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走廊西部生态综合治理研究
——以瓜州县为例

2017-04-10郑惠艳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7年2期
关键词:瓜州风沙树种

郑惠艳

(酒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甘肃 酒泉 735000)

河西走廊西部生态综合治理研究
——以瓜州县为例

郑惠艳

(酒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甘肃 酒泉 735000)

瓜州县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是通往中亚欧洲远地的咽喉和新亚欧大桥陆上的中转重镇。近年来,瓜州县桥子以北、双石公路以东的风沙区沙化面积逐年扩大,桥子大部分耕地和双石公路面临沙化和沙埋威胁,直接影响着当地移民群众的生存。为此本文从生态治理措施入题,首先论证生态治理的总体布局和措施配置,再通过林草生态治理典型设计明确治理方案,最终通过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判断投资的必要性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从而为瓜州县生态综合治理奠定理论依据。

瓜州县;生态治理;效益分析

瓜州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西部,南望祁连,北枕大漠,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相接,东连玉门,西邻敦煌,是河西走廊生产要素最富集、最活跃的地区,是我国通往中亚欧洲远地的咽喉和新亚欧大桥陆上的中转重镇。但由于其地处风沙口地带,气候恶劣,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资源短缺,生产经营方式单一,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存,影响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中风沙灾害是该县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而风蚀是造成研究区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也是主要的水土流失类型,根据酒泉地区水土保持类型区划,研究区风力侵蚀较为严重,风力侵蚀模数3800t/km2·a左右,属中度侵蚀区,水土流失形式以风力侵蚀为主。近几年研究区水土流失强度加剧,沙量增加,土壤沙化速度加快,危害进一步加强。由于本区植被稀少,大风频率高且风速快,年平均风速3.6m/s,瞬时风速可达34.6m/s,最大风力9级,7级以上大风天气75d,风力侵蚀十分严重。土地沙化明显,风沙不断危害周边耕地、渠道、道路,风沙危害严重威胁着研究区的生态安全,为此需对瓜州县进行生态治理。

1 生态治理措施

1.1 划分立地类型

依据地域分布规律,结合 3个乡镇治理区实际,本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治理风沙,尽快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对研究区功能区划分3个项目分区:七墩治理区、双塔治理区和桥子治理区。

划分立地类型是科学认识和评价立地条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就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宜林条件的地段分类组合,确定相应的适宜造林树种,达到适地适树,提高造林质量,充分发挥生产力的目的。通过全区地形、土壤、植被和现有林木生长状况的分析研究,从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众多因子中,筛选出以土壤为主导因子,本着简明扼要,便于应用的原则,共划分立地类型3个,立地类型划分见表1。

1.2 总体布局和措施配置

根据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具体规划设计与措施布局时按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设。根据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和风蚀特点,有针对性地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在风沙防治措施配置上,要取得长久的防治效果,应做到工程、植物以及生态修复相结合,单纯工程治沙的防护效果不如综合防治,植物措施及相应的配套灌溉和后续养护费用需完善配套,因此本阶段进行工程防护和林草措施防护相结合。工程措施要尽量就地取材,做到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在人工治理的周时,在施工中对局部植被覆盖较好的地段,应尽量避免对原地表沙生植被的破坏,充分发挥原生植被的防护功能。林草措施尽量与当地渠、路、林规划配套,在实现较好的防风固沙效果的同时,以便于灌溉、管护及经济的方式布置。

表1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表

(2)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在措施布设方面,尽可能的集中连片,以发挥其规模效应。同时,防风、阻沙、固沙措施应互成体系,使其发挥协同功能。

(3)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风沙防治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当地治理、异地受益,项目的实施其工程区本身并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绿洲灌区的繁荣稳定。因此本项目的措施设计要贯穿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桥子乡风沙治理研究区沙丘表面进行草方格沙障压沙,并间以埋设挡沙墙以固定流沙表面,阻滞沙丘前移。由于资金限制,沙障不满铺,带状布设。在七墩乡和双塔乡治理区布置多条防风林带,减小当地全年多东风的风沙侵袭影响,保护连片温室大棚规划区,蓄涵水源,减小风蚀。依据地域分布规律,结合当地实际,对研究区内林草措施、工程措施总体布局如表2所示。

