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7-04-10宋云侠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1期
关键词:评价教师教学

宋云侠

G623.5

合作学习是指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2~6名学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成员的探究和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可见与传统的整班授课教学形式相比,教师的权威在淡化,相反学生的主体性却在增强,学生不再是一行行一列列听教师讲授,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互助互动式的讨论学习。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因而备受教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及研讨课教学中更是成为执教者的“装潢门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实质把握不正确,偏离了合作学习的初衷,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认真把脉分析,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常见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个人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不宜“兴师动众”地一味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一教师在教《圆环面积》一节时,提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刚才认识了圆环,那么它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话音刚落,就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可老师偏偏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讨论。”于是,前排的学生翘腿向后转身与后排学生面对面而坐,几十张小嘴便说个没完没了,课堂气氛也显得很活跃。其实认识了圆环后,这个问题只需给学生一两分钟,他们便能独立解决。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实则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学生成“小组”围坐而不“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坐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要组内学生相互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听过几位教师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学习,许多学生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更有甚者,在《统计与可能性》一节课中,有的组在为谁记录谁抛掷六面体而争吵,有的组学生却悄悄地翻到后面的内容看,有的组虽讨论起来了,也总有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另外,有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了。笔者认为导致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片面追求形式。

3.“合作”了而无“技能”。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发现学生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教师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常态,只是偶尔点缀对付公开课以致“漏洞百出”。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合作过程及结果缺少积极的评价,从而导致他们懒于“合作”,有的教师虽有评价但只是笼统的说某一小组表现不错,至于怎么个不错没说,示范作用没能展开。

二、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中的解决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亲身實践体验,重视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促使学生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从而完成知识的“发现”与“获取”过程。下面主要通过列举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几个实例,来阐述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学习的能力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合作的愿望

学生在学习中更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而与人合作的意识相对弱一些。教师可以在学习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的愿望,使学生认识到“我要合作”,从而逐渐萌发和生成合作的习惯。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创设情境激发合作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像这样,让学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新知,加深感受,不仅有效地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而且极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索的积极性,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就感,增强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体会到了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的快乐。

2.学会合作交流

在合作学习时,首先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学困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合作学习要给所有的学生,特别是给学困生提供动脑思考、进步的机会,以使人人教我,我教人人。交流有两种情形,一是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一是小组间的交流。前者是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获取个人想法后在小组内阐述各自观点,与人倾听,对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后者是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它小组帮助解决。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培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经常教给训练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倾听、归纳别人的意见,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

3.应该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只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十分有限的,绝对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为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同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评价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