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也代替不了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2017-04-10王晓辉
王晓辉
【中图分类号】G424
现在在很多中小学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老师为了抓教学质量,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常常占用学生午休的时间来给学生讲解题目或补课。学生一旦弄不懂老师讲解多次的题目时就会受到当场挨骂或其它同类型的隐性暴力语言的攻击,严重时还会受到体罚。其实这种教育投入得不偿失。一方面,老师的良苦用心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大量脑力与体力劳动的投入却换不来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老师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还给人民教师这一形象抹黑。更为严重的,在无形中有可能在个别学生身上播下了暴力的种子。为了既能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能在新课改中处理好上述现象的问题,教师课堂激励性语言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人民教师有职责扮演好教书育人,充当学生人生的领路人、学生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角色,用激励性语言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提高其的学习动机、开发他们的潜能,进而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生活的勇气。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堂上,老师的一句话,对学生起到多大的作用呀。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因为他们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课堂上,就应该时时去提醒他们,如这时只是简单的一句“注意听老师讲课”,那么效果肯定不大。这时,教师就应该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如表扬某一位坐得好的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觉得自己肯定会做的比他更好,他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它还能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偏差,使其调整学习的方法,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激励性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采用激励性语言,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创设张扬的空间,让学生获得一种自我满足与成功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并在失败面前不气馁,让学生快乐成长。
(一)激励性语言,为学生搭建起体验成功、感悟成功、进而成功的舞台。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就可以安排如下的练习:“请同学们写出描写‘秋天的词语,越多越好”。这个“越多越好”其实就带有很大的鼓动性,就会激发学生尽可能写出描写‘秋天的词语。当学生找出描写‘秋天的词语,教师在表扬激励时,教师应注意灵活表达,既要能树立学生自信心,满足其荣誉感,也不宜言过其实,让学生盲目自大。同时,还要注意語气语调的使用,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宜采用比较平静的语调,避免优生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傲气,让他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对学困生,则采用直接表露欣喜的语气,让其对自己的成功有深刻的体验。
(二)激励性语言,为学生插上了自信的翅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学生却想举手又有点怕举手。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激励他们。如可以这样对他们说:“孩子,不要怕,你可以轻轻地将答案告诉老师。”然后,教师走到他身边,侧耳倾听他的悄悄话,当倾听到学生的答案正确时,教师大声把答案公布于众,并给予赞赏,并适时引导:“你看你说得多好呀!下次你自己大声地告诉大家,那样会更好的!老师相信你,你能行的!”你的答案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如果你再认真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会成功的。”宽容学生的错误,善于从学生失利中寻求成功的一面,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不再畏首畏尾,为学生插上自信的翅膀。
(三)激励性语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自信我能行。
比如,“说得精彩极了!老师要把最高荣誉送给你们,因为你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去表达。”融学习方法的指导于激励性评价之中,此时所总结的规律、阐明的学法等特点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效果更佳;“他的看法你同意吗?你有什么不同意见?”诱导学生学会表达与倾听;“你能第一个回答问题,真勇敢!”激励学生敢提问题、愿提问题;“请同学们大胆地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谁还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激励性语言,为教师创设更有价值的教学艺术,延长教育的生命。
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与教学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比教学更具有艺术价值。上课伊始,老师便用欣喜的口吻告诉孩子们:“老师很高兴哦,因为你们都安安静静地等待着我呢,这就说明每个孩子都准备在这一节课会好好珍惜时间,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是这样的吗?”孩子们高兴地回答:“是!”于是,课堂气氛就被调动起来了。老师的话语传达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珍惜上课时间。但是这样的话不是以命令的口吻说的,而是以询问的口气得到学生同意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孩子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自然爱上了老师,爱上了课堂,课堂效率就事半功倍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何抓住最好的时机,采用最好的方法,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激励的效果。因此,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我们的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