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谈话节目的话题取向分析
2017-04-11赵琳
赵琳?
摘 要:选题是节目创作的基础,在谈话节目中,“讨论什么内容”即话题是节目的三要素之一。话题内容直接决定着节目走向和风格,也决定着主持人和嘉宾的表现。作为娱乐谈话节目在话题选择和设计中有一些共通之处。本文以热播栏目《奇葩说》为例,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其辩论题目进行梳理、分类和归纳,总结话题类型。《奇葩说》在选题方面的年轻化、具体化、娱乐化、思辨性等特征,具有典型意义。
关键词:娱乐谈话节目;《奇葩说》;话题;特征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00-02
《奇葩说》聚集“奇葩”选手,以辩论为谈话形式,以娱乐为内容导向,成为各大视频网站发力纯网综艺以来的佼佼者。前三季《奇葩说》在爱奇艺播放平台上已累计超过16亿的播放量,#奇葩说#话题在新浪微博阅读数达到32.3亿。突出的话题设计和实现能力,成为《奇葩说》取胜的关键要素。
一、广泛的涉猎:话题类型的多样选择
《奇葩说》辩题是在社交平台上通过投票和节目组进行论证来产生,大都是年轻一代当下正在面临的问题或是即将要面临的问题,涵盖了人文、社会、生活、情感、就业等各个方面。通过对节目中的辩题进行归纳,大致分为婚恋爱情类、社会现象类、友情类、科技幻想类、职场规则类以及亲情类等六种类型。表1中对《奇葩说》前三季69期节目共计71个选题(决赛节目会出现两个辩题)进行了统计和分类。
从表中可以看出,婚恋爱情类共计25个,占到总量的35%;社会现象类25个,占比35%。因此,在《奇葩说》中关于爱情、婚姻的话题,以及关于社会热点、社会现象的话题占三分之二强,成为话题选择的主要方向。新兴的科技幻想类话题表现抢眼,6个话题占到了8%的比例。而讨论朋友关系的友情类话题8个、讨论工作关系的职场类话题4个、讨论亲属关系的亲情类话题3个,分别占到12%、6%和4%。
婚恋话题兼具私密话题公开化、可讨论性强等特征。在节目中,既有关于婚恋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如“结婚选择你爱的还是爱你的”、“应不应该变成恋人想要的样子”等话题,在这些话题中,无论旁征博引还是多维切入,都呈现的是当代人尤其年轻人的价值倾向,包括“是否接受开放式婚姻”、“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等,探讨关于婚恋的前沿话题;同时,还有关于在婚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而形成的话题,如“该不该看伴侣的手机”、“伴侣的钱是不是我的钱”、“前任的婚礼要不要去”等,从现实生活的某个小场景切入,在讨论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同样体现多元观念。
社会现象类话题是大众媒介关照社会现实的表现。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现象,如“整容会帮你成为人生赢家吗”、“为了成功潜规则该不该用”、“女性专属停车位是不是歧视”等;面向主体受众80后、90后群体所开辟的“成长系列”话题,如“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人到30是做稳定工作还是追求梦想”、“为了成功潜规则该不该用”等。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的议程改变态度并采取行动。不同于传统电视在受众“态度”层面会给予媒介既有倾向,《奇葩说》呈现的是对某个现象的多元观点,从而引发受众的思考。
第三季中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话题类型——科技幻想类。包括“人类该不该发明时光机”、“消灭谎言的科技该支持吗”、“世界需不需要超级英雄”等,被称作“脑洞题”。这些话题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借由幻想进行思辨,给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新鲜感。
友情类、亲情类、职场类话题虽然探讨的是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但大部分话题带有明显的“爱情”倾向,如:“好朋友可不可以约”、“异性闺蜜是不是谎言”、“催婚是爱还是变态”、“该不该向父母出柜”、“上司该不该列为发展对象”等。从根本上讲,依然需要借势“爱情”这个万能话题,逃离不了“婚恋爱情类”话题的窠臼。
二、思辨的狂欢:话题的多重特征
从类型分析中可以得出节目话题的基本范畴,而无论何种类型的话题,从内在意蕴上有着共通之处。
(一)以年轻化聚焦热门话题
在分众理论的影响下,当下的大众文化产品不再试图以满足“大众”来进行生产和设计。百度指数显示《奇葩说》的受众当中,20~39岁的观众占到了86%。因此从第一季节目开始,就以“40岁以上观众在陪同下观看”为“警示”。明确其受众定位的基础上,也就确定了话题内容选择和风格定位的倾向。
在话题选择上,一方面满足青年人“求新”的特点。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受众会在媒介平台上探索新事物、新观念、新意识的表达,在媒介内容接受的过程中或产生共鸣、达成共识,成为一种重要的认识方式。另一方面满足了其“求异”的特点,80后、90后在极具變革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他们在接受部分传统价值观念教育的同时,更受到了新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他们会寻求一种不同于上一辈的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奇葩说》的话题留下了这种表达的空间。如“该不该向父母出柜”“是否接受开放式婚姻”等,这些话题具有年轻化的取向,是有讨论的必要性的。
