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17-04-10程小美
程小美
内容摘要: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今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出现了诸如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明确、朗读指导单调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试从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朗读教学形式、低效现状的策略,以期达到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朗读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有研究者认为,朗读的主要功用有:第一,有利于开发智力,促进思维能力。第二,有利于深入理解、体会全文。第三,有利于提高阅读、写作、口头表达能力。第四,有利于语感的培养与形成,具审美功能。第五,有利于推动语言的规范化。
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乏味的说教,朗读教学流于形式。且部分教师自身朗读水平有限,不能正确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以至于也不能对学生的朗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难得到应有的提高。因此,现今的课堂常常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本文从当前朗读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小学朗读教学的策略两个方面谈谈笔者指导师范生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当前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时间不足
现今的课堂还是以讲授为主,“讲问教学”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给挤掉了,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只安排五六分钟,甚至短短的五六分钟时间都是以多媒体机器读代替朗读,以默读代替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雁过无痕,流于形式。朗读练习很多时候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由于读得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和感受并不深刻,在课堂上就会形成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朗读的目的不明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部分老师开始重视朗读教学,但是对于朗读教學的目的性还是不强,通常是随意的“滥读”: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小组读了齐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面对的面太窄
朗读练习时,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课文时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只选择读得好的学生,读来读去,还是那几个学生,课堂成了某些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的表演舞台,而其他的学生只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甚至齐读时许多学生成了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一目标要求也就无法实现了。
4.教师自身语言素质不高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模仿性,语言教学也就要求教师能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我国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推广普通话开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很多年轻教师的普通话都有了提升,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能很好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的老师。尤其在农村,有一大批的语文老师普通话不能达到“二甲”的基本要求。她们虽然有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的愿望,但是力不从心。教师自身语言素质的欠缺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情况下模仿出来的朗读能力可想而知。
5.朗读指导单调
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习惯于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或者是课文分析上,而容易忽视朗读教学。课堂上大多只是采用集体朗读与个别朗读两种形式,读前和读后技巧的指导很不到位。很多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或“要读出……样的语气”,还听有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语言表情达意的内蕴。诸如此类单调、机械、生硬的引导,是不能很好地融理解、感悟于一体的。这样的朗读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显得机械呆板,学生会感觉索然无味,长此将失去朗读兴趣。
6.评价与激励机制未完善
学生朗读结束后,很多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很好”“读得非常流利”“读得特别有感情”。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老师的这种评价语显然是不科学、不全面的,无法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朗读的真正水准,也就无法有朗读技巧、水平上的改进和提高。
再者,现今语文教学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是书面的考试试卷,往往是用笔试分数来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朗读练习也起不到任何的激励作用。没有人会对你的朗读水平来进行评测,朗读能力的高低并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考试甚至升学成绩,像英语那样的口语等级考试在语文学习当中都不存在。由于这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势必也造成了教师对朗读教学的不重视。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
1.提高学习效率,保证朗读时间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语文老师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孰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长期的朗读练习带来的收获,没有充足的时间怎么能做到“会吟诗”、“下笔如有神”呢?朗读是一种技能,只是简单地“看”和“听”,而不反复实践是不能形成这种技能的。因此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要依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去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正确地读课文,而不能只走读的程序,流于形式。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作品的情感、色彩和风格。还可以在读前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时间让学生读、想、品。这样,在保证时间的前提下,通过多样的方式加强朗读训练,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2.紧扣教学目标,制定朗读计划
