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求助现状分析与探讨

2017-04-10陈美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污名心理疾病态度

B844.2

近年来,从“马加爵事件”、“清华女生中毒事件”到“复旦投毒案”,以及居高不下的大学生自杀率都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在逐年增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其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约占30%-4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高度重视,成为心理与教育工作者们普遍关注的课题。

一、心理求助的定义

Debra Rickwood认为心理求助一般是指积极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的行为,通常是通过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来获得包括理解、建议、信息、治疗方法以及支持在内的帮助,以此来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和不愉快的经历。杨颖提出,心理求助是个体在遇到心理或情绪困扰时,向专业心理工作人员通过咨询、辅导等方式解决心理困惑的过程。李振文等提出,心理求助是指个体在自我心理处境具有良好认知的前提下,在遇到心理方面的困难时,寻求外在的社会资源、解决心理困扰、促进自我心理成长的行为。王瑶等提出,心理求助是指个体处于情绪困扰或行为异常状态时,向专业的咨询和和治疗人员寻求帮助以解除心理障碍的过程。曲福华将心理求助界定为:个体在遇到心理和情绪方面的困难时,以解决心理困扰、促进自我心理成长为目的,主动向外在社会资源寻求包括理解、建议、信息、治疗方法以及支持在内的帮助的过程。

总之,心理求助是指个体遇到心理问题时寻求他人帮助以使自己的问题及时解决的行为。

二、心理求助的现状

人们寻求心理帮助有两种途径:一是非专业途径,即向家人、朋友等求助,二是专业途径,即向心理咨询和精神卫生机构求助。就求助倾向来看,众多的研究得到了比较肯定和一致的结论,即个体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都是先力图自己解决,然后才求助,很少有一遇到心理问题自己不做任何尝试就求助于人的现象。许多对华裔和中国人的研究都认为,中国人更倾向于对心理问题和疾病持负面成见,因而表现出“讳疾忌医”的行为。中国人在试图解决心理问题时会先求诸己,后求诸人,而在寻求外界帮助时,他们也更倾向于向家人或朋友求助,而不是向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求助,顾忌“脸面”、“隐私”是妨碍潜在的当事人寻求专业化心理帮助的重要原因。研究报道大多数大学生虽然对心理咨询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与认识,但在寻求心理咨询的行为上却是消极的、回避的,“知”与“行”相互矛盾。FeyzaSeyfi研究表明大学本科生心理求助态度并不积极。

国内有研究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心理求助抱有更积极的态度;男生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女生更倾向于求助他人;相比高年級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更易于接受并采取心理求助,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三、影响心理求助态度的因素

1.人口学变量

研究显示性别、年龄、生源、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都会影响大学生向专业人员求助的态度。来自农村的受测者比来自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受测者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愿意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羞怯等心理特点,他们更多的问题是自闭,不能敞开心扉地与同学交往,不想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弱点、痛处,从而不能坦然接受并表达自己的心理困扰。

对于心理求助,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持有更愿意接受的态度。原因主要有三个:(1)女大学生更易陷入抑郁,她们具有女人的共性,如易伤感、情绪化,对外界的变化比较敏感。(2)学业上的竞争会给女大学生带来额外的压力。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勤奋,她们在各类评优活动中比男大学生更加积极、活跃;被评上会欣喜异常,没被选中则会产生挫折感,并因此有愤恨、嫉妒等心理产生。(3)她们一旦失恋,受到的打击要比男大学生更多。而男大学生求助倾向不明显,可能与男性刚毅、意志坚强、独立、非情绪化有关。

关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一直存在争议。多数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向他人或者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求助,而男性更倾向于独立解决,甚至否认问题的存在。但是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观点,国内梅锦荣等研究结果显示女生向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求助的倾向低于男生。护理学专业学生属于女性比例较高的群体,因此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2.个性心理特征

(1)相互依赖性和自我依赖性,研究者认为相互依赖的自我解释可能提示着向他人求助的开放性,而独立的自我解释可以为实际求助行动提供方向。(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取向,个人主义取向是求助态度的显著预测因素,这种取向的人求助态度比较消极。(3)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有积极自我模型的个人比消极自我模型的个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少,有消极他人模型的人既有高水平的心理问题又不相信、否认或怀疑他人的重要性,他们保持一种刻板的自满和独立的姿态,不愿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4)自我表露和自我隐藏,研究结果显示,越倾向于不自我表露痛苦信息的人,越对心理求助抱有消极的态度;而且主动预期自我表露结果的人会增加与自我表露有关的风险感觉。害怕向人诉说情绪痛苦可以直接导致消极的求助态度,并且也是心理求助的最大障碍。自我隐藏指个体倾向于拒绝和他人分担痛苦,自我隐藏与求助的消极态度有关,这可能与这些人害怕求助会时要求他们表露内心想法有关。(5)情感的开放性,“积极的情感倾向”是倾向于情感表达,并感到很舒服;“消极的情感倾向”是倾向于回避情感表达。情感开放性是心理求助的预测因素,情感越开放预示着求助态度越积极。

3.社会心理因素

污名就是指为了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对弱势群体贴标签,使他们所具有的特质为社会所不接纳或不期望的现象。

研究证实了大学生对心理障碍存在污名效应,但主动求助者比未求助者较能积极地对待心理障碍。这主要是由于主动求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问题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他们能正确对待自身的心理困扰,较好地与他人表露自己的隐私,通过合理的方式发泄。但是由于人们长久以来对心理疾病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将心理困扰、心理疾病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对心理障碍存在污名效应。心理疾病污名与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心理疾病和心理疾病患者普遍遭到污名化命运,只是程度有所差异。这使得心理疾病患者不可避免地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公众污名的负面影响。污名损害了患者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网络和自尊,使其失去了很多重要的生活机会,更不愿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李强、高文珺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污名;内化污名的生活无意义、刻板印象认同、价值否定、社交退缩等维度对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抑郁状态、社交回避状况和康复信心有显著预测力;刻板印象认同、社交退缩、歧视体验等维度对患者主动求医行为预测作用显著。可见,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心理疾病患者的自我污名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患者治疗和康复受阻的原因。

四、提高心理求助态度的策略

(1)大学生需要对心理求助进行认知调整,以消除对心理咨询的恐惧。(2)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要正确归因,增强情绪控制能力。面对心理问题时,大学生会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反应。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决策,此时不妨应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领悟疗法等增强情绪控制能力,使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自己当前的处境与面临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采取正确的决策。(3)校园要营造心理求助的氛围。大多数学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视心灵成长的科学教育,大家知道思想教育具有统一性和同一性,而心理教育既重视同一性,又注重个别性。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关注和教育,更好地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高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讲座、海报、选修课等)、多渠道、全方位地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营造良好的心理求助气氛。通过电话、网络、书信、谈话等多种途径,采取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同伴辅导小组、心理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影响和干预。

小结: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突出,尤其是对于护理本科生。同时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并不乐观,所以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作者简介:

陈美芳,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职务:护理学院辅导员

猜你喜欢

污名心理疾病态度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基于污名视角探究地域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新媒体语境下“代际冲突”的新呈现
态度决定一切
精神障碍者的污名与建构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