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机制的创新研究

2017-04-11刘晓茹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供给侧改革

刘晓茹

摘要:文章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实质,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如服务社会观念淡薄、向社会开放服务限制多、服务效果不明显、自身资源因素限制服务社会的能力等。论述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建立长效机制,需从制定图书馆特别法、中央省市财政共担、群众成为管理主体、提供多元化的主动服务等方面开展机制创新。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2-0008-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ed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supply side reform,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services of public libraries, such as weak social service concept, many limits to services to the society, unobvious service effects, and own resources to limit the ability to serve the society. It also discusse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social services faced by public libra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 side reform, put forward to the idea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should depend on mechanism innov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developing library special law,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aring financial burdens with cities, making the public become the main management main body, and providing a wide range of active services.

Key words: supply side reform; public libraries; social services; mechanism innovation

为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破解面临的各种矛盾与风险,党中央近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应如何贯彻改革精神,进行服务提升,对社会化服务机制进行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是公共图书馆界探究的课题。

1 供给侧改革概述

1.1 供给侧改革内涵

供给侧改革,是以提高供给质量为目标,用改革方式进行的结构调整,作用在于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1],改善要素生产率,满足人民大众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应增强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力度,促进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改进公共服务体系的绩效。

1.2 供给侧改革实质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包括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决定性作用。改革重点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促進产业迈向中高端,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其目的有3个:提升客户最大满意度、降低成本、整体品质最优化。

2 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

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化管理机制包含三大要素,即政府提供的资金保障、专业机构管理与评级机构及标准(见图1)。从目前开展社会化服务的现状来看,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图1 公共图书馆社会化管理机制

2.1 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为科研和科技开发服务,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意识比较淡薄。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图书馆界就已经探讨向社会开放的问题,也取得了大众的赞同,但响应多,实践少。国家教育部2002年规定“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开放”,此规定没有纳入国家法律体系,对图书馆未起到制约效力,所以对公共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并没有起到完全的推动作用[2]。

2.2 公共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限制多、服务效果不明显

目前,公共图书馆的开放常常伴有一定的条件,大体表现在对读者身份的限制、对开放时间的限制、对资源利用类型和利用方式的限制等[3]。对读者身份的限制,如规定读者的户籍所在地;对开放时间的限制,如有的公共图书馆晚上不开放;对资源利用类型的限制,如只提供单一的纸质文献或电子资源;对资源利用方式的限制,如规定纸质图书不可以外借等。正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使公共图书馆不能很好地为大众提供社会化服务,优质服务更无法实现。

2.3 公共图书馆自身资源因素限制服务社会的能力

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基础是文献资源,由于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需要涉及到各个文化领域,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等大多是普及性读物,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资源不多。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存在经费投入紧张的状况,彻底地对社会开放的能力有限。人力资源方面,目前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不足是限制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关键因素。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供给带动资源结构调整的理念贯穿到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层面,既为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机遇,也为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转型带来挑战。

3.1 社会化服务面临的机遇

3.1.1 强化了各级党委、政府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责任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共同意愿,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4]。要进一步深化社会大众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大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3.1.2 为公共图书馆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激发人们阅读、学习的兴趣,促进社会大众关心、支持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将推动公共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动力,促进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机制的创新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3.1.3 获得更多的投入、更好的发展条件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之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这对被长时间忽视而投入甚少的公共图书馆来说,是一个大好契机。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公众的热心支持下,落实党中央的改革政策,加快改革步伐,公共图书馆将会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期。

3.2 社会化服务面临的挑战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政府主导的公共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数代人不懈的努力。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机制的创新发展,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3.2.1 权责倒挂行政财政体制的制约 当前政府机构把建设图书馆的权责下放给各级文化部门,而自身基本上只负责出政策和进行小规模补贴,导致国家对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投入资金支持不能满足发展需求[5]。如果中央省市各级政府部门不担起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主要责任,依旧上级指示、下级执行,公共图书馆将面临无源之水的困境,图书馆建设“都来说,没人做”。

