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运用“涵泳”法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17-04-10熊剑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涵泳语文阅读

熊剑平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涵泳”教学呢?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

二、提供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方式阅读。

三、把学生自读和教师引导、点评结合起来。

四、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唤起情感体验。

五、注重记诵和积累。

关键词:语文阅读,涵泳法

· 【中图分类号】G633.3

六、多写读书笔记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

要多读。因为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而“读”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应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学生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

用什么方法读?

我认为,“涵泳”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或教学方法)。

什么是“涵泳”?

“涵泳”的“涵”是“沉浸”之意,“泳”本意是指魚鳖之类深潜于水中游动。因此,“涵泳”,就引申为“沉浸其中,细细体会”意思。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涵泳”是一种基本的语文教学法,是千年来先贤对语文学习的经验结晶,可以说是语文学习得必由之路。这种教学法立足于文本,让学生在熟读中整体感知,咀嚼品味。又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引导,诱导学生联想、想象、移情和体验,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层感悟,从而获得深层审美韵味,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作品的实际情义相统一。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涵泳”教学呢?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

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心理是开展涵泳教学的前提。卢森堡曾经说过:“不管如何,你们仍要平静和愉快。”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排除一切内外干扰,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投入到阅读中去。此时,老师温暖的笑容、积极得体的开场白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到“悦读”中去。

二、提供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方式阅读。

宋朝的陆象山在《读书诗》中云:“读书切戒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强调读书要浸泡、吟诵其中,慢慢品出文章的悠长韵味。时间短暂,学生的阅读自然不能全面,更谈不上“沉浸”其中,“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了。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敢于把时间交给学生,相信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放手让学生“涵泳”其中。只有文本熟透了,方能化而用之,方能顺利开展师生对话,并使师生对话更加开放,更加深入。所以,新课堂教学要求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繁琐的提问和应答中疲于奔命,还不如多有一些时间围绕研读的内容反复阅读感悟。

而阅读的方法是多种的,如:默读、朗读、诵读等。而默读可以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朗读和诵读又可以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师生读,还可以是分角色读、接龙读、比赛读等等。如果采用单一的阅读方法,学生也许会感到单调。老师把多种阅读的方法科学合理的穿插运用到阅读课上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发现,学生们在默读时是非常安静的,他们真的会忘情地游弋于字里行间。在朗读时,如果教师能唤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他们也会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情感。而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挑战他们的理解与记忆能力,争取在短时间内把精彩文段背下。

犹记得:默读《安恩与奶牛》时,学生专注的神情;朗读《泰戈尔诗三首》,读到“你这坏孩子,哪儿去了”“我不告诉你,妈妈”时,学生们忍俊不禁的样子;一起朗诵《天上的街市》时,师生沉浸在清新、美好、恬静的感情中的情景;背诵《十三岁的际遇》的精彩片段时的热烈场面。

我认为,这种以学生反复阅读、涵泳品味为主的阅读教学,能去掉浮华之气,返璞归真,还语文课应有的面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把学生自读和教师引导、点评结合起来。

我们不能以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涵泳品味,但是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把阅读课上成自习课,使学生的收获打了折扣。就像面对一件艺术品,你不希望有人老在你身边喋喋不休地解说,但也需要行家点拨才会更懂得鉴赏。因此,应该学生自读和教师引导、点评结合起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一般来说我的阅读训练课的步骤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默读全文二至三遍,解决生字生词。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感情。

3、朗读全文一至两遍,读出感情。

4、围绕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老师展开简洁的讲解。

5、学生质疑,师生探究,老师点拨。

6、熟读精彩文段,直至背诵。

在一节阅读教学课上,把学生的默读、朗读、诵读和老师的指导、点评结合起来,学生的收获就会很大。

四、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唤起情感体验。

《红楼梦》四十八回,作者借香菱之口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情景。”“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在涵泳阅读中,如能引导学生像香菱一样调动积累、唤起体验,学生就能深切感受作品独特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内涵,从而产生强烈共鸣。

五、注重记诵和积累。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训练语感最佳的途径是熟读背诵。学生如能记诵积累大量精彩语段,那么他的语文底蕴就很厚实了,语感就会比较好。在需要之时,就会文思泉涌,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了。

多写读书笔记

据说,有一位老师,他在阅读课中所做的不过是引导学生圈圈画画,批批注注。然后师生都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贴在教室里,相互浏览,相互留言,相互评论。可以补充,可以反驳,可以辩论,可以纠错,可以欣赏。可贵高明之处在于,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开放的涵泳环境,学生如鱼得水,反复潜泳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和意象情境中自然能深知作品的意蕴和特色了。其实,阅读和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可以促进写作,写作可以呈现阅读状态,还可以促进深化阅读效果,提升阅读能力。

学校是一个读书的场所,语文阅读课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读书时空。教师引导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涵泳品味是一件十分美好而又颇有实效的事。

猜你喜欢

涵泳语文阅读
陆九渊“涵泳”法
曾国藩读书之道及对大学生的借鉴价值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涵泳”不作此“涵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