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缺陷的推理”与刑事诉讼证据认定
2017-04-10徐海燕
摘要:逻辑学上按照前提和結论之间的联系方式不同,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非演绎推理。演绎推理中,前提必然蕴涵结论;非演绎推理中,前提不必然蕴涵结论。
关键词:演绎推理,非演绎推理,证据
Abstract: The logic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premise and the conclusion in different ways, the reasoning is divided into deductive reasoning and non-deductive reasoning. Deductive reasoning, provided the inevitable implication conclusions; non-deductive reasoning, without necessarily implies conclusions.
Keywords: deductive reasoning, non-deductive reasoning, evidence
【中图分类号】D925.2
在刑事诉讼中经常用到非演绎推理,如回溯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这些推理由于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具有必然的逻辑推出关系,因而所得结论是或然为真的,不是必然为真的,所以把它们归类为非演绎推理。非演绎推理中有一个特殊情况是归纳推理中的完全归纳推理。由于这种推理在前提中考察了该类对象的全部对象,无一遗漏,所以它的结论是从前提必然推导出来的,就前提和结论相联系的性质而言,它已属于演绎推理。例如,美国人所说的“零年因素”。有人发现自1840年起至1960年止,凡在尾数为零的那一年当选的美国总统,没有活着离开白宫的:1840年威廉·亨利·哈里森当选为总统后不幸病亡;1920年沃伦·哈丁当选为总统后不幸病亡;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当选、1900年威廉·金利当选、1960年约翰·肯尼迪当选均被刺杀。所以美国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零年因素。这是个完全归纳推理,因为考察了1840年——1960年间在尾数为零的年份当选为美国总统的人的全部对象,所以其结论是必然为真的。
在刑事诉讼中经常用到的非演绎推理,其实是一种“有缺陷的推理”。所谓“有缺陷的推理”,指的是或者推理所依据的前提没有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或者不正确地把“直觉”结合在一起,即推理形式错误。这类推理主要是指在演绎推理中属于无效的推理形式,有: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等。在逻辑学上,将推理形式划分为有效推理形式、无效推理形式。有效推理形式是指当且仅当对一个推理形式中的任一变项做任何代入,都不会出现前提真实而结论错误这种情形,这个推理形式就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在有效推理形式中,只要前提正确,结论就必然正确。无效推理形式是指前提真实,结论却不必然正确,但不是说结论必然错,结论有时也可为真,由于它的结论不是必然地由前提推出,所以结论与前提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完全相信这种推理的结果会导致“想当然、主观臆断”的错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这种推理的结论、怎样使用这种推理,不在于可否运用这种“有缺陷的推理”,而在于是否认识到这种推理的逻辑性质,能否正确看待所得结论的可靠程度。这一点对于法律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在运用证据的过程中,既离不开演绎推理,又难免要用到结论或然可靠的非演绎推理,因为犯罪现象特别复杂,我们运用逻辑推理所依据的前提有时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有时还依靠经验的积累,在运用证据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事实连接成推理时,很难完全符合正确推理形式的要求。因此要求法律工作者要正确看待所运用的推理的逻辑性质,即演绎推理结论必然为真、完全可靠,非演绎推理结论或然为真、不完全可靠,它的推理过程只是提供一个思路、方向。
例如,下面这个案例,某年盛夏某村妇女邓正英因为其丈夫外出打工,带着年仅一岁女儿独自居住。某日清晨,母女二人被害,在邓正英手指甲里发现血迹,床头发现一枚血指纹,经查两处血迹和邓正英本人血型不符,血指纹也与邓正英本人指纹不符。侦查人员推定作案人应是本村青壮年男性村民,熟悉邓正英家中情况,并且身上有抓痕。经查其公公杨某某身上有抓痕,但不能合理解释伤痕来历。进一步侦查发现杨某某血型和两处血迹血型相符,其指纹也和床头血指纹相符,于是杨某某被列为犯罪嫌疑人。而杨某某不懂法,在侦查人员让其坦白从宽时,竟误以为坦白从宽就是承认自己杀人了,承认了就没事了、就可以回家了,于是承认自己因为邓正英生了女孩断了杨家香火,而杀害了儿媳、孙女,把侦查工作引入歧途。杨某某被羁押一年后,后经一村民反映在案发第二天早晨,看见本村村民周某不顾天气炎热身穿长裤、未领到期工钱外出长期未归。侦查人员根据这一线索,作出如下推理:
如果凶手身上有抓痕,则他一定会尽量掩盖并设法逃避侦查,
今有周某不顾天气炎热身穿长裤且不领到期工钱外出,
所以,他的身上有可能有抓痕。
如果某人是凶手,那么他的身上一定有抓痕,
周某身上有可能有抓痕,
所以,周某有可能是凶手。
这里的两个推理用的都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它的结论是或然为真的。后来侦查人员在村民举报下,将逃往深圳、逍遥法外一年的周某抓获,周某果然是强奸不从、杀人灭口的凶犯。在这个案子中,侦查人员开始也是使用了这种“有缺陷的推理”得出杨某某为凶犯,虽然当时对杨某某宣称“因儿媳生了女孩断了杨家香火,才将她杀死”曾有怀疑,因为杨某某既然如此才杀死儿媳却没有必要将其孙女一起杀死,况且案发前他们相处得很和睦,但由于杨某某本人糊涂认罪,致使侦查工作误入歧途。后来也是凭借这种“有缺陷的推理”找到了真凶周某。这个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对于这种“有缺陷的推理”及非演绎推理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要看到它的推理结论是或然为真的逻辑性质,可为侦查工作提供线索,在使用时要谨慎,要结合其他证据经过全面考察。逻辑本身并不能代替对证据的搜集,逻辑推理也不能代替证据的最终证明。
作者简介:徐海燕(1968--),女,副教授,硕士,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逻辑学研究所,研究方向: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