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引导

2017-04-10蔡贵雄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溶液化学实验

蔡贵雄

【中图分类号】G633.8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正日益成为中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对改变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对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究,自主学习新知识。本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一些探讨,力求有所突破。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有着强有力的刺激作用,它将唤醒并迫使大脑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形成过程的剖析,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对化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使化学知识得以升华。我常采用先提出问题,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再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如“当H+与NO3-大量共存于溶液中,该溶液具有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吗?”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再通过做如下实验进行验证,在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NaNO3 固体,待溶解后再滴加一定量的稀硫酸,最后加入铜片。在试管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现象?(铜片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有无色气体产生,并在试管内液面上方逐渐变成红棕色。)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Cu被氧化成Cu2+,生成了NO气体。此溶液确实具有稀HNO3的强氧化性。)这样,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讨论,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这一知识就得到了升华,这一意识也就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且化学本身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也很密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铝的性质及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时,联系铝能与水反应,提出:为什么铝锅可以盛水,可煮饭?为什么不用铝锅盛放酸、碱或咸的食物?为什么铁制品上经常镀锌而不镀铝?学生通过讨论不仅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还要注重观察生活。将学到的知识多与生活联系,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一节时,学生了解碳酸氢钠可用于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可设计如下问题:胃酸过多的病人有哪些症状?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何治疗胃酸过多?选择治疗药物的原则、依据是什么?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過多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治疗胃溃疡病人的胃酸过多?能否使用碳酸氢钠?将此作为问题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再如我们在学习《基本营养物质》一节时,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喝奶、吃鸡蛋可补充人体内的蛋白质;观察周围肥胖的孩子爱吃什么?喝水有哪些好处?同学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关注了食品安全、平衡膳食等实际问题,还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

三、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运用实验手段处理问题,不仅符合认知过程的要求,还纠正了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良学习习惯,在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验现象的启发下,学生自觉投入对问题的思考、探究,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与钻研精神,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原电池》一节,当新课完成后,一部分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往往是机械记忆,不能灵活掌握,教师可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教师问:粗锌粒和纯锌粒分别加到等浓度盐酸溶液中,哪个反应速率快?

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纯锌粒快。

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化学资料中的问题:为什么实验室用锌跟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粗锌比纯锌快?为什么向稀硫酸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能使制氢气的反应加快?

教师接着问:是资料中问题内容有错,还是大家判定错误?当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上升时,学生完成该实验。现象:粗锌粒比纯锌粒快。

教师继续问:为什么会有此现象?

此时学生极为活跃,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兴奋点,步步启发,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学生对该掌握的知识点就很清楚了。

四、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觉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利用这种觉察去创设、去发展能引起学生关心和探索的情境,那么,课堂教学便会处于最佳状态。我在教学设计中发现,说话风趣,使人兴奋的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悬念,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而紧张的令人害怕的课堂情境,则会使学生提心吊胆,什么也无法思索。例如,讨论烷烃中各原子位置关系的内容时,课前布置给每个学生做一甲烷、乙烷的模型,上课时,学生拿着自己做的模型,听老师讲课,与同学讨论,别有情趣,引入了最佳学习情境,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要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相适应。问题要具有探究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讨论NaOH溶液与AlCl3溶液的反应现象时,可以提问: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白色沉淀慢慢消失”。那么,发生“先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白色沉淀慢慢消失”的反应,一定就是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吗?要求学生从反应原理来分析。经过讨论部分学生会提出如果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现象也是“先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白色沉淀慢慢消失”吗?这样就会自然地引入Al3+,Al(OH)3,AlO2- 之间的转化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是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问题作为教学的纽带,不仅是为了完成好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学会质疑、答辩,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和吸取。

猜你喜欢

溶液化学实验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最酷的太空实验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