3.2.2 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缺乏公众参与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以及社会力量的参加,并没有发动群众。如对于乡镇图书馆的建设来说,没有进行普及推广宣传,使群众能够意识到建设公共图书馆也是自己的义务,是自己学习吸收文化的权利。此外,图书馆也未组织号召公众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职能未得到发挥,公众通常为看客。

3.2.3 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供给侧改革提出了要保证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讲,不同区域的级别、信息技术水平、历史环境、特色资源、馆建规模不同,读者群体与读者需求有所差异。因此,想要实现资源的供给侧配置难度较大,社会资源的浪费需待解决。此外,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涉及到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地方政府是否能提供坚实的保障,成为公共图书馆优化社会化服务机制的思虑[6]。

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机制的创新途径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机制存有难点和障碍,要建立长效机制,须从法治、经费、管理、服务等方面展开机制创新,以此推进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4.1 制定图书馆特别法

公共图书馆要突破人治色彩浓烈的机制困境,制定公共服务法或公共图书馆特别法等相关法律,把党和国家对公共图书馆的关注提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保障。如果能尽快出台专门的公共图书馆法律法规,规范其性质、经费、服务和测评,将使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转型有法可依、有法保障。

4.2 中央省市财政共担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建设,政府出资理所当然,问题是应该由哪级财政负责。当前,绝大多数乡镇对建设公共图书馆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上按照财权和事权对等原则,上级省市可回收公共图书馆建设事权,亦可向乡镇下放财权,使其有建设公共图书馆的能力。筹措资金的方式还可以有征收公共图书馆特别费;建设公共图书馆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分担,中央省市负责大部分资金;发行公共图书馆彩票;鼓励企业捐建,给予一定优惠;鼓励非政府组织捐建等。

4.3 群众成为管理主体

政府通过委托管理、契约监督等方式,使群众成为管理主体。目的在于形成利益引导机制,激发管理单位改善服务的内在动力,从而保证丰富优质的服务。群众既要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要参与其管理,并对其社会化服务进行监督。可以鼓励群众创办图书馆,如河南省周口市群众参与创建的图书室有88个,藏书量达122.5万本。还可以鼓励群众组建义工队伍参与监督管理,宣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大众阅读兴趣,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7]。

4.4 提供多元化的主動服务

随着社会科学、人文和经济等层面的不断发展,组织和个人对于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这种繁多、复杂的差异性需求往往导致了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不完全形态,因此需要对此加以积极引导。在供给侧背景下,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方针,保证自身服务能够有序地满足需求方的诉求,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将服务模式和服务方法加以改进,提升服务意识,主动将服务带给企业和个人。在服务过程中,可以将需求进行记录,推行“集群工作”和“反馈模式”,将同一类别的信息需求进行分类记录,而后统一进行检索和收录,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用多种方式如QQ、 E-mail等进行反馈、沟通,如后期信息需求有调整和变化也能够在反馈计划中第一时间获取[8]。主动服务方式可满足差异化的需求,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机制的创新在于真正实现赋予它的职能。

5 结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加快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步伐,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知识素质。供给侧改革既为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调动群众管理积极性、创新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促进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宜勇,邢伟.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侧改革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5):70-83.

[2] 万文娟.中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2):73-76.

[3] 张慧卿,高彦静,秦颖.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现状及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晋图学刊,2013(2/3):10-14.

[4] 佟英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改革与开放,2012(20):167,169.

[5] 梁晓华,王景安.服务创新保障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J].现代情报,2010,30(2):57-61.

[6] 陆和建,周乃泉,吴凡.我国区级公共图书馆社会化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10):10-13.

[7] 钟刚毅,程孝良,李勇.公共图书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5):78-81.

[8] 李国新,刘炜,王世伟,等.“十三五”时期图书馆事业展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5):3-6.

(收稿日期:2016-11-11)

(修回日期:2016-12-08;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供给侧改革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廊坊地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情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