表2 治理措施布局表

1.3 林草措施典型设计

1.3.1 造林设计原则

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林分环境,改善当地土地质量,涵养水源为目标;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充分发挥各种立地条件的土地生产力以获得最大的水土保持效益。

1.3.2 树种选择

树种的选择:一是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地形地貌、水资源、水土流失特征等。二是考虑造林树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力争做到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与当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使所选择的造林树种既能正常生长,又能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三是应该考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作为防风林的主要树种。从本区的自然条件和造林立地条件出发,主要考虑到造林的生态效益和减少风沙对周边乡镇的危害作用。在树种选择上,从适地适树的原则出发,主要选择适合该地生长的耐旱耐碱树种进行造林种草,备选树种有杨树、柳树、沙枣。

1.3.3 造林典型设计

(1)树种: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和生物适应性,并考虑建成后管护需要,本次造林树种选择杨树和沙枣树。

(2)造林方式:采用杨树、沙枣树交错布设的方式进行栽植,林带走向与造林所在区域主风向垂直,呈南北走向。

(3)造林密度设计: 依据《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及研究区后续农业开发需要,七墩生态治理区共布置3条林带,从东向西记做LD1、LD2、LD3,林带LD1、LD2、LD3栽植杨树株行距保持一致,杨树栽植行距为1.0m,株距为1.0m,沙枣树栽植行距为1.0m,株距为1.0m,排与排之间呈“品”字型交错布置,同一排种植呈“一”字形,共栽植杨树11排,沙枣树2排,最外侧2排为沙枣树,其余为杨树。林带间距约100m,七墩治理区林带总共3条,长约120~273m不等。双塔治理区共2条,每条500m。

(4)整地方式及时间:整地方式采用部分整地,开挖林沟,林沟开挖深度0.5~1.8m之间。整地于造林前一个月进行,当年造林。

(5)造林季节、方法及种苗规格

造林季节:在每年春季3~4月进行。

方法:杨树造林地属地势较平坦的地区,造林时用机械或人工开沟,应进行换土,以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成活率。将苗木植于沟内,填土压实。同时将杨树植于沟内,每穴栽种1株。栽植时按“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操作,即三次埋土、两次踩实以及一次将苗木向上提起的栽植过程,还应做到深埋少露。

林带沟每40m设置一土挡,土挡应夯填压实,高约0.60m,顶宽1.8m,于林带沟底高约0.20m处埋设Φ300mmPE双壁波纹管,过水管位于土挡横向1/3处,左右交替布置,涵管长2m,用于向下游林带输水,防止径流纵向集中。

种苗规格:杨树幼苗选择无病虫害二年生一级苗,所用苗木必须达到《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DB33/177-2005)规定的一级苗木标准,苗木胸径为2cm,并要求苗木根系完整,无机械损伤。造林2~3年,林木生长速度开始加快,即可产生防护效益,到第4年后进入有效防护期。

1.3.4 抚育管理及补栽措施

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松土,与扶苗、除蔓等结合进行,对穴外影响幼树生长的高密杂草,要及时清除,连续进行3~5年,每年1~3次。松土应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为 5~10cm,有冻拔害的地区,第一年以除草为主,可减少松土次数为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在苗木生长的幼林期应加强宣传,制止人为的破坏并成立专门的管护人员,加强病虫害防治,造林成活率当年达不到80%的进行补植。为防止牛、羊等牲畜的啃食,应在栽植幼苗枝干处涂抹树木防啃剂,涂抹防啃剂既不影响树木生长、对牲畜及人体健康都不会造成任何威胁,同时对春尺蠖、蛀干害虫等一类的虫害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能有效地保护树木。防啃剂配料将生石灰、硫磺粉、食盐、水按照计重50∶5∶1∶200的比例进行配制;补植、补播造林成活率不合格的造林地,应及时进行补植补播或重新造林。植苗造林的补植应用同龄大苗。

1.3.5 造林施工要求

(1)整地工程施工质量要求

各项工程的位置、尺寸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不得任意改变;对开挖林带沟进行深翻0.60m处理,达到上下土层土质成分拌合均匀,保证幼苗根系发育。各项整地工程的填方土埂,必须分层夯实(或踩实),保证灌水后不坍塌或穿洞;各类带状整地工程,施工前应用水准测量定线。修成后每5~10m修一小土■,高0.2m左右,40m修一较大土挡,防止径流纵向集中。