选题以年轻受众话题为基础,但仍不够全面,诸如职场类、社会现象类、历史事实类也是年轻人所关注的话题,而作为媒体本身也应当在此类话题中有所引导。
(二)以小切口关照现象本质
一个深刻主题往往需要一个具体的切入口来表现。在辩题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找到话题的边界,如果辩题过于宏观,不可能在一小时的节目时间内进行较为充分的论证,也不适于大众媒介平台的通俗化表达。例如“该不该看伴侣的手机”这一话题就是对“伴侣之间隐私保护”这一主题的具体化,“你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是对“人生发展的地域选择”的具体化,如果以后者为辩题,会造成话题边界过于宽泛而不易聚焦,失去话题辩论的向心力。
因此,在话题选择过程中,两个要素的配置是最为合理的,如:“高学历女性做全职太太是不是浪费”中有“高学历”“全职太太”两个要素,“交朋友要不要门当户对”中有“朋友”“门当户对”两个要素;如果只有一个要素,如“早恋该不该支持”只有“早恋”一个要素,“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仅有“看脸”一个要素,在讨论过程中观点散乱、难以集中;如果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要素,就会显得绕口,如“准婆婆有太后病要不要悔婚”有“准婆婆”“太后病”和“悔婚”三个要素、“老婆的工资是老公的三倍要不要离婚”有“老婆、老公的工资”“三倍”和“离婚”三个要素,选手会在辨析辩题上浪费过多时间而导致无法深入对话题进行讨论。
明确而直接的话题易于展开和讨论,以小切口的事实现象作为辩题,来反映和挖掘深刻本质是话题类节目创作的基本原则,以小见大,达到“门脸小小、庭院深深”之境。
(三)以娱乐性打造视听狂欢
辩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談话形式是具有较强的可看性的,但一直以来在大众媒介平台上鲜有具有影响力的辩论节目,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央视财经频道的《对手》,包括《国际大专辩论赛》等,从节目质量上而言均属上乘,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媒体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媒介平台,通俗化、娱乐性是其本质特点,过于专业的、精深的内容和平台属性是背离的。对于《奇葩说》这样一档“网生”娱乐谈话节目而言,话题的娱乐性特征是毋庸置疑的。
制作过程中,不同于专业辩论赛的政治、经济、生态、医学、公平正义等问题,《奇葩说》选题正如上文所总结到的,关注的是情感、人生选择、职业发展等世俗化、娱乐化倾向的问题。同时,在辩题讨论过程中,会有大量娱乐化要素的渗透,如“大尺度”的话语表达、日常化场景的呈现、戏谑的模仿等。
(四)以思辨性包容多元价值
辩论类节目是以双方针锋相对的形式来聚集观点,展示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多重视角。在选题选择的过程中,具有可辩论性、包容度高是重要指标。同时,辩手为了更大限度的“赢得”比赛,会积极寻求不同的视角去解释问题,让受众拥有较为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如“有后代的东博士和没有后代的米博士该选择谁去核电站”“伴侣是找恋爱经验多的还是经验少的”等话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任何一个持方都有合理的论据来支撑观点。在一个节目中出现多种观点的交锋,并且对话题适时纠偏、深刻阐释,成为价值观念的“输出源头”。同时,不会把观点强加在某个话题上,而将选择和辨析的权利交于受众。媒介本应成为“观点的公开市场”,促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独立判断。
一个选题在观众首轮投票过程中呈现相对平均的状态说明话题可讨论性强,反之,这个话题有较为明确的倾向,辩论的意义就不够突出。如,“恋爱中要不要有备胎”“单身是贵族还是狗”“为了成功潜规则该不该用”等,会造成选手“诡辩”、牵强附会的现象,过于注重娱乐性和“话题度”。
三、结 语
娱乐谈话类节目在话题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栏目定位和受众特征,作为目前绝大多数的此类节目,具有符合年轻受众喜好的前沿性、时尚性特征,以及运用多种娱乐化元素、打造视听奇观是节目的必然选择;而在话题设计层面,充分尊重话题本身的性质,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提升话题的深层意涵,是优质节目的基本取向。
参考文献:
[1] 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杨新敏.新媒体时代的电视辩论节目批判[J].国际新闻界,2012(12).
[3] 冯宗泽.网络时代综艺节目创作思路转型[J].现代传播,2014(6).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