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自然,成就高效阅读
2017-04-11黄慧�オ�
黄慧�オ�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认知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并和文本产生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逐步探索文本的内在意蕴,走入文本之中,更要在阅读之后跳出文本的框架,进而思索更为深刻的问题。因此,高效的阅读课堂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由“出”“入”文本的过程。
一、精彩导课,走入文本
导课的方法有很多种,或用问题引发思考,导入文本;或用精彩的视频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文本;也可以采用介绍文本背景的方法导入文本。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和文本特点的不同来选择更加合适的方法导课,让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走入文本之中。
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教师可以从和荔枝有关的诗词和故事入手进行导入,“唐代杨贵妃十分喜欢荔枝,于是朝廷就派人快马加鞭从南方将荔枝送入都城之中,这虽然让杨贵妃饱了口福,但是老百姓却遭殃了,因此诗人杜牧才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样的诗句。那么,对于荔枝大家又有多少了解呢,有哪位同学喜欢荔枝、了解荔枝呢?”这样的导入采用了精彩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让学生快速走入课文。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本文是说明文的特点,先为学生展示荔枝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尝试描写荔枝的外观,介绍荔枝的口感,并提出“大家分别从形态、口感介绍了荔枝,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荔枝的呢,除了荔枝的果实,它的枝叶又是怎样的,大家是否有所了解呢?”这样的导入更接近说明文的特点,也能快速将学生引导到课文阅读中。
精彩的导课能让学生的阅读水到渠成,教师要尽量选择符合学生年龄、阅读习惯的导入方法。这可以让学生走好阅读文本的第一步。
二、随性朗读,走入文本
在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基本内容后,如果要促使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随性朗读文本,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整体感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切不可因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朗读,如果能够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再给他们一点时间思考,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演讲稿,本来就十分适合诵读,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教师可以让他们随性阅读,在不断的诵读中更好地感受文章。朗读文章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速读的方法来通览全文,并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思考作者的某些想法是不是和自己相同,在文章中找出这些词句。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局部细读的方法,如让学生齐读第17节到25节,并在诵读之后详细说说作者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又如可以指名让学生朗读第6节到16节,并说说作者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又如可以让学生大声自由诵读,并在诵读中尝试找到文章中使用了哪些排比句,通过朗读来感受文中加入这样的排比句对于演讲的效果有什么好处。针对重点篇章进行默读赏析也是一个好方法,如品读“有了这个信念……优美交响曲”这个句子,说说在这个句子中所说的“信念”是什么,“交响曲”展现的又是怎样的场景。多种多样的随性朗读之法能让学生快速走入文本,和文本产生共鸣。
“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由此可见朗读文章对于高中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加高效,要让他们在更为自由的状态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文章,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全面认知。
三、发现矛盾,走入文本
在進一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要尝试从文本中自主发现问题。部分教师过于强调教学预设,总是让学生按照自己既定的方法来研读课文,思考问题,这样做虽然可以加快课堂教学进度,但是却对学生发挥自主性有不利的影响。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尝试深入探究文本,自己发现文本中的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探讨。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文章中的一些“矛盾”之处,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一句话是不是显得十分矛盾呢?作者去荷塘是为了排解自己颇不宁静的心情,既然如此,为何他又会爱热闹和爱群居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发现的矛盾之处,为了让学生和作者进行情感互动,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尝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总结并升华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位同学所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关于矛盾与和谐的问题,大家可以深入阅读这篇文章,找出有哪些内容展现了作者的不平静,在经历了怎样的一番感悟之后,作者才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朱自清的生活背景,这也能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处于怎样的一种生存的两难境地。在面对这种矛盾心情的时候,作者又采取了怎样的方法来排解。
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阅读中的各种矛盾,这能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让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到文本阅读之中。
四、辨析解疑,走出文本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只是领悟文本的内涵不够,还要从中进行扩展,要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如果通过阅读某个文本能帮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困惑,那么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类似的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找到书本和生活之间架设的桥梁。
《相信未来》是食指创作的诗歌,在教授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尝试体会这首朦胧诗中蕴藏的内涵以外,还要让他们尝试走出文本,在活动和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学会如何具体分析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歌,并提出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基调是灰色的,因为相信未来就意味着否定现在,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呢?”在诵读中学生可以理解作者所说的相信未来是建立在热爱生命的基础上的,所以并不是灰色的。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联系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会遇到如同‘蜘蛛网一样的黑暗势力呢,要如何寻找产生希望的‘炉台呢?尝试用自己的经历或者是听来的故事论述一下。”“如果让你尝试联系现实阐述未来是什么,你会如何说呢?”这些问题源于文本,但是又走出了文本,能从精神层面给学生一定的引导,鼓励他们热爱生命,始终怀着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
引导高中生从书本出发,感悟到人生的奥义,这才是最高效的阅读方式,也是阅读的真正目的所在。
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如果教师能够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课本看课本,那么教学改革的收获就会更大。的确如此,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教师要自由出入文本,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这样的话才能让学生也能跳进课本看到文本的内涵,跳出课本看到生活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