(2)苗木质量要求

起苗前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起壮苗、好苗,防止弱苗、劣苗、病苗混入;苗木出土前2~3d应浇水,起苗后分级、包装、运送,整个过程需注意根部保湿,防止受冻和遭受风吹日晒;起苗后应尽快栽植,做到随起随栽。如因故不能及时栽植,应采取假植措施, 做到疏排、深埋、踩实,适量浇水。如假植时间较长,栽植前应将根系短期浸水复壮;栽植前应对树苗进行挑选。用于造林的树苗必须发育良好,根系完整,基茎粗壮,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2 生态治理效益分析

瓜州县生态治理是一项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工程,按照国家对生态建设项目的评价要求,对项目建设的效益必须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加以分析评价,以判断投资的必要性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2.1 生态效益

研究表明,各种地表的风沙流中,90%以上输沙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地表以上20cm高度内,低立式沙障对贴地层输沙量明显降低。对于低立式沙障的固沙效益,在本地区尚没有监测数据,参照其他地区监测数据,沙障设置后平均输沙量减少87.6%,固沙效益十分显著;保护荒漠植被,改善自然景观。该工程完成后,控制了沙丘的移动,防止了对周边荒漠植被的压填,改善自然景观,增加景观多样性;减少风蚀,降低了侵蚀强度。减少了起沙量和周边灌区耕地的沙量,减轻耕地沙化程度,减轻对耕地农作物和林草的沙割。

2.2 经济效益

生态治理可保护灌区农田、道路和戈壁原生植被、保障灌区绿洲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土保持生态项目,不具备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条件,无其它直接的经济产出物。由该项目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包括两部分:首先体现在减轻对附近耕地农作物的沙压沙埋,可减少受灾面积,相应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其次,减少对道路的影响,降低了交通事故引起的各种损失上,节约路面清洁成本等。间接效益不在计算范围内,因此本项目不直接计算经济效益。

2.3 社会效益

生态治理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和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大政方针,有利于区域内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项目的实施不仅在控制沙丘移动上有直接效果,而且沙障布设后,沙障内沙粒沉积物中细粒含量增加,在有后续资金补充的条件下,可在沙障内种植适宜的固沙植物,为进一步采用生物治沙技术打下了基础。其次风沙灾害的治理,不仅保障了七墩、双塔、桥子灌区农业生产基地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保证了交通运输安全,同时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保障了绿洲灌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3 结论

瓜州县生态综合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治理研究区水土资源流失,防治沙害,保护村镇和耕地等。按照瓜州县生态治理工程设计规划的要求治理和管护,在树木成活后,沙害将会大幅度减少,风沙对渠道和耕地的危害依次减小,生态效益明显;其次产生的生态效益可有效的减轻对附近耕地农作物的沙压沙埋,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瓜州县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明显的,同时增加的林带,彻底改变了小范围的生态环境,对改善研究区风沙危害的现状面貌具有极大的作用,这为河西走廊西部生态综合治理研究提供了较强的借鉴意义。

[1]邓铭江.塔里木河下游环境监测与生态修复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02):31-35+55.

[2]王国斌,纪永福,方峨天.石羊河流域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1(06):13-18+26.

[3]程英.瓜州县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动态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09.

[4]张平.瓜州绿洲生态稳定性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5]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S].

[6]缪康.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经验与对策[J].水利技术监督,2015(04):23-25.

[7]赵子平,许晓红.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水利技术监督,2009(03):30-32+37.

[8]史晓崑.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07(02):51-55.

[9]成刚.大敦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7.

[10]陈维,段生燕,彭爱加.瓜州绿洲植被退化原因及保护对策[J].甘肃林业科技,2008(02):46-50.

[11]郝小玲.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地理区系与植被类型分析[D].兰州大学,2014.

X171.4

A

1672-2469(2017)02-0009-03

10.3969/j.issn.1672-2469.2017.02.004

2016-07-12

郑惠艳(1965年—),女,工程师。

猜你喜欢

瓜州风沙树种
瓜州的“大地之子”
更 正
风沙地区公路路基防护措施初探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
西夏佛教艺术中的“家窟”与“公共窟”——瓜州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构成再探
瓜州养路忙——甘肃省酒泉公路管局瓜州公路段集中整治路域环境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只顾眼前你就输了
一个树种的国家战略
高考试题中“风沙、河沙”知识点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