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矛盾论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冲突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7-04-10汤杨阳

消费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矛盾冲突利益

汤杨阳

摘 要:我国农村社会冲突是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一种显性表现形式,是社会中涉及农民的各个主体间包括农民本身为其利益诉求或为实现其特定的目的而进行斗争、对抗的方式与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科学对我国农村社会冲突的成因进行探究,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试图从根源上缓和农村社会冲突。

关键词:农村社会冲突 矛盾论

长期以来农村群体性事件,如集体上访、冲击政府等一直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稳定。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推广,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农村社会冲突事件充斥着整个网络,造成了非常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农村我国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是我最大的人口群体,因此保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历来都是我国保持国民经济稳定高速增长、社会进步的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农村社会冲突的概念界定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结论:“资本社会分为对立的两大阵营,即财富积累所形成的资产阶级和贫困积累所形成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存在着不可调和性,因此无产阶级会必然会觉醒自己的阶级意识,伴随着阶级意识觉醒,先觉醒者必将将广大无产阶级组织起来,用阶级行动去打破旧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机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国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可避免的要爆发社会冲突。”由此可得社会中的财富分配不平衡引发社会冲突的核心,而且社会财富分配本质上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利益的需求。社会中所有政治关系的根本立足点都是利益一致的社会成员与为获取自身利益,或为了自身利益不受损与其他社会成员间的抗争。农民是我国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在社会冲突中他们往往会感觉到强烈的相对剥夺感,由于受自身素质限制,他们也往往无法通过合适的途径表达诉求,所以只能用手中的武器进行反抗,这会导致冲突双方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根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冲突的论断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我国农村社会冲突是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一种显性表现形式,是社会中涉及农民的各个主体间包括农民本身为其利益诉求或为实现其特定的目的而进行斗争、对抗的方式与过程。它既包括不同涉农主体之间较激烈抗争的社会现象如:群体性的械斗、斗殴、谋杀等,也包括这些涉农主体之间不激烈抗争的社会现象,如:信访、静坐等。

二、我国农村社会冲突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我国依旧只是一个农业人口仍占有总人口的大部分,农村区域面积仍然占国土总面积的绝大部分的传统农业大国,而非农业强国。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的双轨制度,以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农村宗族问题、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等使得我国农村各类矛盾混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冲突是成为农村社会各个成员间、组织间矛盾的最外在表现,而根植在我国社会中的各类矛盾则是农村社会冲突的诱因。

一是我国弱势农业与强势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很不平衡。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分散经营,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没有形成集约经营、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资金基础不足,社会资本在涉足农业时比较谨慎,没有形成凝聚效应,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导致整体市场竞争力偏弱。农业产业化技术力量薄弱,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在种植及养殖上,新品种更新换代能力较弱,在生产方式上基本还是粗放经营、靠天吃饭;农产品加工大部分还是简单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虽然我国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更新,但每年都会出现多种农作物产能过剩,农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特别是近几年经 “去年大葱10元一斤买不到,今年大葱3元一斤没人收”这样“菜贱伤农”新闻屡见不鲜。前两年来价格飙升的生姜、大蒜、苹果还有猪肉,近年来都出现过价格过低,农民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现象,农民宁可让菜烂在地里。“与农村经济相伴随的是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发展缺乏亮点,农民增收缺乏支撑。” 农民收入减少代表着农民的利益受损,进而引发农民与各级政府的社会冲突,因为广大农民始终有着“有事找政府”的思想观念。

二是农民进城与留守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不得不面对进城与留守这对矛盾。其中比较突出的矛盾有:一、征地补偿与永久失去赖以生存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平衡的矛盾。随着我国城市向农村进行地域扩张,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随之而来就是因土地被征用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冲突,有的是因为征地后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政府相关的安置工作、补偿机制不能及时有效的衔接起来,农民因此无法正常生产生活而引起的;有的则是个别农民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不顾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采取一些极端方式公然挑战国家的法律,破坏社会秩序,以达成迫使政府兜底。二、在家务农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进程打工却又因城乡二元体制制约而引发乡村留守老年和儿童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劳务薪酬保险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多种矛盾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极易激化进而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

三是贫富差距的矛盾。“严重的贫富差距是导致社会分裂,产生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基本的经济根源。贫富差距是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客观分布的经济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以从农业劳动,有的进入城镇成为乡镇企业主、个体工商业主;有的进入城市成为工人、职员;有的则通过出让土地,开展投资;有的则通过承包土地开展股份合作经营,使农业生产规模化。农民的就业空间拓宽了,职业的变化也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种财富上的变化導致农村社会开始分层,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农村社会中农民之间生活水平、消费方式、社会地位以及下一代教育出现差别,这些差别极易造成农村社会群体间的对立,进而引发农民间的社会冲突。

