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从这里经过》自序为什么是高铁
2017-04-10
《高铁从这里经过》一书初写于2007年,那时,我参与“京沪高铁合格供应商”的准备工作。虽说工程还没开工,但作为供应商,每天奔忙于各种地材原地,精心挑选最好的原料,认真算计物流成本,苦心组建关联单位,期待施工大军早日到来。
一日,在女山湖了解砂情,忽然一阵狂风骤起,湖面掀起10多米巨浪,其中一条为我运输高铁储备砂的船只沉没,船主是一对孤儿寡母。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营救,母子活了下来,而他们赖以生存的全部资源却沉没水中。那一天,湖上沉没7条船,多人不幸遇难;那个场面,瞬间颠覆了我对生活的认知;那一刻,辽阔的湖面,来回过往的船只,尔虞我诈的码头交易,与孤儿寡母形成巨大的反差。当了解了他们大概的生活后,那段时间,想什么、做什么都不能让心绪平静,只想动笔把看见的场面写出来,告诉更多的人:在高铁工程的前期,已经有人为“京沪高铁”付出了生活的全部,甚至生命。
从此,我留心观察船民的生活,探寻他们心灵深处的家园。2008年1月18日,举世闻名的京沪高铁开工了,几乎是一夜之间,数万筑路大军开进中原,还没等我来得及高兴,这些被高铁指挥部认可的“合格供应商”的热情与笑容迎来的却是残酷的现實——要求供应商履行合同。
施工单位的难处在于,中标的根基是“合格供应商的合同”。于是,一番血淋淋的明争暗斗展开了。
双方经过斗智斗勇,一场看不见的硝烟过后,有的“合格供应商”被逼出局,一年多的前期投入付诸东流;一些“黑马供应商”披挂上阵,用简陋的设备硬是把“装备精良的合格供应商”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把地材成本降在保本线上。
我在想,在高铁还没动工以前,这些被迫出局的供应商,虽然没有送进一粒砂石,但谁能说这项伟大的工程中没有他们的贡献?正是由于他们的付出,才使高铁的地材价格压在了合理的供求线上。我也曾想,那些大宗材料的供应链也是这样吗?假如一切顺理成章,那么一片祥和的云天由谁来掌控?
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我开始了写作,作品当然不会以施工单位为主,而是选定了孤儿寡母那艘沉没的船,写那些为了高铁工程风里来、浪里去的船民。用了一年的时间,写了30多万字,渐渐写不下去了,因为怎么看都不像写“高铁”,于是,把所有的稿子搁置一边,重新以“合格供应商”视角写,写了十几万字,渐渐触及中铁干部职工的生活,笔端不由自主走进铁道兵厚重感人的生命历程。
2009年底,创作停歇。因我整天忙于地材供应,父亲病逝我竟然不在床前……时隔一个多月,母亲也突然去世,我又晚到几个小时。我的精神受到重创!这个高铁工程并不赚钱,我这么拼命干什么?如今小说也没人看,我这么苦心孤诣地写,有意义吗?
那段时间,我经常会想到死……
知道自己不是懦夫,16岁当兵,四次跟死神走了半道又回来,为什么就不想活了呢?我对自己说,想死可以,至少要弄清楚为什么死。于是,静下心来考虑这个问题,还没等我想明白,死神再一次找上门来……
一天傍晚,我驾车在路上行驶,可能是精神恍惚,发生严重车祸,车被撞下路基,淹没在3米多深的河水中,车内还有一位亲人。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性格中蕴藏的不屈和无畏勃然爆发,我在水中苏醒,在一丝空气都没有的情况下,用脚踹碎了车窗,把亲人从水中救出。可惜,我活了下来,亲人在医院坚持了半年幽然离世。
在医院守护的半年,我终于想清楚了一直厌世的缘由。在参与高铁的工程中,看见社会最底层那部分人群的生活,切身体会到利益对人性的勒索、绞杀!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难道只是为了物质丰盈而活着吗?时代需要高铁,可活在当下的人不同样需要一条通往精神家园的高铁吗?
一天,我站在高铁桥墩下,抚摸着光滑坚韧的桩基,想着自己写下的上百万关于高铁的文字,不禁潸然泪下,刹那间想起柏拉图说过的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控制世界,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对一个民族来说,故事就是文化;而文化不仅仅深埋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每一座名山,每一处秀水都蕴藏着人类赋予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很难想象,在当今城市寸土寸金的状态下,西湖没有雷峰塔,“白蛇传”是否会保留至今;很难猜想,滕王阁抽离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否能重建七次;很难估量,耶路撒冷没有那么多“故事”,会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为它流血牺牲。
精神家园的所在并不遥远,一个普通人,亲手把一方砂石凝固在一座桩基内,此生就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一条举世闻名的高铁建成,不仅仅是投入多少真金白银,那些为了高铁沉没全部生活的船民,那些为了高铁让出土地和祖坟的农民,那些为了建设高铁背井离乡的工人,那些为了高铁工程做了大量前期准备而被迫出局的供应商,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为了高铁把生命化作“故事”的人,才是高铁诞生的基因。
留住高铁建设中发生的故事,就是留住一处永世不灭的精神家园。
当一个人的故事与一项宏伟的工程融为一体,不就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吗?
再一次静下来,宽柔的心如一汪清澈的湖水,文字在湖水中涤尽狭隘的个人偏见,洗去对局部利益纷争的肤浅是非认知,我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重写“高铁”,船民的生活被压缩在2000字以内,30万文字被筛除,描写铁道兵生活的20万字限定在千字以内。在这里,对船民尹喜善和铁道兵丁安南说一声:对不起啊!因为我想要的是一处高铁的精神家园。还要郑重感谢安徽省超然物资有限公司对我写作的支持。
当人们坐在舒适的车厢里,从古老的北京出发,穿过辽阔的冀中平原,飞越广袤的江淮大地,奔驰在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直抵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可曾想过,这条铁路有一所精神家园?
——高铁从这里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