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践
2017-04-10宋春荣
宋春荣
【中图分类号】G633.91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生来倶有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和转变,如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是我国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点做法。
一、保持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刚接触生物学科的学生对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好奇心极易因教师的疏忽而转瞬即逝。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对学生的好奇心给予表扬和鼓励,使这种好奇心能保持下去,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同时为学生创设产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如用生物实验吸引学生,以生物史实、科技成果开拓学生视野,以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生物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情感,将好奇心转变为学习的动力。
二、诱发动机,创设情境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如何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是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漲的学习热情,这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这部分这部分内容时,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冬天种植蔬菜为什么要采用大棚覆盖?学生对这一问题由好奇产生兴趣,就会带着高涨而积极的情绪去感知教材和思考问题,直到最后掌握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这样由疑问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教师都要拨动每一个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感情的境界。如在学习“病毒”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我就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病毒的视频,学生就容易将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结合起来。在学习“花的结构”的时候,带领学生到花园里观察各种花的结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三、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质疑问难,驱动学生深入思考,获取“真知”。如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时,成像原理不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装片,最后让学生说出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一个倒立像。在学习完“顶端优势”后,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项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获取更高的产量。接着再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打顶都有好处呢?这样有意制造问题,引起学生注意,让他们积极思考答案。这样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效果要好得多。当然设疑时,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学习“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够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生态系统”时,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设计创新实验
实验设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由于教材中的实验对实验的原理、步骤和现象都做了许多详细的交代,因此学生只须照章行事,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模仿验证性实验便失去了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中学实验如何处理好模仿与创新的关系呢?首先在教学中要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验,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一些实验方案。例如在“观察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况”的实验中,按教材的方法操作,常遇到小鱼跳动的现象,令学生不知所措,书中也没有详细答案,怎么办呢?我就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看清血液流动情况就可以了。经这么一鼓动,学生的胆子就大了。有的同学干脆把鱼鳍剪掉观察;有的同学把小鱼折腾得半死再观察;有的同学很聪明,将鱼尾鳍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由于鳍上有水,因此伸展度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很好。通过实验,学生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书本的想法,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五、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掌握全方位考虑问题的创新的学习方法
发散思维是一种让思路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立体、辐射型思维方式。学会发散思维,掌握全方位考虑问题的创新性学习方法,学生就会在掌握全部知识的基础上,沿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寻找尽可能多的设想、思路、可能性和联系,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思想流畅,思考随机应变,提高学习效率。
六、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个系统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在学习“新陈代谢”时,引导学生观察“新陈代谢过程图解”,分析①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情况。②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③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④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除代谢终产物的情况。然后归纳总结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真正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