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2017-04-10丁岩徐惠红
丁岩++徐惠红
【内容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流行时尚的标签,鲜明地折射出特定時期的社会文化﹑社会现象以及大众的心理特征。由于时代以及科技的发展,年轻人越来越关注互联网媒介,网络流行语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并对他们思想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引导当代大学生辩证而全面地认识网络流行语,引导他们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促进网络流行语的良性发展,使其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大学生价值观;网络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课题来源】江苏大学2015年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最终研究成果,编号201510299015Z;
一﹑网络流行语综述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流行”一词的解释是广泛传布﹑盛行之义,那么“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即盛行于网络,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一种语言。汤玫英曾在《网络语言新探》一书中指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一个影响巨大的群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1】简而言之,网络流行语伴随着信息网络的崛起而发展壮大,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新兴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网络流行语的类型
1.字母型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英语成为世界交流的语言,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能将英语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因为英文字母拥有简单的形式、便于输入、能准确地表达其含义等优点,所以它在网络上拥有很高的人气。如:“LZ”是楼主的缩写,“RMB”是人民币的意思等等。这类流行语由于书写简单且易于理解,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接受,被广泛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其基本形式一般是提取中文词语拼音的首个字母,与它相似的还有用英文单词的缩写来表示原来单词的意思,如CP(couple,情侣)。
2.数字型
阿拉伯数字的运用则更为普遍,从最初的“88(拜拜)”到“233( 表示爆笑)”,人们将许多生活用语借助数字字符的谐音和意义以数字组合的形式来表达其深意,不但书写简单,看起来也一目了然。
3.符号型
这种语言运用符号的直观性, 诙谐风趣地展现说话者的想法,同时也能让听话者迅速接收这类符号语言的信息。如:* ()*(表示脸红);∶->(表示开心,微笑);< @ - @ >(表示醉了)等等。这些符号已经被称为网络世界最奇特的流行语,很具有代表意义,它们构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
4.混用型
语码混合是网络流行语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语言混杂在一起,能够使语意表达更为形象生动。如以下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将汉语和英语结合起来的词语,如: 开心ing ( 汉语形容词与英语动词后缀组合,表达正在享受开心的过程);
(2)将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成词,取其发音组成一种表达,也就是字母数字谐音词。如: 3q (谢谢你)、V587 (威武霸气)等。
(三)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特征
1.时代性
时代性即流行语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语言时尚和民众心理,聚焦式地反映社会生活【2】。这是流行语最显著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它鲜明地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
比如2005年的网络流行语之一“海选”因为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热播而爆红,“神6”则标志着我国成功发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首次在外太空留下自己的足迹。
进入2009年,社会热点类流行语暴增,例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帖子在短短几小时内被数万网友浏览并跟帖回复,随后这句流行语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流行起来。这便是极具时代意义的、典型的反映了生活形态的语言。
而在过去的2015年,互联网的时政功能有所弱化,网民自创的“表情达意”流行语出现井喷。有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有因为房地产广告语而走红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些网络流行语都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2.新奇性
年轻人作为网络流行语创造并加以利用的主体,他们热衷追求个性和文化的张扬,主张在语言的运用中标新立异,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新奇性的网络流行语。比如网络热词“Hold住”(指面临任何状况都要把持掌控住,要充满自信,从容地应对一切),它之所以被广泛使用就是因为它的新奇独特,这主要体现在形式和意义两方面。从造词形式上来看它将中文和英语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外来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从意义方面来看,“Hold住”中“Hold”在英语当中有很多释义,而这里选取了“把握、控制”的意思,然后以“住”为后缀来加以补充,从而萌生出了另一种较为新奇的语义表达方式,其它像“卖萌”、“累觉不爱”、“叶良辰”等也都体现出了新奇性的特点。
3.娱乐性
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备受追捧,成为了他们在网络世界的一种交际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娱乐大众的作用。比如爆红于网络的“狗带”﹑“屌丝”﹑“画面太美我不敢看”﹑“我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这类表达大都幽默风趣,给大学生平淡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些调味剂,给其带来了更多的生活乐趣。
4.不规范性
网络流行语因为受网民自我意识和求异思想的影响,常常表现出构词不规范和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词语规范要求及语法规定的现象。如“……的说”、“我走先”等。这种不规范性很容易导致信息在传布的过程当中受到变异语码的干扰,造成网民的阅读障碍,从而影响现代汉语的传播和发展。
(四)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
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客观真实地了解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现状,笔者于2016年1月随机对江苏大学在校生进行了《江苏大学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在随机抽样的前提下,共发放问卷900份,最后得718份有效问卷参与研究。在对问卷数据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4.1传播范围广,在高校的使用频率较高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约占总体93.68%的受访者接触或使用过网络流行语。被调查大学生中网龄超十年的有47.4%,96.5%的受访者在网络交流中曾经使用过网络流行语。由此可观,网络流行语传播范围广泛,渐渐成为了90后大学生网络交流的主要工具和手段。
4.2传播渠道多元化,新旧媒介推波助力
通过调研可知,一半以上的大学生群体通过 QQ等聊天工具了解到网络流行语,也有的从身边的同学、朋友得知,逛贴吧﹑玩微博的也占有一定比重。对校园主流媒介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得出一个结论,之所以网络流行语会有多种多样的传播途径,新旧媒体均对此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综上所述,在多重网络媒体的合力助攻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网络文化潮流。
