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高中语文教学的应试化现象

2017-04-11韩慧贤�オ�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应试套路答题

韩慧贤 �オ�

在一考定终身的今天,当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并把分数、考试,特别是高考作为衡量“有效”的重要指标时,我们不得不反思,高中语文教学是否为了实现“有效”而偏离了正途?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应试化现象

在有分数才有发言权的衡量体制下,语文学科最大的魅力——知识的模糊性和情感的多元化,在考试和分数的双重压迫下,逐渐消失在高考的硝烟中,出现了语文教学中的应试化——语文课堂在“贴近高考”的步伐中,从基础年级开始,过早地“走进”了高考。以一则文学类文本为例,汪曾祺的《七里茶坊》曾以节选的形式作为文学类文本出现在2014年高三模拟试卷中,其中一题为:

小说第二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概括描寫人物外貌,暗示人物身份和特点,为进一步刻画人物做准备;突出天气恶劣,为展开情节做铺垫,为表现主题蓄势。”

我们暂且不考虑这一答案的科学性,只看结果,高三和高一学生最终此题平均得分相差无几。在并不十分理解文本的前提下,出入“仕途”的高一与久经沙场的高三旗鼓相当。论功行赏——从高一开始就贯彻的“框架”教学、“套路”教法功不可没。这种不求知之甚解,只求分数甚高,不求知识循序渐进,只求答案正确的“准高三”教学,让学生逐渐成为熟练的机械工。

在为考试而教学的体制下,高中语文成为一门带着镣铐跳舞的尴尬学科,本应出现在高三复习课的“答题框架”“套路总结”,在基础年级的教学中喧宾夺主,语文也渐渐失去了她所特有的美丽与魅力:文言文渐渐失去传统文化的光环,即使不知所云,也可以在“答题框架”方法的指导下夺得高分;诗歌逐渐淡化鉴赏的价值,即使雾里看花,也可以在“答题套路”的引领中拼到分数;美文早已支离破碎,沦为一篇篇“框架”中夺取分数的文学类文本;写作深陷作文秘籍的深渊,沦为一页页“套路”中机械的复制品……经验丰富的“师者”,从高一开始就已经将课本视为得分的模板。

两年基础年级的积累,到高三“熟能生巧”而形成的一些答题“套路”俨然成为了基础年级学生获得高分的“教条”。本应是“实践出真知”的高中教学过程,如今,却成为“用理论领导实践”的应试形式

对于这种“功利性”的应试教学,骆冬青教授给予了否定,他指出,2014年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这种变化就是打破套路,回归到文本上来,根据文本选择题型,而不是先做好题目的框架、模板,再填进去,看菜吃饭”。

回看汪曾祺的《七里茶坊》中的那道题目,何尝不可以理解为“看菜吃饭”?

揠苗助长式的应试教学,模糊了高一、高二与高三的区别;本末倒置的“框架”和“套路”教学,埋葬的是语文教育百花齐放的春天。“老师错误地认为议论文有套路,学生可以按图索骥,至少拿个保险分,其实这是走入了误区……”骆冬青如实指出,“按照三段论写出来的议论文,大部分千篇一律,我们看了几篇就有想吐的感觉,你想想,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写出得高分的作文?”

二、高中语文教学应试化的弊端

当应试化的教学方式吞噬高中语文教学,迫使“答题框架”“答题套路”成为一种教学思想,并在教学链条上不断传承的时候,学生首当其冲。面对文本,学生开始根据所谓的答题模式机械理解文本,造成看似思路清晰,实则机械套用,出现答题分数与真实理解之间的“空档”。

“框架”教学、“套路”教学追求的是训练的最高境界——熟能生巧。郑金洲在他的《重构课堂》一书中写到:“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做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现有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训练以无视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为代价,把学生头脑当做‘黑箱来支配。靠着这种训练,学生的行为倒是可以标准一致、区别无二,可以在做各式各样的练习题时达到一种‘自动化的水平,但与此同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渐渐在降低,对外在事物的敏感性渐渐淡化,捕捉问题的能力渐渐在弱化,创新也离他们越来越远。”

这种“做各式各样的练习题时达到一种‘自动化的水平”的现象,同样体现在学生的读书过程,以高一学生的阅读笔记为例:

“本段呼应题目,承接上文的故事叙述,引起下文的感悟。”

“我喜欢文中这一句,因为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和文章的结尾相呼应。”

“划线的句子,选取了典型的乡村场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听觉、触觉相结合。”

……

“框架”“套路”化的语言掩盖的是学生获知的浅层化,如此,语文获知成为了一种并不真实的假获知,一旦离开试卷、课堂,语文将与生活毫无关联。我们一直忧虑于学生的阅读现状,一直争执于“快餐阅读”的效果,一直提倡经典文本的精读,在事与愿违的背后,是否该反思我们“毁人不倦”的应试化教学方式呢?

骆冬青教授指出,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以文本为最重要的考核点,让学生能自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审美感悟力直接面对文本,考查学生真正的能力,让语文考试真正回到语文上来。

这段话或许是对揠苗助长式的应试化教学方式的断然否定。

董一菲老师曾经发表一篇名为《语文教学应传递灵魂中某种神秘和感动》的文章。凝神反思,当我们用套路将文本肢解,语文是否还会有“灵魂”?当学生从高一就开始用框架解读文本,他们是否还能体会到神秘和感动?赫尔巴特说:“使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 在我们得意于把学生训练成熟练的机械工时,我们是否已经“罪大恶极”?

三、反思与期望

面对高考,我们大义凛然地指责,学生希望老师教授秘诀,给一把金钥匙,不动脑子、不费时间就可以轻松夺得高分,是不懂得“道”为本,“技”为末的奢望。那我们真正懂得语文教学的真谛吗?

当三年的高中语文教学被异化为高考的漫长“备考”过程,基础年级高考化,高考年级重复化,已经成为“语文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

“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一种明显的导向作用,就是从以知识为导向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骆冬青教授对高考的解读,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教学反思的开始。

我们不反对框架意识、套路意识,但是为了实现对分数的无尽追逐而将意识转变为思想渗透于整个高中阶段,这种应试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坚决否定。在语文教学中,两年的基础教学和一年的毕业冲刺,我们更需要的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之后获知的“意识”,而非应试化教学中机械地传授给我们的“思想”。

布鲁姆斯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反思之后,愿我们都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希望达到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中学(226000)

猜你喜欢

应试套路答题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邀你来答题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