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微信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

2017-04-10龚丹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6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互联网+微信

摘要:互联网冲击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如何运用微信来创新思政教育,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创新;互联网

G641;G206

“互联网+”一词最早是腾迅总裁马化滕提出的,2015年在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一概念。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而“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简单地说,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数不清的学生,学校任意挑、老师任意选,如网易公开课等。“互联网+”既可以体现传统教育所强调的大规模班级化,同时又能够实现我们要求的个性化,既能够实现每个人应有的公平,又能够实现与每个人能力相匹配的高质量服务。因此,互联网将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成熟而成长的一代,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互联网强有力地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模式、生活态度等。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主阵地,互联网的冲击不仅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契机。如何运用互联网这个新事物,来创新高校思政课堂,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每个高校思政工作者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微信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

(一)微信有庞大的用户群。“互联网+教育”在当下的具体应用就是微信。这个目前超过七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已成为人与人的“连接器”,一旦有用户将相应的教育资源上传或共享至微信平台,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教育资源进行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

(二)微信可以主动进行消息的精确推送,发布有声有图等媒体资信。结合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加强互动与评论,吸引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同时可以在后台对用户进行跟踪,查看用户对推送消息的浏览情况,保证了教学的时效性,丰富思政教学资源。

(三)微信适合学习者随时随地向老师提问,以及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快速响应。教学双方在不断的留言交流中,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更快地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四)微信平台提供的朋友圈功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良好辅助。任何一个在现实中存在的班级或学习组织,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圈子,在网上建立实时交流和分享,从而创新思政教育的对话形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五)微信是一个快速整合网络学习资源的强大平台,可以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寓教于乐和渗透式教育。[1]在思政教育中使用微信不仅是一种路径,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

二、微信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性问题

综上所述,微信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学生个体化学习,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途径与新方法。但我国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其它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教学规律。因此,将微信引入思政教育,在实际的操作中将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一)微信作为思政教育的“连接器”,和传统教学相比,其最大的差距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微信教育中的互动主要是基于文字和图片、视频等。这种网上的互动是非实时的,异步的互动,缺乏情感色彩。此外,微信的学习不像传统教学那样易于监管,缺乏集体学习的氛围。目前高校大学生尚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且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也使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律性、主动性不强、在大学里通常抱着“唯兴趣论”的学习态度,所以微信教育这种开放,主动学习的模式可能会让思政课教育流于形式。

(二)微信学习还将面临这如何将信息与知识的碎片整合起来? 怎样让学生在获得认知和形成信仰之间不形成障碍?因为仅仅拥有信息与知识的碎片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何况在这些信息与知识的碎片之间,充满了矛盾、交叉、重复等关系,如何重构出新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学习与知识的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三)自由与开放是互联网的灵魂与精髓。在这里,芸芸众生、名生百态得到放大和彰显,思想形态用文字影像深度袒露。另外西方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令人担忧,片面地新闻报道或断章取义的政治言论,混淆视听,以期达到颠覆社会主义的目的。作为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期,可塑性较强的大学生,必然会面临着一定的政治困惑和迷茫。因此,将微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三、微信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导航

(一)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未来的教育,应该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把最新、最快资讯呈现给学习者;另一方面,整合线下教育,借助微信平台,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特点,优化各类主题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咨询的教育效果,转型成个性化的、精细化的教学,把教学点变成学习者社交互动中心,带来完整的教育系统,让学习者有更好的体验,同时将学生微信学习的行为计入评价考核体系,从而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觉参与意识。[2]

(二)打造微信校园,满足学生发展需。微信校园将通过架设学校与学生之间快捷、精确的交流沟通平台,辐射形成学校领导、各行政部门在微信一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将为学生解决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形成“去官方化”主动服务学生的鲜明风格。深入剖析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努力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生活上的“贴心人”。

(三)建立微信的管理制度,注意信源的权威性和教育性。網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受众通过网络媒介的交流确实真实的。而且大学生往往在不自觉中完成“二次传播”,即将获取的信息通过微信转发,同时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但是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同时也没有形成明确的把关标准,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转发信息[3]。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信息把关意识和把关能力的培养,不随意传播非法和不良信息,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微文化的熏陶和营造。借助微信这一平台,可以成立微信协会、举办微信论坛,提供微迎新、微维权、微公益、微咨询等微服务,形成鲜明的微信工作特色,逐步推广品牌,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推动良好的校园微文化形成。

参考文献:

[1]侯雁伶:关于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 中国电力教育2012(22)8

[2]王海峰: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 黑龙江教育 2011(2)16

[3]陈文献:媒介融合语境下主流媒体的危机传播探析 新闻界2010(4)11

作者简介:龚丹(1967-),女 ,汉族,浙江义乌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互联网+微信
微信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