4.3 网络流行语具有深入现实生活的发展趋势
當被问及“网络流行语的未来发展趋势”时,64.8%的学生认为其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73.6%的人肯定了网络流行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77.4%的大学生期待通过网络流行语与老师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已经慢慢地渗透到了现实生活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平台。
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透析
1.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的衍生品。【3】当代青年大学生大多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并且热衷追逐时代潮流,长期单调的校园生活让他们更乐于去探索新事物,而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以及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对他们的强大吸引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1.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其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近几年来出现了反映民生的网络流行语,诸如表现物价飙升的“豆你玩”、“蒜你狠”、表现豆腐渣工程的“楼脆脆”以及具有代表一部分社会群体的“蚁族”等。多数大学生认为国家应该在对保障民生方面加大力度并切实落实到各个部门,说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切实增强了当代大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意识,对价值观的塑造起到正面影响。网络流行语为大学生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平台,成为了大学生和政府沟通的重要桥梁。
2.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意识,提高了抗压能力。网络流行语大多具有浓厚的娱乐气息,成为了不少大学生课余生活消遣时间的方式。“凡客体”、“陈欧体”等的流行显示出网络流行语日渐成为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符号。大学生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通过“自嘲”﹑“自黑”来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例如2008年打酱油一词红遍网络,现在很多大学生用这个词来进行自我调侃,这些对网络流行语的拓展使用都证明了大学生们以一种幽默平和的语气和态度对待平时遇到的难题。
(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过度追求网络亚文化,扭曲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受教育阶段,思想较为单纯,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因而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干扰。一个网络热点的出现,会立刻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聚焦,他们有时甚至为了寻求刺激﹑博人眼球,会在网络上发表偏激的言论。在缺乏正确引导的前提下,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会使大学生对主流文化产生质疑和批判的态度,导致他们与主流价值观渐去渐远。“神马都是浮云”便是最好的例子,青年时期本是人生奋斗和拼搏的重要阶段,但如果真的把一切视为浮云,毫无奋斗进取之心,只是听天由命,生命便也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句话传达的中心思想显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
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亚文化作用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学生亚文化思想的过分膨胀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使他们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混为一谈,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引发矛盾心理,最终致使心态扭曲变形,甚至走向社会的极端。
2.价值取向偏离正轨,滋生逆反心态
互联网是一张广无边际的"网",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任何想要找的信息,网上内容虽丰富多彩但却良莠不齐,由于政府目前对网络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宣扬色情、暴力﹑仇恨等不良信息混杂于信息网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构成了潜在威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使大学生普遍背负心理上的重担,来自网络的偏激言论很有可能使他们内心的火苗被点燃,轻则加深内心对学校的厌恶和反感,重则会引起意想不到的骚乱,给校园安定和社会和谐形成严重威胁。
三﹑深化校园网络文明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1.加强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辩证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网络流行语而言,一方面,它蕴含了一种网络文化现象,体现出对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表现了当代社会多元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大都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也就没有传承古汉语中的精髓,它们属于不规范的汉语。例如:和“非常中国”﹑“很女人”类似的运用副词来修饰名词,采用纯数字形式进行汉字变异的“1314(一生一世)”﹑“520(我爱你)”等。由此网络语言的流行也给规范汉语的运用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大学生尚处于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流行语,会直接影响自己对汉语的运用和感悟。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大学生辩证地认识网络流行语,从而趋利避害。
2.优化和改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传媒环境
高校可以大力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接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一些导向错误的网络流行语或流行观念。另外,要不断优化校园网络语言环境,兼顾校园与学生需求,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施以政策性的引导,从而增强青年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总之,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身为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肩负起优化网络语言环境以及弘扬优秀网络文化的重任,让在时代作用下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成为重要的舆论监督工具,发挥其建设性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汤玫英. 网络语言新探[M] .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76.
[2] 马倩倩. 基于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研究[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1).
[3] 李宇杰,高雅.从网络流行语看当代青年的价值观[J] .社会科学家,2012(6):158.
[作者简介]
丁岩(1994-),女,江苏泰州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徐惠红(1976-),女,江苏常州人,江苏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