四是干部群众关系的矛盾。毛泽东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已经提出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问题,他指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 在我国,尤其是当今,越来越多的农村社会冲突最终归结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干群矛盾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这类矛盾既有村民与村干部因为私人恩怨引起的,也有因为村民的某些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而迁怒村委会进而迁怒村干部而引起的,例如建房审批、采伐木材审批等。这类矛盾主要在于村民、村干部的趋利性,使他们的利益与村集体的利益不一致。还有一类是村民与各级政府、行政机关人员之间的矛盾。这类矛盾主要是对政府的某项政策、某项行政行为不满,把将对政府的不满迁怒给政府和行政机关具体办事人员或是主要负责人上,认为自己的利益的受损是这些人员不作为造成的。干群矛盾的主要表现有:村委会、各级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决策不民主;村委会、各级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不按政策办事,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农村基层干部作风不过硬;村委会和各级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办事不公开;村委会财务不公开;基层干部处事不公平等。

五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与农村传统思想观念间的矛盾。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各类新媒体的上线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农村社会呈现出一种信息大爆炸的状态,农村淳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薄弱,农民对网络上泛滥的信息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我农村社会一直以来的文化环境都较为封闭,许多旧式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农村长期存在。网络信息冲击一方面打破了农村封闭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对农村传统文化的造成了一系列冲击。特别是西方社会一些有意识的文化侵略,通过宣传自由主义、拜金主义观念、开放的性观念、暴力犯罪行为、甚至是邪教、恐怖主义进一步腐蚀我国农村主流文化,如果对这些信息不加以鉴别、禁止,对农民的思想不加以引导,容易导致农村主流文化的缺失,甚至引发一系列恶劣事件。同时互联网便捷高效的传播方式,社会舆论的造事势,极易使农村社会冲突形成串联,进而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缓和化解农村社会冲突,构建和谐新农村

根据前文对我国农村社会冲突的演变及成因分析,我你们可以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化解农村社会冲突是辩证统一的,化解农村社会冲突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都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冲突,两者紧密联系。而有效化解前文提出的五大矛盾,是有效缓和农村社会冲突的重要路径,因此本文提出一下五条建议。

一是树立积极的社会冲突观,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首先必须承认我国农村社会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将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其次要树立我国的农村社会冲突并不可怕、我国的农村社会冲突是可以缓和化解的意识。最后,我们要发现我国农村社会冲突的本质是因为我国社会涉及农民的各个群体因利益不一致性而引起的矛盾激化。在农村社会复杂多样的人民内部矛盾本质是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满足,这个利益既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才能从根源上缓和农村社会冲突。新时期除了开展广泛的合作股份制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外。大力发展农村非公有制度经济,特别是发展互联网经济也是放活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此外推进乡村民宿、农家乐、颐养等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推进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差距。因此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改变这种“城乡隔离的发展体制”,实施地区平衡,协调发展战略,推动精准扶贫,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取消农民流动的种种限制,为在城市工作的农民提供一些公共服务例如教育、医疗的政策倾斜。国家需要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减少涉农税费,进一步推动供给侧改革,打破原有的三产之间、城乡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三是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让农民征收,政府要做的就是处理好我国弱势农业与强势市场之间的这对矛盾。政府必须及时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保证农民的收入安全。同时也要进一步强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经济发展与分配公平齐抓,因地制宜寻找改革突破口,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程。

四是拓宽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我国农村社会冲突表现形式都是农民使用非制度化的方式来表达利益诉求。如:越级上访、群体性上访、在行政机关门口静坐等。其本质是目前我国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无法满足农民利益迫切的利益诉求。农民不得不用最为激烈的、非常规手段引起政府的重视。因此通过制定完善涉及信访、人大提案、政协提案的制度,对拓宽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非常重要,当然最有效的拓宽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的途径就是全面推动政府网上办事大厅制度,让政府和村民能够面对面。

五是加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特别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根据我国农村管理历史演变,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能有效的管理农村社会,是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村干部,在化解纠纷,为农民争取利益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基层自治组织领导者的素质决定着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农村社会冲突中扮演的角色,优秀的领导者是农村社会冲突的化解者,素质低劣的领导者则是农村社会冲突的引发者。因此,加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的保障,而提高村干部先进性则是这项工作的核心,除了要提高村干部管理实务,处理纠纷的能力外,保持村干部的政治先进性也尤为重要。共产党是我国先进的代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党员干部。因此建好党支部,选好村支书是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人民出版社,2010.

[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蔡建.共和国给农民撑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5]房宁.新时期人民内部三大矛盾新变化[J].政治学研究,2014.6.22.

[6]房宁.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J].文史博览(理论),2014.5.

[7]韓纪云.当代西方社会冲突理论与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矛盾的消解 [J].传承,2012.

[8]唐时俊.农业产业化的创新路径[N].光明日报,2014.3.31.

猜你喜欢

矛盾冲突利益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