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017-04-10吉恩日鬼
吉恩日鬼
G633.8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也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化学课程要求学生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并对实验技能提出了具体要求。《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例如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等),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实验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堂上,化学实验是最为直观的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之一,它能使学生的兴趣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通过教师在化学实验中的具体操作,使得学生更加直观的面对化学现象的产生,从而引发思考,这种化学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教师可以取四支干净的试管,一支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酚酞溶液,一支试管内装入等量的碱性溶液,另两支装入等量的水,并告诉学生这四支试管装的无色液体都是“水”,请学生注意观察两种液体混合后会有现象什么发生,教师先将一支试管中的水倒入到另一支装入水的试管中,学生说:“没有什么现象,水和水混合有什么现象?”教师再将另外两支试管中的液体混合,这下子学生呆若木鸡,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水和水混合变成了红色”。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课堂气氛沸腾了,继而个别学生觉悟过来,“老师骗我们,这两支试管中的液体不是水”。“你说不是水,那是什么?”老师因势利导引出酸碱指示剂。又如在探究分子运动现象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取4条15厘米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瑞分开成树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浓氨水,再罩上一个大烧杯。过一会儿,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色花朵的“铁树”。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铁树,充满迷惑,通过实验的演示和教师的提问,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为后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埋下伏笔。
二、实验教学贴近生活,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
枯燥的教学是无法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感,学生与化学课程缺乏亲近感,进而在学习中,表现出厌倦甚至不喜欢的学习态度。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部分,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化学情感的任务,而且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要素源于生活,这就强调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体验,来理解实验的形成要素。例如,在“燃烧条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抓住“燃燒”的生活性。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开水中白磷、试管中白磷和试管中的红磷燃烧现象的对比;用试管罩在水中的白磷上方及对试管中红磷加热的现象再对比,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得出: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两个结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也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这两个结论的存在性,也便于理解和接受。
三、实际实验中发现问题,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在亲身体验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而非拘囿于教材。其实,在实际的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发现诸多的“意外”,这些“意外”是教材内容中没有提及的。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是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的氧气是有“味”的。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置于试管中加热,闻氧气的气味,学生可以闻到有类似于氯气的刺激性气味。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氧气有“味”了呢?学生就可以展开思考,并与教师一起探究。于是,教师把氧气用蒸馏水洗涤,然后在蒸馏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不溶。针对这一实验现象,学生就可以知道,在氧气的制作实验中可能伴随着副反应,进而可能产生一些与教材叙述不符的事实。这种立足教材,从实际实验发现问题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 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实验前教师讲解有关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而后,学生根据实验教材进行操作与观察,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种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过分强调实验的验证作用,侧重现象本身的观察和描述忽视了实验产生时的条件和探究,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备这一课题中,如果教师直接给出实验原理、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然后按照教材给出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演示实验,最后给出一些实验注意事项让学生背诵。而如果是探究实验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备选仪器中自主选择,然后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在这种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选择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实验,不仅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并对实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切身的体验,同时还锻炼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五、开展家庭小实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开展家庭小实验,不仅可以拓展课堂实验教学,而且可以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进而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都能接触到化学,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化学情感。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放学回家之后,仔细观察加重的热水瓶内壁,并则针对实际的观察情况,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食用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污垢”。学生可以亲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净水装置,利用木炭、小石子、布条、饮料瓶,对家中洗完菜的水进行净化,验证自己净水装置的净水效果,从中发现化学实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