式的多样化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许多突破,这些特点顺应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三 以闲暇教育改革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策略
閑暇教育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作用在现实中并没有受到重视,目前的高校闲暇教育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闲暇教育资源欠缺等问题[3]。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闲暇教育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4]:
(一)特色创新:以特色化闲暇教育强化大学核心竞争力
首先,高校的闲暇教育要创立自己的特色,既可以以“老”致胜,也可以以“新”致胜。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高校可以“面向历史”创立特色,以“老”致胜。任何一所大学都有传统的延续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会形成高校特有的老牌强势学科、专业或资源,闲暇教育可依据这一点突出特色。
其次,闲暇教育要创立自己的特色,既可以以“土”致胜,也可以以“洋”致胜。要以“土”致胜,必须在闲暇教育课程设置上密切结合本地的经济特点和社区文化特点,在活动课程开展上密切与本地区企业的联系,开展社区公益活动,扩大在本地的影响力,这种方式适用于招生范围小的高校。要以“洋”致胜,必须在闲暇教育课程设置上紧跟国际潮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强化渗透跨文化教育,这种方式适用于招生范围广、生源基础较好的高校。
再次,高校要创立自己的特色,既可以以“实用”致胜,也可以以“实力”致胜,可以注重实践,也可以注重科研。要以“实用”致胜,就必须在闲暇教育中强化闲暇技能的传授;要以“潜力”致胜,闲暇教育则要加强与通识教育的渗透,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最后,高校要创立自己的特色,既可以以“就业”致胜,也可以以“创业”致胜。要以“就业”致胜,在闲暇教育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加强与潜在用人单位的合作与联系;要以“创业”致胜,在闲暇教育课程设置上则必须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养,闲暇教育环境注重创业环境的营造。
(二)开放创新:以开放式闲暇教育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对接
闲暇教育要有全球意识、国际水准、世界眼光,以世界高水平的闲暇教育为参照系,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在闲暇教育课程设置上可设立跨文化课程模块,并加强外语、信息课程的渗透,或引入国外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
(三)整合创新:以闲暇教育推动校际、院际课程整合,增加培养模式的灵活性
首先,要加强校际之间的闲暇教育整合。可参照国外的做法,建立大学集团或联盟,联盟学校的学生可以跨校参加闲暇教育的活动课程,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实现校际资源的共享,也可以降低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冲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联盟学校之间转学或交换,接受多元化教育,促进复合人才的培养。
其次,要加强同一学校内部不同院系闲暇教育的整合,构建跨院系的闲暇教育体系。通过学校闲暇教育指导中心设置兼容性的校级闲暇教育体系,推出多种闲暇课程和活动套餐,以突破院系和专业的资源限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教学方法创新:课内与课外融合,实行多课堂教学
闲暇教育改革要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与网络自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多个平台,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全方位、跨时空的学习环境。各个课堂的学习全部认可学分,纳入培养方案。
为配合这一教学体系,学校要开拓校外大学生闲暇教育基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促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让学生认同企业价值观、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强化职业精神或创业精神的培养。
(五)政府职能创新:做好总体规制与监督
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及时将闲暇教育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制定闲暇教育的总体指导规则,并通过行政权力组织社会力量,为地方高校开拓跨校共享的大学生闲暇教育基地和项目。
四 推进高校闲暇教育改革的实施机制
(一)把闲暇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闲暇教育指导中心
首先,高校要把闲暇教育纳入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切实可行的闲暇教育计划。计划主要包括闲暇教育实施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内容、方式以及评价等方面,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该计划还要与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相融合,体现“渗透性”特征。
其次,要建立校闲暇教育指导中心,该机构可作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分支机构之一,统领各院系闲暇教育的指导、实施、监督与协调等工作。
(二)调查各专业学生的需要,设置闲暇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通过调查切实了解本校大学生的学习及情感需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闲暇教育目标和计划,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兴趣、需要的不同特点,按年级和专业系统地制订大学生的闲暇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在闲暇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课程目标要明确。第二,课程内容要广泛,有针对性。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内容应尽可能地涉及大学生闲暇活动的所有领域,并且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如针对闲暇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课程内容设计。第三,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设计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征。第四,课程设计要体现自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三)建设闲暇教育师资队伍
闲暇教育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建设:一是独立设置的闲暇课程教师可利用校内原有的思想品德、心理或文体类教师资源;二是活动类闲暇课程的教师可从社区或合作企事业单位中吸收一部分职工兼职;三是科研实践类闲暇课程指导教师可从各院系研究型教师中加以培养;四是对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进行培训,督促他们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渗透閑暇教育[5]。
(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闲暇教育网络课堂
目前,校园网在各高校已基本普及,但其功能主要集中在校园办公自动化、辅助教学等方面。闲暇教育要抓住校园网络教学平台这个制高点,通过丰富完善校园网的内涵将学生吸引过来,可以在大学校内网站上设置闲暇教育频道,提供相关的闲暇活动查询系统,包括闲暇机会、资源、场所、时间、费用、设备等信息。并通过网上图书馆和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资料查询、网上心理咨询、网上教师答疑、歌曲下载、影片观赏等功能,供学生随时使用或学习。
(五)开发闲暇教育资源,营造闲暇教育环境
开发闲暇教育资源,除了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外,还要在改造校园硬件设施上下功夫:首先,完善学生闲暇文化、体育和娱乐设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场所和空间。比如,除了完善图书馆、校史馆、体育馆、游泳池、放映室等场所外,另开辟出专门的学生活动场所,如讨论室、学生会议室、英语交流角等,用以集体活动,而不影响其它教室里学生的正常学习,这样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远离不良活动场所。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闲暇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广播、院报、院刊、网站、微信、微博、飞信、QQ群等传统与现代传媒手段,对闲暇的道德观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宣传引导。再次,在充分开发校内闲暇教育资源的同时,还要利用社区和地方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社区教育基地等,鼓励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等。
(六)引导学生社团组织发展,自主进行闲暇教育
学校应加大对社团的支持力度,配备相应的经费和场地,将学生社团组织发展与闲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社团组织成为闲暇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之一。学生社团组织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等特点,契合学生情感需求,通过闲暇指导中心的引导和支持,可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空间得到锻炼和发展。
参考文献
[1]J·曼蒂,等.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2]曹玉霞,秦克寅.新时期大学生闲暇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J].理论学刊,2008(12).
[3]孔雯.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4]甘春华,罗明忠.中外高校办学特色的比较及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
[5]陈英.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