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2017-04-10陈旭春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探究性意识探究

陈旭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 中指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总体目标与内容” 中指出: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探究式学习。探究性阅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来阅读,从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在这里,不再是让学生一味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或他人现成的阅读成果。而是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无疑,这样的阅读成果是自己的、独特的,学生在其中不仅收获阅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探究阅读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地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原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欲望,真正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1)运用生活情景。生活中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为此,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实际,注重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体现教学的开放性。一是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教材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有机地融为一体,寻找更适合学生阅读探究的鲜活的“生活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强语文与姊妹学科的横向联系,将语文学习与科学探究、艺术欣赏、动手实践等学习活动有机结合,以体现探究性阅读的实践性和综合性。(2)体验角色情境。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真情,把阅读探究和角色表演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积极读书的强烈愿望。(3) 借助媒体情境。教學手段的现代化、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广阔领域,学生能得到来自于课堂内外的各种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使语文课堂富有时代气息和立体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能迅速地把学生的视听感觉系统很快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氛围之中。

二、培养学生探究阅读的意识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探究阅读的意识。(1)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完后,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现在有人提出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新修建圆明园,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渐渐的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

三、指导学生探究阅读的方法

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个体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感知文本的过程,因此,对于要学生思考和理解的、尤其是那些统领全篇或重点段落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方式和方法,自主把握阅读进程,认真自读自悟,并为之提供充足的时间;然后才是根据需要启发学生“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矫正各自的认识偏差,在“探究”中争论,统一分歧,想象延伸。如,教学《珍珠鸟》一文,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将课文结尾部分与开头两段相对照,进而生成疑问——“原本那么怕人的珍珠鸟怎么竟然会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然后,便启发学生带着这一统领全篇的问题,去进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课堂上对积极质疑的学生,尤其是对那些能提出有思考和理解价值的问题的学生,不但要热情表扬,还要让他说说是怎样发现这个问题的,启发他展示思维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总结质疑问难的方法、规律。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后,有学生问:“老教授既然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那她为什么还要用‘装聋'的方法而不直接进行辅导呢?”这个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刻感受和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于是经教师的启发,同学们掌握了“联系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另外,在学生一时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定向启发,先指给学生思维的对象或方向,让他们沿着这个方向去质疑;还可以组织学生先去阅读实践,比如要求学生自学课文或尝试理解、分析其中某一部分内容,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产生问题,甚至于不疑之处生疑。当然,在学生实在提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教师也完全可以以读者的身份,将自己在阅读、备课中发现的并且是学生务须理解或领会的问题直接提出来,以此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究。这便需要教师事先认真研读文本,精心预设问题,以便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随时出现的种种情况。如,教学《穷人》最后一部分,就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并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的情形,接着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将这些情形具体写出来”,进而帮助学生领悟本文悬念式结尾的妙处。

猜你喜欢

探究性意识探究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设问引导探究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