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国市种植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建议

2017-04-11王传芳王啟苗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6期

王传芳+王啟苗

摘 要:该文介绍了宁国市种植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种植业的发展和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种植业技术推广队伍;现状及对策建议;宁国市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008-03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与浙江省安吉、临安交界;南与绩溪县接壤;西与泾县、旌德县毗邻;北与广德、宣城相连,连接皖浙2省7县市,是典型的山区县级小市,市域面积2 487km2,总人口38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全市山地5.43万hm2,丘陵15.54万hm2,平畈3.5万hm2,其中耕地面积1.66万hm2,水田1.43万hm2,旱地0.23万hm2。主要生产优质粮油、茶叶、中药材、水果、蔬菜等。年产优质粮油9.6万t;茶葉2 350t,产值3.1亿元,其中名优茶900t,产值2.8亿元;中药材2 600t,产值1.5亿元,其中,宁前胡1 200余t,产值1.2亿元;水果4 670t,产值0.5亿元;蔬菜12万t,“菜篮子”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实现种植业总产值16.8亿元。

1 种植业技术队伍建设现状

1.1 机构情况 全市共有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26个,全部为全额拨款单位。其中:县级(种植业局、农产品质量监管局、菜篮子工作办公室)3个,为独立法人单位;区域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含农技、畜牧、农机等)4个,为非独立法人单位的农委二级机构,农技人员的经费、工资由宁国市农委发放;乡级(经济技术服务中心是含种植业的综合站)19个,为非独立法人单位,人、财、物均由乡镇管理。

1.2 人员组成情况 全市种植业技术推广26个机构总编制数114人(县级51人,区域站26人,乡级37人),实有76人(县级37人,区域站9人,乡级30人),缺编24人。其中:县级3个单位缺编6人,编制内借用1人,编制外借用7人,实有37人。基层区域和乡镇站缺编18人,编制内借用1人,编制外借用5人,实有39人。

1.2.1 实有人员年龄结构 实有76人中,50岁及以上27人,占35.53%;36~49岁42人,占55.26%;35岁及以下7人,占9.21%。其中:县级实有37人中,50岁及以上16人,占43.24%;36~49岁15人,占40.54%;35岁及以下6人,占16.22%。基层区域和乡镇站实有39人中,50岁及以上11人,占28.21%;36~49岁27人,占69.23%;35岁及以下1人,占2.56%。

1.2.2 实有人员学历情况 实有76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36人,占47.37%;大专学历31人,占40.79%;中专学历15人,占19.74%;中专以下学历1人,仅占1.32%。其中:县级实有37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26人,占70.27%;大专学历7人,占18.92%;中专学历3人,占8.11%;中专以下学历1人,仅占2.70%。基层区域和乡镇站实有39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12人,占30.77%;大专学历14人,占35.90%;中专学历13人,占33.33%。

1.3 实有人员职称评聘情况 实有76人,截至2016年12月已取得高级职称30人,待聘11人,迟聘7人;中级职称31人,待聘4人,迟聘7人;初级职称11人;高级工1人;无职称3人。其中:县级实有37人中,高级职称21人,待聘7人,迟聘7人;中级职称12人,待聘3人,迟聘6人;初级职称3人;高级工1人。基层区域和乡镇站实有39人中,高级职称9人,4人待聘;中级职称19人,1人待聘,1人迟聘;初级职称8人;3人无职称。

1.4 技术人员外借、兼职情况 全市种植业技术人员在缺编24人的情况下,编制内借用2人(编内互借),编制外借用12人,占实有人数的15.79%。其中:县级3个单位外借7人,占实有人数的18.92%;区域站外借5人,占实有人数的55.56%。乡镇站在缺编7人的情况下,仅有的30人,其中有5人为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有27人兼职乡镇政务工作,比例高达90%。

1.5 工资待遇情况 种植业技术人员年人均收入4.54万元。其中:工资收入4.28万元,其他收入0.26万元。政策性“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全部到位,公积金扣缴比例为12%,公积金配套资金全部由市财政配套供给。县级3个机构、4个区域站及19个乡镇站农技人员“一衔接”基本落实到位。

2 种植业技术队伍建设问题

长期以来,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基层种植业农技推广体系凸现出有机构缺编缺人、身兼多职、整体年龄老化、服务现代农业能力不强等问题以及职称工资难以兑现导致活力不足等,与改革开放30多年,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不相适应,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1 有机构缺编、缺人及人员外借情况严重 因编制由县编办统一调控,种植业农技推广机构有编无人现象严重,而且得不到及时补充。乡镇机构改革和撤并乡镇,农技人员减少,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全市基层乡镇和区域站23个机构总编制63人(乡镇站37人、区域站26人),缺编18人,编制内借用1人,编制外借用5人,实有人数39人(乡镇站30人、区域站9人),缺编、缺人分别达28.57%、38.10%;县级3个机构总编制51人,缺编6人,编制内借用1人,编制外借用7人,实有人数37人,缺编、缺人分别达9.52%、27.45%。

