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计量的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研究

2017-04-11牛超

牛超

摘 要:一般的研究理论认为,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因素,主要是更高的劳动所得和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其次是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所能提供的更好的就业岗位。通过对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河南省农村人口迁移也是为了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水平和更稳定的就业。

关键词:人口空间分布;农村人口迁移;面板数据;空间滞后模型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67-03

河南地处中原,中国的中部,黄河下游,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大省。2014年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为河南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这些农村人口的迁移动因都有哪些,以及这样的迁移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影响河南省整体的发展,研究这些问题都有助于河南省的整体发展。

人口迁移的研究需要从人口迁移的经济理论与模型、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以及从社会学角度等几个方面入手,是一个具有很强综合性的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产生了许多丰富的研究理论。英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于1954年发表《具有无限劳动供给的经济发展》,在文中他提出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的两部门人口流动模型,这是第一个用于研究人口流动的模型。

俞路认为如果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相对平均,那么通过计算人口中心的变动轨迹,就可以找到人口移动的进程。冯林杰、陈建东利用托达罗的人口迁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因素,认为我国城乡人口转移除了受到劳动力收入差异的影响之外,还会因为生活成本、心理成本、交通成本等问题而产生变化。戴丽娜、王青玉则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并在考虑了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研究了政府各项支出对河南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结果证实了其影响显著。

关于人口迁移的研究文献还有很多,但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多数是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关于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迁移也建立过一些模型,但其中的多数模型没有考虑到人口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因此本文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结合面板数据对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进行实证分析。

一、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因的统计描述

一般的研究理论认为,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因素,主要是更高的劳动所得和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其次是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所能提供的更好的就业岗位。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动因是农村和城市收入的不断扩大,刘易斯在《二元经济论》中指出:“无论是什么原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果将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虽然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的缩小。1998年时城镇居民收入就已经比农村的多出1.26倍,并且在不断的扩大,在2003至2006年之间,多出了2倍以上,到2014年收入差距减小到2.59倍。虽然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减小,但是这之间的差距依旧很大。

城市所能提供的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以及更好的就业环境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因。恩格尔系数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从2007年以后虽然城市和农村的居民恩格尔系数都达到了40%以下,进入了富裕阶段;但是城乡之间的生活水平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所能提供的更好的就业岗位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动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下面就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进行实证分析。

二、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空间计量分析

(一)全域空间分析

全域空间分析是通过分析全局空间相关性,来分析空间数据在整个区域内所表现出的分布特征。一般可以用Moran I指数、Geary C指数、General G来进行分析。本文采用Moran I指数。Moran I指数可以通过软件GeoDa中的相应模型及数据得到结果,本研究选用软件GeoDa进行计算。对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进行全局自相关分析可得如下结果:

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口规模的Moran I值接近于零,说明从人口规模的角度看,河南省人口不存在着集聚或分散的情况。但是从人口密度的角度看,Moran I值为0.36,这就表明河南省人口的分布存在高值的空间集聚现象,即在河南省的18個地市当中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集聚在一起。

(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首先,变量的选取与分析。

人口迁移的动因及影响其因素的分析是人口迁移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很多学者不但从理论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还从定量方向出发,通过数据模型进行研究。汤韵就从宏观角度出发,选取了人口密度、收入水平、财政支出、教育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等9个宏观变量作为影响因素,考察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西方学者普遍将高工资收入作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生活条件是农村人口流动主要的动因。虽然农村人口迁移的动因受到自然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本研究的实证分析部分主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综合以上情况,最终模型中的因变量是农村人口数,自变量为河南省18个地市的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服务支出和医疗保险服务支出。

本部分实证分析的所有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8年至2015年的河南省统计年鉴。

其次,模型设定。

目前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在被解释变量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时候,应用空间误差模型的效果会更好。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的农村人口规模进行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 I值为0.07,说明基本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也就不适用空间误差模型。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滞后模型,即通过SAR模型结合面板数据的研究方式来研究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因。

第三,模型结果分析。

运用R软件中的空间计量模型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农村人口数与各指标之间的回归结果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数据的结果基本上都是显著的,得到的结果是可信的,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从上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

1.从人均收入水平方面来看,人均GDP的系数估计值为负值,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水平提高之后,更多的农村人口迁移向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系数估计值为正值,说明在农民收入提高之后,一部分农村人口不再向城市迁移。结合这两个方面来看,农村人口的迁移动因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是在收入的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的农村人口选择留在家乡,不再向城市迁移。

2.从就业岗位指标的角度来看,工业增加值的系数估计值为正。随着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以及城市工业部门的外迁,更多从事工业部门的劳动的农村人口可以在本地实现就业,这也缓解了城市无法吸收过量的农村人口所带来的弊端。第三产业增加值为负说明,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到城市中的第三产业中就业。从整个就业岗位指标的角度看,在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的迁移是为了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3.从社会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这些数据也反映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因是为了较好的生活条件。从中可以看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和社会保障服务支出的系数估计为负值,说明迁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医疗保险的系数估计值虽然为正值,但也说明随着农村医疗服务的加强,以及在城市中就医困难的问题使得部分农村人口不选择迁移。

从本研究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因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就业以及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本研究并不完善,还有一些限制因素使得本研究不能更进一步的深入。如在研究農村人口转移时,使用农村人口数作为自变量,这是由于在农村人口迁入迁出的数据获得性上存在一定困难,使得不能很好地表达出农村人口的迁移量的大小。

——————————

参考文献:

〔1〕Lewis. W.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22):143-181.

〔2〕俞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冯林杰,陈建东.基于托达罗模型的人口流动因素分析[J].消费导刊,2008,(15):181-181.

〔4〕戴丽娜,王青玉.人口空间分布及迁移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方法与河南省数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28(4):61-66.

〔5〕刘建波,王桂新,魏星.基于嵌套Logit模型的中国省际人口二次迁移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4,28(4):48-56.

〔6〕闫庆武.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人口数据空间化中的应用[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7〕陈盛淦.人口迁移视角下的随迁老人城市留居意愿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16,(3):83-88.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