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书店,围墙
2017-04-11臧继贤
臧继贤
在过去那一波由电商冲击导致的实体书店倒闭潮中,像豆瓣书店这样的书店关掉不少,而在这两年实体书店回暖潮中,像豆瓣书店这样的书店却又不是主角
2017年1月16日,一张“关于配合做好开墙破洞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出现在了北大东门的豆瓣书店,书店店主小邓说,当天有十几个城管上门告知他们书店所处的位置曾是一堵围墙,而书店的门窗需要在一个月内封起来,恢复成原来围墙的样子。
这家豆瓣书店开在北大附近已经10多年,店主卿松和小邓原本同是北大校园内的风入松书店店员,后结秦晋之好,又一起开了这家“夫妻书店”。出售的图书多是出版社做特价处理的积压书,但和其他特价书店不太一样,卿松和小邓每次会从出版社仓库的大量“烂书”中挑选好书,即有一定阅读门槛的人文社会艺术类书籍和较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售价多在5折到6折。因为物美价廉,很多北大的师生以及其他爱书的读者都会经常光顾这家小店。
被告知书店要变回一堵围墙一个月后,小邓在豆瓣网上发表了一篇日志,名为:《为什么现在开个小书店,这么难?》
一家书店的诞生
店主小邓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目前房东还在和有关部门协商,但他们已经做好要搬家的准备。不过小邓说,就目前寻找的结果来看,要在北大附近找到一间合适的店面非常困难。
豆瓣书店可能要被迫搬家的消息在網上传开之后,有豆瓣网的网友戏称希望豆瓣网能收购豆瓣书店。而对于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小邓已经被询问过很多次。事实上豆瓣书店和豆瓣网并无任何关联,两者同名纯属巧合。
“我们当初去工商注册时准备了四个名字,但填表时工作人员说需要六个名字,我们就临时凑了两个,第五个就是豆瓣书店,第六个是卿松的网名萤火虫。结果没想到一个月后查重结果出来,前面四个都重名,就轮到第五个‘豆瓣书店了。如果我们再改,又要等一个月,觉得麻烦,就没有改。其实在那半年前,豆瓣网就已经有了,但那会儿没有这么有名。”
卿松和小邓2005年创办豆瓣书店时,正是高校周围的学术书店蓬勃发展之时。小邓说那个时候他们年轻,野心也大,想在每个城市的大学边上都开一家豆瓣书店,目标是100家直营店。最初豆瓣书店在北大、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和武汉大学附近都开设有分店,但后来因为亏损太严重,目前存活下来的只有北大店和武大店。
从好几年前开始,大学附近的学术书店和特价书店便纷纷关门倒闭,卿松和小邓还依然坚持着。虽然近两年实体书店有回暖态势,品牌连锁书店在各地纷纷开新店,新华系统内的书店也在改造升级,但这股“春风”似乎并没有惠及像豆瓣书店这样小规模的民营实体书店。
小邓说,电商的图书打折活动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销售量,“电商动辄就做两百减一百之类的活动,所以来实体店买书的人自然就少了,大家都等着做活动时再囤书。”
豆瓣书店的日均流水在这样的冲击下一直在减少。小邓说,要维持豆瓣书店北大店的正常运营,每天大致需要2000元的流水进账,但2016年豆瓣书店的日均流水只有1500元。
小邓算了一笔账。北大店的房租加水电费目前要20万元,店里两个换班的店员一年工资也需要支付20万元。再加上库存成本、进书和其他花费,每天1500元的流水根本无法覆盖成本。
步履维艰
其实在城管到来之前,小邓他们已经收到房东涨房租的通知,从今年五月开始,房租每季度涨1万元,并且从之前的季付改为年付。所以即使这次不搬家,小邓和卿松也要在5月一次拿出181040元的租金。
相比之下,武大附近的那家豆瓣书店经营状况更差。武大店原本位于武汉大学的正门,后来因为修建地铁、店铺拆迁,武大店先后搬到菜场和学校食堂楼上,但生意却不如以前好。目前武大店第三次搬家,搬至武大西门的茶港小区,地理位置还是无法与武大正门相比。“几次搬迁,老顾客已经丢的差不多了。”此前豆瓣网友王韧勉一篇名为《最后的豆瓣书店》被豆瓣网App置顶,其中他就提到曾经去过武大店,但后来发现找不到这家书店了,以为已经消失了。
