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订初中班规的几点思考

2017-04-10王崇伶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班集体建设班规有效方法

王崇伶

摘 要 本文指出了班规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并从班规的目标指向、制订班规的有效方法和制订班规的原则等方面提出了确立班规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 班集体建设 班规 目标指向 有效方法 制订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5.1

群体规范理论认为:群体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集体。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它具有组织上和心理上团结一致的特点。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由集体成员、教育教学过程、班综合而成的一个微观的特殊的社会教育环境。创建班集体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班主任科学创建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科学化的关键。班级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和质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培养优秀的学生,打造优秀的班集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班级的客观实际,逐步制订一个班集体内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言行的标准,即班集体组织管理规范——班规,使生活在这个班集体的成员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因此,班规是一种极微观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规范,它是规范、约束以及引导每个集体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的所有规则,是思想和行为的指向标,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基石。确定班规时注意什么呢?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1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班规的目标指向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生时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也是学会做人的最佳时期,教师应该抓住契机,运用班规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如今,由于学生的物质生活富裕,有些学生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有的学生则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无视集体的存在;有的学生则养成不良的习惯,做事缺乏毅力,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因此,老师应始终以学生的做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来制订班规,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项要求人格化、情感化、具体化,并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做人的真正含义,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群体意识、磨难意识等,以便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为了引导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我们应该在班规里给学生制订相应的行为要求,像“遇事要分清是非,不能人云亦云;要不畏强暴,但又不能欺侮弱小;做人、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说谎、不欺骗……等”。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制订相应的班规,并从班规教育出发,将做人的要求一一落到实处,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真正遵守班规。

2 “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是制订班规的有效方法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这里的对话不仅要落实于课堂教学中,也应该落实到班级管理之中。班主任是一個班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教师高度重视班规的作用,才能结合学校和班集体的特点,建立一个比较合理,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并能严格执行的班规,从而规范班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制订班规时,班主任应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要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与学生平等的双向交流。

让学生充分参与班规的制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班级的主人,制订班规主要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实用性的班规多诞生于学生的讨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班规的制订,班主任引导学生制订出一份切实可行、易操作的班规,以便更好的管理班级,避免班主任一人“闭门造车” 。

3 “创建民主性、科学化管理机制”是制订班规的原则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进入了青春期,它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这个时期的学生逆反心理强,情绪波动大,自控力低,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自己拿主意,不喜欢约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认为班规是束缚自己手脚的“枷锁”,而不是帮助自己健康成长的“良药”。尤其不接受对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老师制订的班规,甚至很反感和抵触。针对这一现状,班主任就应该让学生平等参与班规制订,体现人文精神,突出民主,才能使班规深入人心,行之有效,这样既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又能成为他们发展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这样,学生们不仅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更是体会到班规对自己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对班规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学生们对于班规的概念也从“老师对自己的约束”转变成了“我们自己的约定”,心甘情愿的自觉维护和遵守。

班规既要约束学生,也要作用于教师。班集体中,教师也是必不可少的成员,自然也应该遵守班规,这也是体现师生人格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体现了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双向交流活动。但是,实际中存在的班规,大多数是规范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很少有针对规范老师思行的条款出现。这主要是班主任认识不足、引导不够造成的,这样的班规体现出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和不和谐,不仅不利于班级管理,更不符合新教改理念和教育规律。所以,制订班规时,班主任一定要引导学生将教师的观念和行为规范进去,一份师生平等的班规,不仅体现出对学生的要求,也应体现出教师的责任与权利、地位与作用、日常行为标准等对教师的要求。例如,在班规中约定“学生要尊敬师长,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有益活动,知错能改……”也应相应约定“教师要尊重学生,不侮辱、不体罚学生,认真上课,按时批阅作业,积极反思、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指导学生制订出具有引导性的多元班规。传统的班规常采用禁止式的、模糊的、吓唬式的语言,对违反班规的情况,常采用惩罚式的语言和用词。例如,“禁止迟到和上课违纪,上课吃东西将受到严重的惩罚……”。“迟到一次罚站一天,一周内违纪两次罚搞卫生两天……”。这种班规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抑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且难以操作。如果把“学习习惯良好”细化为“积极发言,善于思考;上课专心听讲;笔记详细、工整……”学生在实际中更容易确定出学习行动的参照。在制订班规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制订出具有一定针对性、实效性和全面性的班规。

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和怎样求知的重大责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首当其冲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和求知的基本标准和规范,懂得成长过程中的规则和尺度。讲标准、懂规矩,就是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过程保证。因此,好的班规是打造优秀班集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基石与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凯。好班规打造好班级。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2)张宝臣。班主任工作艺术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6

猜你喜欢

班集体建设班规有效方法
My New Year Wishes
神奇的班规
班规“七问”
好班规应守护学生心灵成长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忽视也是一种爱
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实践研究
无人驾驶智能车障碍检测方法探讨
温暖童心,让孩子恋上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