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农村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益探析

2017-04-10吴拱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6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农村教育积累

吴拱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从诵读和积累的角度对如何提升农村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益进行探析。

关键词:农村教育;初中文言文;分层朗读;积累

G633.3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好文言文既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时代要求。初中语文课本上有近三分之一的文言文篇目,这些都是编者从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经典名篇,他们不仅文质兼美,更有着深远的文化意蕴。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一、农村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层面来讲

(1)学习环境欠佳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的教育教学环境相对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例如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图书馆,即使有图书馆,其类型都是农业类书籍,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就更不要说文言文类书籍了,而这样的学习条件使学生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文言文学习环境;还有一些学生家长或者文化素质较低,或者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祖辈照顾,他们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管理,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导致了许多农村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影响了文言文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2)学习兴趣不足

从心理学上讲,兴趣是对实际需要的一种反应,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对客观事物产生兴趣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某种需要,但是从农村初中生的调查来看,有一半多的中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距离太遥远,虽然也会存在由于某篇文章精彩而产生阅读兴趣的情况,但是这种兴趣很难支撑他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大部分学生之所以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这样的学习情况使得兴趣对教学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

(3)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文言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其词语简洁,意蕴深远,与我们的现代汉语在语法、释义、成句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同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况较少,所以学生会相对陌生。而对于这种既陌生又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学生自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例如我们在农村教学调查中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对于一些艰涩难懂的古文理解困难,在考试中只能靠乱猜,进而拉低了语文分数,而这样的结果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的恐惧,如此循环,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学习缺乏主动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面上的文言文教辅书与过去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相比,无论是从种类上,还是从数量上都实现了一个巨大的飞跃,虽然农村的教学环境比较落后,但是学生获得一本教辅书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我们现在几乎可以看到每个学生手里都会有一本《教材全解》之类的教辅书。这些教辅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完成了难点的突破,但是他们也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许多学生在预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直接参照教辅书翻译进行阅读,根本不去主动思考研究,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从教师层面来讲

(1)教学目标不清晰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文言文阅读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基本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在文言文中欣赏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古文熏陶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农村的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这一综合性的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认识,依然根据应试教育的要求,为学生制定语言知识的目标,一味地让学生在翻译、背诵上下功夫,即使是有一些分析的情况,也是碍于课程进度和课堂时间显得比较匆忙,难以让学生从文本中实现有效的迁移,从而影響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模式单一僵化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许多农村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依然按照传统的套路推进,即先进行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范读齐读课文、字词串讲、全文翻译、重点句式用法归纳、主题思想分析,最后为学生布置熟读或背诵,这样的教学套路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每篇课文都是如此,那么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扼杀了我国古代文化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艺术魅力。

(3)教学氛围沉闷

教学氛围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条件,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特殊的部分,如果不对其学习过程进行优化,很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潭。但是目前在许多农村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仍然牢牢把握着教学的主动权,习惯采用灌输、填鸭的方式向学生传播知识,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理论,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向学生进行提问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但是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没有达到教师的“理想答案”就会遭到忽视或者批评,这样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缺乏适当的知识拓展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能不能仅限于教材文本,而是应该以课本为基础进行一定范围的拓展。但是目前许多农村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或者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或者是由于文言文在生活中缺乏用武之地,因此在教学只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束缚在课本之上,而很少向学生推荐一些难度适中,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的经典篇章,而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在学习中也缺乏拓展知识的主动性,反过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升农村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农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学问题都是由教育体制所引起的,而要想改变这种教育体制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虽然难以以一己之力完成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是却可以从课堂教学入手,不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接下来就结合教学实践,从诵读和积累这两个角度对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益进行探究。

1.从诵读的角度看

(1)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探究新知的内在动力,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由兴趣入手,从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注重对课堂导语的设计。著名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导入过程中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及其所传递的文学情感设计有特色的导语,以吊起学生朗读、学习的胃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鼓励探究,为学生营造一个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诵读,并通过诵读提升学生理解文章的乐趣;最后,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如古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文言文重点字词背诵分组竞赛,分角色朗读,故事改编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魅力,进而调动其阅读的热情。

(2)注重分层朗读,提升学生阅读语感

人的情感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安排诵读环节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地设计诵读目标以保证学生一步步完成学习内容。分层诵读通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正确、流利诵读,完成识记,第二层有感情朗读,理解内容、情感,第三层背诵重点篇章、段落,完成情感表达。而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这一朗读模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有一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细致地描写了桃花源的人文风光,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朗读分解为三个层次,即先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解决正音、断句、停顿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体会桃花源中与世无争的怡然之美;最后完成背诵,并恰当地表现出该段情感。而通过这样有层次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升阅读的语感,还可以深化对文本的感悟。

(3)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观念的转变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避免传统教学中那种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例如在《陋室铭》的教学中,某教师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先进行自读,并提出阅读中存在的疑问,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作者所要传递的“何陋之有”的思想情感,最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2.从积累的角度看

(1)注重预习完成初步积累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文言文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为学生安排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可以有助于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顺利进入到教学环节之中,并根据预习中的理解、知识的积累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学习目标。预习并非自主完成学习,而是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认识,因此在文言文阅读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尽量运用课文中的释义完成自主解读,并将文中的难点标注出来,以备课堂上提出、解答,例如在《小石潭记》的预习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教材资源对“尤”、“翕忽”、“怡然”等词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根据释义翻译相对应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对文中没有进行释义,同时存在理解困难的部分做出记号;最后教师让学生在预习中对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以及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乐与忧进行思考。而通过这样的预习过程,学生可以初步完成关于作者、背景、字词句、以及情感的积累。

(2)重视积累,拓展迁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知识如果没有量的积累,都难以实现质的飞跃,文言文学习也是一样。因此,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积累,并从听记、辨读、译读、拓展这四个方面帮助其完成积累。从听记角度讲,听是我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训练学生拥有一双会倾听的耳朵,讓学生在信息获取的同时也能完成信息的分析,对于学生的积累非常有帮助。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针对文言文对学生进行听记训练,还应该将其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让学生听新闻、听故事、听对话完成对听力能力的训练,以及语言知识的积累。从辨读角度讲,辨别知识的内容是正确分析的前提,文言文中有许多多音字、通假字,而对这些信息进行辨识可以帮助学生确定知识点,并通过反复记忆完成积累。从译读角度讲,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教学的必要环节,而古文的翻译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词句的积累,并注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掌握翻译规律,以提高翻译能力,例如“故”字在“温故而知新”中为“旧的知识”之意,在“故余虽愚”中为“所以”之意,在“广故数言欲亡”中为“故意”之意,在“公问其故”中为“原因”之意,而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注重对这类知识的总结归纳,这样学生在自主翻译中就能够根据积累准确地判断字词的含义。从拓展角度讲,教师应该以教材文本为基础,为学生提供适量的课外阅读素材,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地完成课堂知识的巩固,也可以拓宽文言文阅读视野,并利用课后积累知识支持文言文的课堂学习。

三、结论

从目前农村初中文言文学习的情况来看,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并善于探讨、善于总结改进,鼓励学生去体会学习文言文的妙处,去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走近文本、诵读感悟、重视积累、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提高农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蓝秋燕.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探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1,04:132-134+116.

[2]杨万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1:5-7.

[3]马城洲.探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5:116-117.

[4]张智.浅谈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14-15.

[5]王连海.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5:72-73.

猜你喜欢

初中文言文农村教育积累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