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点线面体”结合做到“具体系统全面综合”统一实现成绩能力双提高
2017-04-10李忠民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坚持“点、线、面、体”四方面有机结合,做到“具体、系统、全面、综合”四维度有机统一,才能完整、深入、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成绩与提升能力。“点”就是高考考点或曰学习的重点;“线”就是以某一个知识点为线索的一系列知识的系统化;“面”即所学知识的“平面体系”;“体”就是像立体的知识树一样的、纵横交错的“立体型”的知识体系。通过把“点”嵌入“线”中,将“线”融于“面”里,最后由“面”升到“体”,就能在动态中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最终达到得高分、体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坚持结合;做到统一;实现双提高
G633.2
2001年开始的高考改革实行综合考试,文综较历史、地理、政治的单科考试试题数量少、分值大、重点突出、覆蓋面小、题目灵活、学科内的综合性更强,学科间的综合也在逐步加强,近90%的题目都体现了“点、线、面、体”结合、各种知识横纵交错的特点,基本上抛弃了死记硬背的题目,既避免了“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也较好地避免了部分学校的猜题、押题。这一切都提醒我们在指导学生备考时一定要适应这种变化,并从中找到“规律性东西”来指导学习。为达此目的,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 “点、线、面、体”四方面有机结合,做到“具体、系统、全面、综合”四维度有机统一,才能完整、深入、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与提升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就是高考考点或曰学习的重点。分析、研究和把握考试中心公布的高考说明,明确掌握当年的高考考点的同时,还要认真分析与研究近几年来各地的尤其是我省采用的全国统一卷高考试题,对各个考点的实际考查情况有一个清楚地认识;之后,要把考点细化为必考考点(重点)、常考考点(热点)和未考考点(即冷点)与不考考点(即盲点)。对于“重点”和“热点”,我们在学习、备考过程中必须重点地、全面地把握;其中个别的“非常重要”的考点更是一个也不能放过,必须完整、准确、系统地掌握好,并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对于那些“冷点”和“盲点”也绝不能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给予关注和把握,以防止被“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打个措手不及和“诸葛亮大意失荆州”的局面。
“线”就是以某一个知识点为线索的一系列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时只要抓住了这一条线,就能够把相关知识“串”起来,形成环环相扣的系统、完整的知识树,达到由此及彼的效果。比如,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引出“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还能引出“我国的社会性质与基本国情决定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进而引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的分配制度”,并由此决定了“我国人民的交换和消费”,并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
“面”即所学知识的“平面体系”。从内容上看,有一框一节一课的知识体系,也有专题知识体系,还有全书知识体系,最后是整个学科体系;从结构上看有纵向体系,也有横向体系。例如,必修二《生活与哲学》中的“哲学两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十分复杂,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清楚。可是要能把它整理成相互联结的平面知识体系就容易得多了。为此,我根据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其他老师的经验,于2001年设计出了如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图示,对学生很好地掌握此知识帮助很大。(见下图):
“体”就是像立体的知识树一样的、纵横交错的“立体型”的知识体系。不管你从哪方面看,它都是全方位、立体型、活生生地展现在你面前的,尽管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却是真实地、全面的,能给你以真实感;只要你能深入到此“体”中就能识其“庐山真面目”。
我们知道,任何知识都是死的,考点也是“死”的,他们都无法“活”起来;但人——知识的拥有者——师生是“活”的。只要我们学会“点、线、面”相结合,通过把“点”嵌入“线”中,将“线”融于“面”里,最后由“面”升到“体”,才能在动态中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才能做到将所学知识运用自如。为此,我们在复习迎考过程中,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要对重要考点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反复诵读,多动脑筋理解记忆,做到对每一个考点都能了如指掌、心知肚明。
另一方面,要将考点编制成“表”、架构成“树”或编织成“网”,即知识图表或知识网络。这个知识网络是政治学科内的概念、原理、观点等基础知识之网,它的构成要素是“知识点”和“知识线”与“知识面”,但系统功能是“知识树”、“知识网”。现代系统优化理论告诉我们,运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整体,又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事物的各个要素只有在系统中才能真正显示出它们的地位、性质、作用和全部意义,具体方法有“横向编织法”和“纵向编织法”。所谓“横向编织法”是指以某一重要考点为专题,把各课、节、框中与其有内在联系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纵向编织法就是以某一考点的时间顺序为主线把各课、节、框的相关内容,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贯穿起来。当然也可用表格来做这项工作,即绘制图表,把某一课、一节或一框的零散、感性、肤浅的认识,通过图表的形式编成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总之,通过对知识点的纵横联系、图表梳理,可使所学知识不再是一盘散沙、一团乱麻,形成一个相互间逻辑关系清晰、因果关系明确、来龙去脉清楚的多层次的知识体系。这样,头脑里就有了一棵棵“知识树”、一张张“知识网”,考试时就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地思考问题,做到点、线、面、体有机结合地编制答案,最终达到得高分、提能力之目的。
作者简介:李忠民(1963-),男,本科,中共党员,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政治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省政治学科名师,省骨干教师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