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唠叨的家长
2017-04-10魏玉
魏玉
摘要:一项跨国比较研究表明,不论是中国、日本还是美国的孩子,最不能忍受的是家长的唠叨。家长唠叨多了,时间长了,只会给孩子带来消极表现,厌烦或反抗的心理。本文作者既是教师,又是家长,以双重身份分享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切身体验和点滴收获,从身教、体验、倾听三个方面阐述了比唠叨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家教理念。
关键词:唠叨;身教;体验;倾听
G78
我是一名教师,也曾经是一个爱唠叨的家长,总担心说的少了孩子就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可经历很多事情之后才发现,唠叨的越多,不但没能解决问题,有时结果适得其反。这里说的“唠叨”,指的是那些本意是好的,但总是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它不但不中听,其实也不中用,还是少说为佳。我认为,作为家长,做好以下方面,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一、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孩子有段时间特别反常,就像一只小刺猬,稍有不满就皱着眉瞪着眼,一听你讲道理就不耐烦,一说话就一副要吵架的架势,搞得我们一家人都非常气愤。气愤之余我心里感到委屈,心想我们一天到晚为你付出了多少,你不知道感恩,反倒把我們当成敌人。
有一次我忍无可忍,愤怒的吼道:“你怎么可以这么对我说话?!”“你不也是这么对我说话的吗?”孩子竟然愤然回击
我吃了一惊,但这一句话惊醒了我,是啊,他说的没错,我不也是这么跟他说话的吗,我现在“狰狞”的表情、强硬的语气不是跟站在我对面的他一模一样吗?
事后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最近以来的一言一行,发现自己身上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工作、装修房子、家里家外、大事小事……我自己的烦心让我对家人为我们的默默付出无动于衷,和老公对话时带着不耐烦,碰到事怨气冲天……难道是我影响了他?
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开始试着调整自己,想办法让自己沉静,让自己遇事不惊,我开始对家人的付出表达感谢,说话温和,家里的气氛越来越好。
慢慢地我自己收获了一份好性情,我们也很高兴的发现孩子说话不再带着情绪,变得亲和了起来,有什么事儿很诚恳地和大人交流,我发现我们都比原来快乐了。有一次,我正在厨房做饭,不经意间叹了一口气,孩子赶紧从客厅跑过来,关切的问:“妈妈你很累了吧,需不需要我帮你捶捶背?”话未说完,小拳头敲在背上,我的劳累顿时烟消云散,心里倍感幸福,这样真好啊。
从那以后,只要感到孩子的言行举止让我们觉得不妥当了,我不再急于唠叨着教导他,而是会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的言行影响了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自己必须赶快改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没错,“身教”虽然是无声的教育,但却是最有力度的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所以,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二、体验胜于说教 ,放手让孩子在体验中自我成长
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暴露出一个特点:粗心,总是因为粗心错很多不该错的题,也曾经千叮咛万嘱咐让他细心,但效果总是不太好。
有一次我看完试卷刚要张嘴,孩子抢先说了一句“这个题因为粗心错的不可惜吗?”一句话说的我没法再往下说了,“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每次你不都这么说的吗?”,我当时心里想,是啊,孩子都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干嘛还要再重复一遍呢?
少说为佳,孩子已经意识到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了,让孩子在失败的体验中自己总结、反思会不会更好?我忍住自己说教的冲动,耐心观望着他学习上的起起落落。
因为差一分没评上全优生、差一分听写没得满分……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我心里也特别为他遗憾与可惜,我真想说你怎么这么粗心啊,看,稍微仔细一点的话,不就满分了,但看着孩子自己懊恼的表情,我的话到嘴边硬是忍住了,让孩子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吧。
每次考完试老师要求分析试卷都是孩子自己说,我听着,他说不该错的很后悔的地方,我就只说一句“是的,以后是要注意”,不再做过多的重复,慢慢地进入四年级因为粗心出错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放开手让孩子感受生活》,导读是这样的:“人只有犯过错才会知道什么是对;只有受过伤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获得成功。”让孩子感受生活吧,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本能,相信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会自己想办法修复自身的问题。
三、倾听强于唠叨,家长耐心倾听走进孩子内心。
“妈妈,读书和上学有什么不一样?我不想上学了,只想做一个读书人,你给我买很多书,我在家里读就行了”“妈妈,我想做老人,也不用上学,也不用写作业”“我想去开公司,可以去当清洁工,可以去……反正,我不想上学了。”
我的孩子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如果你是妈妈,该作何感想?你可能会为孩子的厌学感到焦虑不安吧,没事儿,我这个老妈很淡定,因为我知道,孩子说的是真心话,但是孩子说完了这件事就过去了,照样勤奋地学习。
孩子什么话都愿意跟我们说,源于我们从小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从幼儿园开始,每天放学路上,睡觉前躺在床上都是我们自由交流的时间,为了引导他交流,我总是用随便聊聊的轻松语气问他在幼儿园都有哪些高兴的事儿,哪些烦恼的事儿,时间长了,也就成了一种习惯,一放学就喜欢跟我们讲学校发生的事儿,我就做他最忠实的倾听者,为了鼓励他愿意说出他心里的想法,我总是表现得对他说的话特别感兴趣,还不时的加上一些特定的话语引着他继续说下去。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就这样,我们就时而看着他的眉飞色舞,时而听着他的唉声叹气,不用问老师也能基本准确了解他的各方面情况;
就这样,他内心的欢乐和烦恼一吐为快,我们也做到了心中有数,适时引导。
我也曾因为忙因为累表现出不耐烦,他还没说两句话就打断了他;有时他刚说几句话我就忍不住对他进行说教,他就会失落的说:“唉,早知道就不告诉你了”,每当这时候,我就心里暗暗的后悔,尽快跟他解释清楚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样他很快就释然了,还是一如继往的喜欢和我们交流。
不唠叨,不等于对孩子的情况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它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关注和守望,家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放手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修正自己的缺点,家长耐心倾听走进孩子的内心,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奋发向上。
为师也该如此。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在倾听中走进学生的内心,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