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批评”艺术,加强班级管理
2017-04-10徐慧
徐慧
[摘要]批评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种教育手段。班主任正确运用批评手段这一门艺术,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只有正确理解“批评”的涵义,批评做到因事而施,投入情感,巧用“心理位置互换”方法,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因地施言,维护学生自尊,使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以达到教育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小学班级;教育管理;批评艺术
G625.1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喜欢尝试着从个性品质、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方面的特点来描述自我形象,处于成长中的他们,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何教育学生,怎样批评犯错的学生,才能使学生接受批评,及时改正错误呢?这就要求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掌握好一定方法。
一、批评的对象应指向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
学生的行为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作用于客观环境的具体表现。由于行为的不同,表现在行为的结果上也就会有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之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纠正偏离班集体目标的行为。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指出的是学生的行为本身有何错误,对社会、学校、班集体的危害或不良影响是什么,而不应该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等。只有当学生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不良行为的反应时,他改正错误的态度和决心才能坚决。所以,批评不是教育的结束,而是教育的开始。
二、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经常看到学生犯错误。小孩子犯错误做错事是很正常的,看到学生犯了错,我们有时会非常生气,这个时候,我们的批评常常表现为大声训斥或表情愤怒,这样做都在向学生传达一种感情,那就是“我讨厌你!”,熟不知,这样做却拉大了师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正确理解“批评”的涵义。教育的“批评”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批评学生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呼唤学生心灵,应该像习习的春风,总是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而不是解恨发泄,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扫除障碍,只有从老师口中道出的批评是出于真心关怀,学生才会乐意接受。
2.批评必须是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犯错误了,教师只有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以诚恳的态度,饱含深情的言语,热情的关怀去提醒他们,蕴藏期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心实意地指出错误所在,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确是为学生自己好,让学生心里“暖烘烘”的,学生才能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真心实意地改正错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在一个班集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师生们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曾记得班上有一位男学生,学习成绩差,纪律松散,行为暴孽,常欺侮人,对老师的批评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还常与老师“辩理”,在班上影响极坏。对这样的学生,靠惩戒、训斥,只能越惩越滑皮,越训越没自尊心。为了转化该生,我首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他犯错误时,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当他看到我对他不仅不讨厌、不嫌弃,反而是对他很平等,很真诚,于是就对老师慢慢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野马”。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诱导他走上道德规范的正轨,在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他,给他为集体做事的机会,使他把老师的关心变为自己的道德情感。现在,这匹“野马”懂事多了,做事能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做到心中有他人了,在行为上能用《小学生守则》来约束自己。
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当今的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按照成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学生。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班主任老师在批评学生犯错时,应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从实际出发,为学生着想,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与学生实行“心理位置互换”,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想一想,假使自己处在被批评学生的那种境遇和心理状态,将会如何想,如何做?这样推已及人,将心比心,就能使自己的批评热情而诚恳,更具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受批评的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从而不存戒心和敌意,这就为接受批评者提供了最佳的心理状态。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是否是因为课堂上自己讲得不清楚,学生没听明白,导致不会做;或者是各科老师留的作业太多了、太难了,学生实在是无法做;再或者是学生家里缺少做完作业的条件和环境而不可能做。老师如果能以关爱、理解、宽容的态度与学生沟通,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理解和关爱,就会点燃学生的自觉、自尊、自信。这样的老师也就会被学生视为善解人意的好老师。在处理同学之间的纠纷上,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批评教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学生往往认为老师偏袒对方,所收到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果利用“换位思考”来让学生自己解决这类问题,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还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换位思考”意识,为以后再次发生这样的问题起到一个屏障作用,而且还能很好地去协调解决周围其他同学之间的纠纷,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四、因地施言,维护自尊
学生犯了错误,有的教师不分场合,便在全班公开点名批评。结果,被批评的学生中,有的自尊心特强的干脆破罐子破摔,当场和老师顶撞起来,令老师难以下臺。因此,批评的场合恰当与否,关系到批评效果的好坏。如今独生子女的学生较多,正处于自尊心强感情脆弱的年龄,批评学生,一定要注意场合,要分清场所,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顾其颜面,有所回避。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学生,可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批评学生,最好是在没有“听众”的场合里进行。私下讲清的问题、不公开讲;能个别交流的、不当众说;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不轻易向家长告状,考虑学生的自尊和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批评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实施批评教育,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把握分寸,换位思考,因地施言,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