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培土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017-04-11孙继英汝甲荣王腾肖本彦王
孙继英++汝甲荣++王腾++肖本彦++王立春++吕文和
摘 要:该文以‘费乌瑞它和‘克新1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培土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索适合克山地区的培土方法。结果表明:在试验中,费乌瑞它和克新18号均以苗前闷耕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32 631.9kg/hm2、37 689kg/hm2,比对照3次培土增产27.32%(费乌瑞它)、44.03%(克新18号);在其他费用相同的前提下,成本可降低1 050元/hm2。
关键词:马铃薯;培土方式;生长发育;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046-04
马铃薯是增产潜力很大的作物,其产量水平受温、光、水、气、肥等多種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制定适宜的农艺栽培措施尤为重要。中耕培土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获得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中耕培土的时间、次数和方法,要根据各地的栽培制度、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1-2]。为了确定马铃薯适宜的培土时间和培土方法,笔者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试验地内进行了培土栽培试验,研究不同培土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当地的中耕培土方式,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克新18号,一级种薯。
1.2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分院试验地进行,土壤为淋溶黑钙土,前茬玉米。
1.3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处理,分别为B1:深松、苗期中耕1次,深松深度25cm;B2:闷耕、苗期中耕1次,苗将拱土时进行,培土厚度5cm;B3:趟蒙头土、苗期中耕1次,苗高2cm时进行,培土厚度约3cm;B4:培土2次,一遍在齐苗后进行,浅培土,二遍在苗高10~15cm(或现蕾时)进行,培土厚度3~5cm,B5:培土3次(CK),一遍在齐苗后进行,浅培土,二遍在苗高10~15cm(或现蕾时)进行,培土厚度3~5cm,三遍在封垄前进行,培土厚度3~5cm。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小区为4行区,行距80cm,行长6m,小区面积19.2m2,播种深度10~12cm。
1.4 调查记载项目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出苗期:小区出苗率达到50%的日期;成熟期:小区50%的叶片变黄的日期;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状况:在植株开花盛期每小区取3株测量植株鲜重、叶面积系数等,取平均值,叶面积系数采用单位面积标准纸重法测定。产量测定:收获时每小区取中间(两垄去除头尾各1m)实收测产,测产时按大薯(大于150g)、中薯(75~150g)、小薯(小于75g)分别测定,并根据取样面积折合成每1hm2产量。单个薯块75g以上为商品薯,商品薯率是指商品薯占总产量的比率。
1.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 和DPS 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中耕培土方式条件对马铃薯出苗期和出苗率的影响 2015年5月14播种,6月14日开始出苗,10d后基本出全苗,田间统计出苗情况见图1和图2。由图1可知:费乌瑞它和克新18号均是苗前深松处理最早出苗,比对照苗后培土3次处理早1~2d,其他处理提早1~5d,苗后趟蒙头土处理出苗最晚,苗前闷耕处理出苗略早于苗后趟蒙头土处理。由图2可知,苗前深松处理的出苗率最高,其次是苗后中耕两次和苗后趟蒙头土处理,苗前闷耕处理的出苗率最低。说明苗前深松具有提温、保墒、促早苗的作用;苗前闷耕因为播种后即进行培土,种薯位置比其他处理低,地温偏低和种芽到地表距离较远,延迟出苗,降低了出苗率;趟蒙头土处理是在幼苗露出地表时培土,因此培土后出苗又晚2~3d。
2.2 不同中耕培土方式条件下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变化
2.2.1 中耕培土方式对马铃薯植株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在马铃薯植株开花盛期每小区取3株正常植株,测量植株鲜重和叶面积系数。马铃薯植株鲜重和叶面积系数是标识其生长繁茂程度的重要指标,植株生长发育的优劣可能会影响到后期的产量形成。从马铃薯植株地上部分鲜重和叶面积系数看(图3~图6),各处理在不同的生育时期生长速度略有不同:出苗期至现蕾期,2个品种均以苗前深松处理生长速度最快,苗前闷耕和趟蒙头土2个处理的生长速度最慢;现蕾期至开花期,费乌瑞它以深松处理生长速度最快;克新18号的闷耕处理、趟蒙头土处理和中耕2次处理生长速度略高于另外2个处理,2个品种均以3次培土处理生长速度最慢;开花期至衰老期,费乌瑞它和克新18号2个品种均表现为苗后闷耕的衰老速度最慢,苗后中耕3次衰老速度最快。