小邓说,目前武大店面积只有15平方米,每年需要支付的房租加人工费为11万,其中还不包括水电费。而书店的流水目前一年满打满算6万元,这其中还不包括图书的进货成本。
一开始卿松和小邓用北大店的利润补贴武大店,而现在加上北大店也亏损,只能用卿松做设计的收入补贴两家书店。
武大店的书都是从北京寄过去的,小邓说,这段时间物流的费用也涨了3倍多,北京发往武汉的“铁路件”从之前的每件14元涨到了每件50元。现在武大店的生意不好,小邓也暂时停止了寄书。
目前小邓还在帮武大店众筹,她发起了15000元的众筹目标,目前已经众筹到14437元。记者发现小邓于今早结束了众筹。即使有众筹,但依然不能帮助武大店收支平衡。
小邓说,“如果今年再是这样的境况,是真的开不下去了。”
如果说仅靠一己之力很难维持书店的经营,那是否能寻求到外在的帮助呢?小邓在《为什么现在开个小书店,这么难?》这篇日志中也提到这个问题:“昨天刚刚提交执照年检,看到拿到补贴的书店名单,呵呵了好久。百分之九十都是新华系统,而且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和我们处于差不多境遇的书店,只看到一家,而且只有区区几万块,都怀疑够不够他们一年的房租。”
近两年来,针对实体书店经营状况下行,一些省市推出了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2016年,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拿出1800万对71家实体书店进行扶持。在2017年1月24日公布的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布的扶持名单中,新华系统的书店和各大出版社下属的书店加起来的确超过了扶持总数的三分之一。
小邓说,她当时也收到了申请实体书店补助的通知,并拨打了短信中提供的咨询电话,但对方告知小邓书店必须要请会计,要有规范的财务系统,并且一年要举办多场活动才能申请。
“不是扶贫,而是扶优扶强”
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的官网(http://www.bjppb.gov.cn),可以找到实体书店扶持项目的有关通知。根据《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项目指南》,此次扶持的书店分为四大类:综合性书店、专精特新书店、区域书店和农村郊区书店,其中,对于专精特新书店的扶持,有以下条件——
1、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品牌影响力,受到特定读者群欢迎的学术书店、艺术书店、少儿书店、科技书店、音乐书店、古籍书店、外文书店等专业书店;
2、体现城市定位和文化特征,满足不同层次阅读需求,注重并形成独特经营风格的民营中小型、微型专业书店和二手书店。
豆瓣书店原本应该属于专精特新书店这类中重点扶持的对象,但却卡在申请条件和申请材料上了。
目前豆瓣书店没有注册为企业,属于个体经营,也没有请会计做账,所以不符合申请条件中的“申报企业具备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经营状况正常”这一条。同时因为单纯卖书,也无法提供申报材料所需的“举办图书文化推广活动及经营成绩图片资料”。
今后就算请了兼职会计做账目,但豆瓣书店目前只有62平方米的空间,并且几乎都堆满了书,举办图书文化推广活动也有一定的困難。
不过豆瓣书店未能获得补助也符合此次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的基本精神,援引发表在2017年1月25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上一篇名为《2016年度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项目评审工作侧记》的报道,此次扶持“不是扶贫,而是扶优扶强。”
小邓说,豆瓣书店武大店当时也有政府工作人员上门,但也并未获得任何帮助,“当时人家说,你们这个地方太小了,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大概意思是补贴了也没人知道。”
不过小邓觉得拿不到补贴也没什么,“书店本身就是门生意,虽然特殊点,但自己的生意做得不好,靠拿补贴也不是个办法。”
