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国学教育的创新策略浅探
2017-04-10赵辉
赵辉
摘 要: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书法、绘画、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等。其最大特点,正如已故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关键词:小学教育 国学教育 创新策略
一、“国学”的含义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作为学问一说,“国学”产生于西学东进、文化转型的晚清时期。当时,国学以学科分,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纳入国学的是《诗》、《书》、《礼》、《乐》、《春秋》、《易》汉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代六艺。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书法、绘画、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等。其最大特点,正如已故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二、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小学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启蒙时期,通过教师讲授传统美德,向学生讲解国学的内涵,将传统文化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
传统课堂教育侧重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缺失的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旨在让学生从小开始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坚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如此,才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忘民族精神,不卑不亢,自强不息。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当前,选用的国学教育教材主要以浅显易懂的古典经文为主,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这些经典著作意存高远,其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仅使学生们对古典文化产生极高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其优雅的情怀及品味,其中不仅包含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德行的深刻含义。学校试图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感染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开启学生心智和养成美好德行。
三、创新开展国学教育的策略
(一)打造国学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最能体现学校的品位和内涵,彰显传统文化并结合学校自身历史和传统,发掘自身优势,全校师生集思广益,出谋献策,身体力行营造出以人为本、国学见长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围墙说话,让墙壁育人”。比如围绕儒家经典“和合”思想,建立“和合壁”、“孝心墙”、“感恩墙”,文化长廊有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及思想主张、中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有效利用校园的主体墙、内操场墙壁,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师生们共同在侧墙上泼墨挥毫,体育场边墙上简练的运动剪影;休闲区墙上写意的山水国画;教室外后墙上经典的唐诗宋词;抽象的现代绘画,图文并茂、精彩纷呈,让生硬的围墙变得赏心悦目,静止不变的墙壁变成国学内容丰富的“立体图书”:一幅幅无声的图画以鲜艳的色泽、丰富的内涵形象阐释着中国文化的丰美流长、演绎校园的书香静幽。打造精品国学文化长廊,集中展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师生绘画、书法、手工制作、剪纸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真正完美,更在于它的内涵,为师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搭建展示的舞台。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既展示着迷人的艺术芳香、展示着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讴歌,同时也展示着学校国学教育成果。通过这些富有国学深刻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在其中得以充分实现;在国学润物细无声的滋养里,生命的生動与韵律在这里得到最好的展现,环境育人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诠释。
(二)开设特色国学课程,促进国学需求
国学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国学教育也就必须是非线性的简单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小学阶段将国学教育有机地纳入课程总体规划设置,将更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国学教育系统性、纵深性、科学性。我校就小学阶段国学课程设置进行了有益且有效的探索。积极挖掘国学教育因素,结合实际,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外延拓展,形成了“书法绘画为主、百花齐放特色课程培训活动为载体的国学教育模式,将国学教育深入课堂,有效地提升教育品质、培育人文精神。学校将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开设为国学课程,第一节课为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学生自由选择四大名著等文学经典赏读,充分增大学生阅读量。第二节课则将《国学经典选读》作为教材,小学低段以启蒙、诵读为主;小学中段诵读、明理为主;小学高段诵读、明理、迁移讲述为主,做到各学段各有侧重,体现适合各年段学生年龄、学习特点的国学知识递进行结构。同时充分考虑到国学多元化的内涵,将每周四下午一节课确定为以书法、绘画培养作载体的特色校本国学课程,主要剪纸为龙头,另外书法、绘画、手工、舞蹈等百花齐放。将剪纸、书画、声乐等纳入课堂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主选择项目,从最初的临摹、模仿到创新设计,在逐步深入、分层教学中,吸纳民族文化精髓,并将民族文化精彩呈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2+1”教学模式(即两项体育特长,一项艺术特长)。
四、结语
只有在传统文化主体意识的主导下,我们才能够理智的、有针对性的、有效地去吸收其他文化有益的养分,而不至于盲从。树立起传统文化主体意识,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承,所以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发展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更担负着文化传统--国学的传承和发展重任。
参考文献
[1]田立君。小学阶段国学教育及其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成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