2.2.2 不同中耕培土方式对马铃薯地下部分生长的影响 在马铃薯植株开花盛期每小区取3株正常植株,测量地下茎长、粗、重量及匍匐根和匍匐茎的数量(见表1)。由表1可见,费乌瑞它以苗后中耕3次和苗后趟蒙头土处理地下部分生长最弱,地下茎粗、地下茎重、匍匐根和匍匐茎数均低于其他处理,其次是苗后中耕2次处理和苗前深松处理;克新18号以苗后中耕3次处理的地下部分生长最弱,其次是苗后深松处理,苗后趟蒙头土处理和苗后中耕2次处理地下部分的生长状况略强于苗后深松处理;2个品种均以苗前闷耕处理地下部分生长最旺盛,其地下部分各测定指标均略高于其他处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苗前闷耕处理可能通过延长种芽在土里停留时间,抑制地上部的生长,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匍匐茎的生成,发达的根系有利于养分和水分的充分吸收,反过来又促进地上部的茂盛生长,减缓植株茎叶的衰老速度,使植株保持高生产力,对夺取块茎高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中耕培土3次可能会因为培土过晚损伤地上部分和根系,进而影响产量的形成。
2.3 不同培土方式对块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2个品种产量均以苗前闷耕处理最高,分别为32 586.9kg/hm2、37 689.75kg/hm2,比对照苗后中耕培土3次产量高27.32%、44.03%,其次是苗后趟蒙头土处理(费乌瑞它27 240.9kg/hm2)和苗后中耕2次处理(克新18号31 642.2kg/hm2)。产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培土方式各处理对马铃薯种薯产量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费乌瑞它各培土处理与对照苗后中耕培土3次处理无显著差异,苗前闷耕处理与苗前深松处理差异显著;克新18号各培土处理与对照苗后中耕培土三次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苗前闷耕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苗后趟蒙头土处理、苗前深松处理和苗后中耕2次处理与对照有显著差异,苗前闷耕处理与苗后趟蒙头土、苗前深松处理差异极显著,与苗后中耕2次处理差异显著。
从各个处理的单株重量、数量和产量的结果(表2),我们可以看出,2个品种的单株产量与产量的表现趋势基本相同,均以苗前闷耕处理最高,苗前深松处理(费乌瑞它)或苗后中耕3次处理(克新18号)最低;费乌瑞它的单株结薯数以苗前闷耕和苗后中耕2次处理最多,其次是苗后趟蒙頭土处理和苗后中耕3次处理,以苗前深松处理最低,克新18号的单株结薯数以苗前闷耕最多,其次是苗后趟蒙头土处理和苗后中耕3次处理,以苗前深松处理最低;商品薯率则以苗前闷耕处理最高,苗后中耕3次处理最低;各处理绿薯率均较低。说明苗前闷耕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匍匐茎的生成,进而提高单株产量和单株结薯数;增加培土次数并不一定能提高结薯数和产量,减少培土次数没有使块茎绿薯数量增加而影响块茎的外观品质。
2.4 不同培土方式的成本分析 由表3可见,在其他费用相同的前提下,苗前深松、苗前趟蒙头土和苗前闷耕处理比对照中耕培土3次处理成本降低1 050~1 125元/hm2,比中耕培土2次处理成本降低825~900元/hm2。
3 讨论
马铃薯栽培中培土的作用,主要是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同时创造适宜块茎形成和膨大的黑暗环境,以提高产量,还可防止块茎露出绿化。培土过早容易埋没茎叶引起生育延迟,过晚培土机可能损伤地上部分和根系,而且常因降雨等错过最佳时期。
连顷军等[3]对马铃薯培土栽培试验研究认为,培土对于提高马铃薯产量、增加结薯质量是有效的,在同等条件下,培土3次处理的单株产量、单株结薯数、商品薯率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各培土处理中以苗前闷耕、苗期中耕1次处理单株产量、产量和大中薯率最高,成本可降低3 500元/hm2;培土3次处理虽然培土次数增加,但单株结薯数和产量并没有相应增加,与以上研究结果略有不同。同时,从本研究结果中还可以看出,培土时期提早到出苗前(苗前闷耕)可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匍匐茎的生成,减缓植株茎叶的衰老速度,使植株保持高生产力,为块茎获得高产奠定了基础;培土过晚,容易损伤地上部分和根系,进而影响产量的形成[4]。
参考文献
[1]梁洁,朱春洁.马铃薯早期培土的效果[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6(3):24-25.
[2]佟培生,何奇境.减少中耕次数试验研究报告[J].吉林农业科学,1983(2):20-24.
[3]连文顷,吴白丽.马铃薯培土栽培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2008(4):52-53.
[4]周平,王朝海,顾尚敬,等.不同培土次数对脱毒薯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13,27(3):152-155.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