除了申请补助无望,卿松和小邓也不太愿意投资者的介入。他们此前就拒绝了一次投资,因为投资人的条件是让自己的太太来参与书店的管理,小邓说这就像两个妈妈带一个孩子,感觉之后会有很多问题。加上他们觉得投资人无论给多少钱,他们都有可能拿去进书。“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是用自己的钱比较好,不然对不起投资人。”
相对于补贴和投资,小邓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出台政策,遏制电商低于成本价售书的情况,并集中整治淘宝图书盗版成灾的现象。“这样马上就可以救书店了。”
针对小邓在日志里的观点,豆瓣网友慕雪提出了不同意见,慕雪认为在小城市,新华书店和电商是能买到书的最好地方。“小城市根本没有什么私人连锁书店去,小书店也几乎没有。”
在和小邓的讨论中,慕雪认为“国家应该鼓励和扶植那些在三四线城市里开设书店的人,尤其对那些活跃在社区里的小型书店,更应该从税费、水电、房租等等上降低成本。记得我小时候还有不少书报亭,可现在根本找不到了。如果说书店的意义对于一线、二线城市有文化氛围方面的意义,那对于三四线城市,是真的具有教育、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机会。”
不是正常做生意的方式
小邓说他们当初开书店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因为喜欢看书,以为开书店可以很便宜地买到自己喜欢的书。小邓说,很多顾客来到豆瓣书店都说过:“我也曾很想开个书店哇!”
“因为大部分人想象中开书店的生活就是躺在椅子上,看着书、喝着茶、晒着太阳、撸着猫、聊着天、收着钱。我们开始也以为是这样的......”小邓有个朋友本来也想开间书店的,“后来看我们每天吭哧吭哧地搬书,就想,哎,算了。”
豆瓣书店的北大店和武大店各搬过三次家,小邓说每搬一次家都像死一次。“搬家公司都不愿意接书店搬家的活,都要多加钱。到后来,即使加钱人家都不干了,只能自己搬。每搬一次家,一两个月都做不了生意,之后还要整理几个月,然后自己缓半年。”
除了日常经营和搬家需要投入的体力,书店经营者,尤其是旧书经营者还会遇到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囤书和仓储的问题。小邓说,目前他们的库存成本已经远超于进书成本,但看到好书还是忍不住进很多。“因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我们有一种书一下进了两千多本。”
最开始豆瓣书店只有卿松和小邓两人经营,卿松进书,小邓看店,“那时也不开工资,就是够自己包吃包住就好了。挣多少钱,进多少书。进货时,把回来的车费留出来,余下都进货。”
之前实体书店扶持申请中需要说明补助资金的用途,“我觉得卿松会写‘全拿去进书,估计通不过。” 小邓说,“遇到好书,我们会不计成本、不想后果地进货。这根本不是正常做生意的方式。”
除了库存成本高,库存损耗也是在所难免的,还会不期遇到“天灾人祸”。因为楼上装修不当,有一年小邓他们的库房三次遭遇漏水。有一次恰逢过年,他们不在北京,所以损失很严重。虽然最后按进价得到了赔偿,但小邓说,最重要的是那些书再也进不到了,“这是没有办法赔的。”
豆瓣书店目前也有网店,但小邓说他们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网店,因为很多书不适合放在网上卖,“不是全新的,跟顾客解释起来很麻烦。很多书只有几本,实体店随时都可能售缺,如果在网上没有及时下架,想买的顾客也会不高兴,觉得耽误了他们的时间。一般到货很多的书才会在网店销售。”
目前虽然搬家的事情还悬而未决,但小邓他们还是像往常一样维持着书店的正常运转。小邓说:“我们比较简单,容易一条道走到黑,时间也过得快,一不小心就这么多年了。我们开始也没想过开这么多年的。想开个书店,就开了。然后就开了这么多年。”
不过令人感叹的是,在过去那一波由电商冲击导致的实体书店倒闭潮中,像豆瓣书店这样单一业态的民营书店关掉不少,而在这两年实体书店回暖潮中,没有地产商背书的单一业态书店也未能搭上顺风车,复合业态、不完全依靠图书盈利的连锁或大型书店才是这股潮流中的主角。单纯卖书的民营书店是否能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逆流而上?我们不得而知。
摘自“澎湃新闻”,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