2.2 乡镇站农技人员身兼多职问题突出 乡镇(街道)政府过多抽调农技推广人员从事政府政务工作,造成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弱化。据调查了解,我市乡镇(街道)种植业技术人员被抽调常年从事乡镇政府工作的现象极为普遍,占30%以上。乡镇种植业技术人员“行政化”现象严重,有60%的技术人员1a当中有2/3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种植业无关的乡镇中心工作,乡镇站实有30人中仅有3人没在乡镇兼职,兼职率高达90%。由于乡镇种植业技术人员职能的错位,从表面上看,各个乡镇(街道)都有农技队伍,实质上真正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力量却十分薄弱。

2.3 种植业技术人员整体年龄老化严重 全市种植业农技推广队伍实有76人中,50岁及以上27人,占35.53%;36~49岁42人,占55.26%;35岁及以下7人,占9.21%。推广队伍人员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乡镇农技员更严重,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让人忧虑。乡镇农技员将陆续退休,而新的农技员并没有补充进来,乡镇将不得不面对减员所带来的困难,人手不足、技术推广难以进一步实施成为现实忧虑。更重要的是,老农技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热心农技推广工作,尤其对农村环境极为熟悉,可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一旦他们退休,即便能够引进新的年轻农技员,也不能再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让年轻的农技员及时熟悉工作环境,尽快地融入农技推广工作。

2.4 技术人员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不强 全市实有76人中,90.79%技术人员为2000年以前参加工作的,2000年以后参加工作的仅9.21%。第一学历本科以上的28人,仅占36.84%;大专及以下学历占63.16%。约有20%左右的农技人员第一专业为非农专业,缺少中药材、果树等专业技术人才。另外,近年来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不多,且培训内容和目标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年龄老化,接受新知识能力差,业务技能不全面,跟不上农业结构调整节奏,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很难担当起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技推广重任。

2.5 职称岗位少、聘用难,岗位工资难以兑现,导致活力不足 实有人员76人中,至2016年底高级职称30人,待聘11人,迟聘7人;中级职称31人,待聘4人,迟聘7人;初级职称11人;高级工1人;无职称3人。种植业技术人员职称岗位设置中、高级以上职称比例明显偏低,受岗位职数限制,取得高级职称资格11人、中级职称资格4人不能聘用,且有高级职称资格7人、中级职称资格7人迟聘1-3a不等,职称晋升难、晋级难,职称工资兑现更难,待遇低直接影响农技人员的工资收入和工作积极性。

3 对策建议

3.1 多渠道多途径加强实种植业技术队伍建设 要加大农业专业人才招聘力度,建立人才引进常态机制,每年招聘3~5人。一方面解决技术人员缺编、缺人问题,另一方面避免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增添技术队伍新鲜血液。同时,政府人事部门要积极与农业高等院校对接联系,通过激励措施引进现代农业发展紧缺的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专业毕业生;并建立基层技术人员补贴制度,采取激励措施鼓励高校畢业生到基层一线从事农业公共服务工作,弥补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不足,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3.2 多方协调,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作用 农业是基础产业,社会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民奔小康;尽管宁国市属皖南山区县级小市,耕地面积不大,但是种植业产值占到了一定比重。因此,市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种植业主导产业特点,主动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建设和壮大各主导产业的专业技术队伍,避免或减少专业技术人员的外借;同时,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协调联系,建立乡镇技术人员业务工作考核机制。乡镇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在技术人员完成本职工作之后,再安排其他非专业工作,充分发挥好技术人才的作用,

3.3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实现知识更新 一要采取分类培训。针对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现状和技术人员知识的短板,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采取异地培训、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多种方式,使农技人员了解掌握先进适用技术成果;针对乡镇农技人员系统知识不全面的现状,开展专业知识集中培训。二要确保培训时间。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时间每年应不少于12d。同时,也必须注重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提高农技人员的服务和创新能力。

3.4 争取岗位指标,力争资格取得者全员聘用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也是核发技术人才工资的一项基本标准,技术人员职称能否聘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根据中办、国办《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依照《农业技术推广法》优化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积极与县编办、人事部门联系沟通,争取编制和岗位指标,力争基层取得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才能够全员聘用,逐步提高技术人才的工资待遇,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5 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队伍的经费保障体系 种植业技术推广队伍工作主要在一线、在基层,服务对象是农民,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科学核定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和办公、人员等经费,改善工作装备、技术推广及生活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体系;同时,要加大基层工作、科研经费的投入,鼓励基层技术人才进行试验、示范,开展技术研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