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延伸服务触角,让“双创”就在身边
2017-04-10本刊通讯员
高新区:延伸服务触角,让“双创”就在身边
为满足辖区大学生和户籍居民日益增长的“双创”服务需求,成都市高新区合作街道将“双创”触角有效延伸到高校、社区、院落、家庭,让老百姓眼中高大上的“双创”可望可及,成为了该区街道“双创”可复制的一个全新样板。
汇聚创业主体,精准施策激发活力
注重理念创新。合作街道以政策驱动、市场导向为原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推进辖区居民创业,尤其是辖区大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创新创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以理念创新引领工作创新。
注重全面覆盖。针对高校在校生,合作街道重点培养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其在所学领域创新创业;针对高校毕业生,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和创业服务力度,引导其在IT、电子商务和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领域自主创业,形成创业带动当地就业的良好效应;针对本地户籍居民,重点开展创业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技能。
注重过程帮扶。创业前重在“帮”,合作街道与高新西区就业服务公司、工商局、银行、电子科技大学组成了创业导师团队,免费提供创业风险评估、创业项目推介、开业指导等创业服务,帮助创业者走好“第一步”;创业初重在“扶”,合作街道实施了“创业富民计划2.0”,将创业贷款金额提高到最高20万元/户,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初期融资难、用工成本高等突出问题。
打造特色载体,突出创业带动就业
立足本土文化打造“双创”载体。创业载体具有集聚和规模效应,合作街道结合高校、产业密集的资源禀赋,统包统揽为辖区大学生和户籍居民量身打造了全要素、开放式、便利化的合作街道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基地一期建设面积1000余平方米,为辖区大学生和户籍居民创新、创业、创意、创造的“四创”融合提供一个全新的载体。
深化载体发展扶持模式。合作街道把不同能力、不同经历的本地创业群体合理配置到不同的创业平台,形成了多渠道的创业模式,打造了以“创业一条街”、创业农贸市场为主线的本地居民创业载体。2016年,街道还充分考虑新迁入居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特点,在创新创业基地专门开辟了“市民创业区”,免费提供长达3年的办公场地。
开展培训提升就业创业技能。合作街道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通力合作,开展针对本地居民的“青年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自2015年首期开班培训以来,培训学员39人,其中创业2人,青年劳动力创业热情和潜力得到了有效激发。
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合作街道指导辖区50多名本地创业者成立了合作街道创业富民协会,致力于凝聚辖区创业力量,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以创业带动本地居民就业,回报社会。
品牌引领服务支撑,营造区域双创氛围
打造校地企协同创新创业体系。合作街道主动作为,对接辖区内的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等5所高校,着力打造示范性“合创·汇”校地企协同创新创业基地,共享优先孵化、创业培训、创业资讯、投融资渠道、企业助推等多要素资源。另外,还牵头成立了“合创·汇”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从完善组织构架、资金配备、后勤保障、活动形式和孵化体系着手,更好地服务辖区创业大学生。
搭建创业项目“预孵化”平台。合作街道向辖区企事业单位收集一批“短、平、快”类服务性创新项目,建立合作街道办事处创业项目库。大学生们通过俱乐部,共同参与创业项目的认领、执行和成果展示。同时,俱乐部将优秀创业项目推荐到创业大赛和孵化基地,由街道、高校、企业协同培育孵化。
培育营造双创文化氛围。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沙龙、就业创业政策解读等活动,选取14名创业模范典型,将他们的创业励志故事形成创业故事汇编,展示和传播“草根创业英雄”的榜样力量。推进创业指导服务向社区下沉,在9个社区设立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建设了一支高效率、高水平的创业服务队伍。选聘从事就业工作相关部门领导、高校老师、金融机构负责人、成功企业家及工商、法律方面的专家学者20多人,组建合作街道青年创业导师团,通过创业讲坛、现场指导、在线答疑、定期与创业者面对面等方式,积极为辖区广大创业青年提供政策宣讲、创业培训、项目评审、创业帮扶等公益服务。
本刊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