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2017-04-10王靖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灰尘桂花花生

王靖

【中图分类号】G621

习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浸润学生心田、并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在润物无声中得以实现。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德育资源。

1、反复朗读,激情感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最有效的方法,反复朗读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从朗读时的语气、声调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味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与感化。如教学《落花生》时,我把重点放在大家对花生的评价部分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认识。抓住学生的关注点顺势启发:姐姐、哥哥、我的语言应该读得轻松天真,而爸爸的话要读得语重心长。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已经知道爸爸不仅仅是在评价花生了,而是在教育我们要像花生那样,做有用的人。最后,再次安排学生角色朗读,升华情感。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到爸爸的意图。再如,学习《桂花雨》时,我让学生找到能体现“桂花香”和“摇花乐”的相关语句,同桌合作,反复朗读,就能读出作者想要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激动、卖力和无比高兴的心情。再联系全文一读,就能领悟妈妈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真正含义,也明白了多年以后,作者为什么对儿时的经历还那样记忆犹新,那就是对故乡的爱!对美好童年和故乡亲人的怀念!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碰撞的和谐共振的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品读词句,升华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學中,抓住课文中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段落,进行剖析、点拨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重点抓住对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的词句引导学生分析。“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学生品读时可以感受到父亲的焦急和坚定。文中用父亲的语言来衬托当时情况的危险和其他人的绝望。这样可以让学生读出父亲坚强以及他对儿子的爱和信任。还有“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学生反复品读这个句子后,读出了作者如此细致地描写的表达技巧,感受到挖掘的艰难和父亲对孩子的深爱。由此也感受到父子关系的和谐,孩子记住了父亲曾经讲给他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也记住了自己曾经对孩子的承诺,由此看出,和谐的家庭关系,正确的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抓住“我”的情绪变化这条主线,指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品读感悟,明白三四十年过去了,作者遇到那么多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时,所做出的正确的判断,理智的抉择,都是源于父亲那个晚上对他的教育——“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是啊,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那些不讲社会公德的人和事——闯红灯;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践踏草坪;不排队;公共场所大声说话;背着家长、老师进网吧······至此,学生已经明白:我们应尽量用道德来进行自我约束!

3.探讨争论,明辨是非。对课文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争论,而这样的思想碰撞正是把阅读引向深入的过程。如,学习《落花生》一文,针对“桃子、石榴、苹果”的好与不好,我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桃子、石榴、苹果不好,爱炫耀;有的认为他们没什么不好,本来就是那样,既好看,又好吃;有人结合课文中父亲的说法,坚持认为他们就是不好,会遭受到伤害(别人看到他成熟了,就会摘来吃);有人认为花生不好,虽然地下有果实,但不容易被人发现;有人认为外表和内在同样重要,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但也进行了点拨,桃子、石榴、苹果不是不好,而是为了把他们同花生作比较,强调花生的朴实。当然,一个人要是既有外表美,又有内在美,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没有美的外表,也不能自卑,实实在在的本事才是立身之本。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从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进行探讨,在这样的讨论争论中,学生拨云见日,明白了有美丽的外表当然是好事,同时也要有真本事。探讨争论使学生的情感认识得到了升华,既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观,又树立了学生的人生观。

二、在补白、练笔中挖掘德育资源。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六班的战士们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后,英勇跳崖。课堂上,我问学生:班长马宝玉跳下去后,其他人真的就毫不犹豫吗?难道没有一点思想斗争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有些什么想法?非选择跳崖不可吗?讨论后,让学生写下来,把自己置身到文中去,才会有真实的感受,才会认识到五壮士的无私无畏,坚强不屈。才会认识到这些人为了集体利益,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高尚品质,才会真心诚意地表示佩服,才会感受到集体利益有多么重要。在教学《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灰尘并不是那么令人讨厌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尽可能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我就在课后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写《灰尘的自述》,让大家全面认识灰尘,为灰尘平反。如果对课文了解不清楚,对灰尘认识不深刻,那就写不好。写好后,全班交流。有学生还举了不少例子进行说明,告诉大家,不要简单地,从表面去判断事物的好坏,而要看实质。也有人说到要学习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得到培养,组织语言,运用语言,恰当地表情达意的能力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灰尘桂花花生
桂花
灰尘
多少堆花生
《灰尘家族》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吸尘器
灰尘哪里来?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