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蟹稻共生模式试验总结

2017-04-11韩劲涛唐曹甲子

农业与技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经济效益生态

韩劲涛 唐曹甲子

摘 要:蟹稻共生模式应用种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稻蟹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稻米以及消费者喜食的河蟹,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稻蟹共作模式,提高了水稻种植的附加值,实现了“一地两用、蟹稻共赢”。

关键词:蟹稻共生;经济效益;生态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50

前言

所谓蟹稻共生模式就是在同一块稻田同一个生长季节里,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河蟹的一种生产方式。为积极响应垦区“转方式、调结构”思路,提高经济效益,友谊农场对蟹稻共生项目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

1 基本情况

友谊农场2016年落实蟹稻面积575m×667m,放养蟹苗共2210kg,项目落实在第3、8、9、10、11共5个管理区。主要以第11管理区为核心,现以该管理区为例,对蟹稻共生模式进行总结。

2 种养条件

2.1 高标准稻田设施

选择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储水力强、阳光充足、四周池埂坚固的池田,面积255m×667m。

2.2 时间与投放

4月24日,引进辽宁盘锦1000kg(共约15万只)蟹苗,为提高蟹苗本地适应性,先在池子中暂养。

2.3 共生生态

河蟹在稻田里可以吃掉杂草及象甲害虫,排出的粪便可作为水稻肥料。在河蟹活动时可以帮助水稻松土,稻田为河蟹提供了栖息地,良好的通过稻蟹共生模式,提高了水稻种植的附加值。

3 技术要点

基肥情况:蟹稻共生模式中稻田的管理难度高于常规稻田管理,在春季翻耕时预先在地里施用以有机肥、农家肥为主的基肥,这样在翻耕时可以埋入土中,以便减少追肥次数。

水稻品种与插秧规格:种植水稻品种为龙粳31。为满足河蟹后期对阳光的需求,插秧行距由30cm改插20cm-40cm-20cm,这样可以减少水稻病虫害发生,利于水稻叶片光合作用。

水层管理:稻田水深保持在15~20cm,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高温季节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每2~3d换1次,每次换水15cm左右。

防逃措施:为防止河蟹从稻田外逃,应在稻田四周用竹竿、塑料布修筑50cm高度防逃布,并加派人员对其进行高频检查,主要查看防逃布、排水口挂网有无损坏,田埂有无漏水。

蟹苗前期管理:待插秧完毕后6月1日将蟹苗投放到稻田,投放數量为660只/667m2。

蟹苗喂食及养殖:前期蟹苗统一饲养,主要喂食熟玉米,中期放入水田养殖,水稻收获前在育肥池进行养殖,主要喂食小鱼及黄豆,养殖技术采用适时放养、科学投饵、测水调控,使河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生长。

日常管理:养殖期除了蟹苗的基本养殖外还要加强日常管理,夏天和秋季收获前夕,是蟹苗逃逸最多时期,所以应坚持每天早、中、晚巡田补漏。

收获:9月中旬收蟹时在排水渠下地笼,撤水时河蟹进入地笼网兜中直接收获;另外因河蟹有边缘爬行习性,在稻田边缘周围挖20个以直径为50cm,高度60cm的深坑,并将相同规格大小的水桶放入深坑中,水桶内层放置专装河蟹的网袋,部分河蟹会沿边缘爬行至此掉进水桶中后直接收获。

4 效益分析

5 结论

蟹稻共生项目每667m2效益可达594元,较常规水稻每667m2增收197.2元。另外,该项目还促进了“三减”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可考虑扩大示范面积。

6 存在问题

河蟹需多次蜕壳,蜕壳后老鼠、野鸭、鸟类、青蛙等天敌能将其吃掉,河蟹损失较大;河蟹对农药十分敏感,水稻病虫草害不能进行化学药剂防治,人工防治成本较高;由于养殖时间短,河蟹体型较小,脱壳次数少,商品价值低;蟹稻米销售体系不成熟,优质优价不明显;因为蟹稻共养模式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如暂养池、育肥池等,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的发展蟹稻共作。

猜你喜欢

经济效益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如何提高农村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休闲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对提高煤矿经济效益措施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