朗读训练前,教师首先应有一个明确的指向:要求学生读到何种程度,何种水平,到底如何读。然后再给学生确定一个明确的朗读训练目标体系。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训练就要围绕此目标进行。
200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段话是对朗读教学提出的总体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将这一目标具体化,明确化。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做到最基本的三步:第一,把字咬准;第二,把句子读流畅;第三,读出感情。也就是说实现由初读--研读--品读的逐步提升。初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研读要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悟;品读要读出感情,读中促思,读中体情。另外,时刻要有积累的目标意识。朗读是积累的前提,熟读才能成诵。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朗读,形象与声音最终以词的形式定格于大脑皮层中。朗读,既积累语言本身,又积累语言的构造与表现方式。学生反复朗读“帽子”一词,不仅会学到“物+子”这样的构词法,还能体会到这类词语该怎么读。这些当然离不开教者的引导。所以在朗读过程中,积累的目标意识要时刻记在心里。
3.调动朗读兴趣,全体学生参与
朗读训练,必须让全体学生积极投入。首先,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在朗读教学时,我们要努力创设好的情境,营造优美的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与课文基调相应的背景音乐,或请学生配配表演、画一画,或现场进行比赛等等。再者,每个班的学生不可能都是一样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朗读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教师就千万不能因为“赶时间”完成任务或者喜欢优生而忽略了其他学生朗读的权利。要多给差生机会,多让“丑小鸭”登台亮相,并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鼓励,这样,学生朗读的整体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可选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来读,对学生朗读的要求要由易到难,逐步提升。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多找学生的优点,在鼓励中提出新的希望,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会上来了,长此训练,朗读水平自然就高了。
4.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朗读的第一基础要求是要把字音发准,也就是说学生的普通话要标准,那么作为示范者的教师对语言的要求就不能低。我国教育制度规定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但是受多种条件的影响,很大部分的老师无法达到这个要求,尤其是一些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老师更是差之甚远。要想让孩子攻克朗读的第一关,老师的普通话水平的整体提高非常重要。各学校以及各学区应该及时考查语文老师的语言水平,不合要求的要进行培训、纠正、提高。多举行一些跟语言相关的教师基本技能大赛,激发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重视课堂语言的标准表达。改变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定老师优劣的标准,将语言技能作为对教师奖励的一项标准。这样一来,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强了,普通话水平提高了,朗读能力增强了,也就更能做好课堂上的“范读”。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也更能透过教师的范读去深入地理解、把握作品的内涵。所以提高教师的语言水平,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5.规范拼音教学,重视朗读技巧
普通话的标准程度直接影响到一個人的朗读水平,语文课堂的普通话教学一定要抓好,尤其是小学入门的拼音教学。拼音发准了,有正确的拼读方法,字音才能正确。语文教师一定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巩固好拼音教学,过好孩子语言的第一关,为后面的语言表达打好基础。特别要注意普通话拼音与当地方言发音的区别,如受湘方言影响的孩子在发边音、鼻音、后鼻音韵母、翘舌音时难度较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方法的引导。还要让孩子明确发音时唇形、舌位的变化对发音准确度的影响。
朗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齐读、个人读、轮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朗读等,多让学生参与,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要根据课文体裁、内容的不同,根据课堂上学生思维状态的变化,精心安排朗读训练,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合理运用。在朗读前,给学生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在把握好朗读“把字咬准、读流畅、读出感情”三层次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正确运用好朗读的基本技巧:安排好停顿,确定好轻重音,掌握好语调。如果能这样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一定能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6.完善评价方式,改进考试制度
有效的朗读评价是促进朗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评价对于激励学生的朗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朗读后一定要留有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以评促读。具体来说要做到:首先,要多赏识,多鼓励,让学生敢读、爱读。像胆子小又基础不好的孩子,读起来畏畏缩缩,错字、减字、加字。教师千万不要急躁,要不断提醒、鼓励,巧妙地换角度变贬为褒,让孩子在信心和热情中进步。其次,要倡导老师、同学、本人都参与的多元评价,从多个角度说说读得好的表现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存在于哪些地方,让学生多读多悟,在悟中不断提高。再者,要形象评价,让学生读出情感。对于朗读,很多老师习惯上采用抽象评价,如“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评语缺少变化,针对性不强,不科学。评价时一定要联系作品内容,根据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做细致、具体、形象的评价,让学生完全能将作品的内涵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再次读的时候,就一定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读得绘声绘色了。
要想真正让朗读教学得到重视,使之能有效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改进语文考试制度也是势在必行的。如果能将有声口语表达纳入语文考试的一个部分,我想,对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灵活运用,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洁.近十年语文朗读教学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2]曾凤鸾.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9(3).
[3]高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语文建设,2012(2).
[4]高炜.浅谈语文朗读教学.[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