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路上的历史怀想

2017-04-10戎章榕

福建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山路孙中山厦门

戎章榕

我曾在厦门中山路上捧起一碗热腾腾的“洪师父牛肉面”,为的是它的名声。“洪师父牛肉面”在台北国际牛肉面节得过冠军,是台北市的一张名片。偕我同去的厦门文史专家张先生,为的是在中山路上感受别样的台湾风情。

这条历史久远的老街以“中国红”为主色调装饰,每个小吃展位前都挂有两盏红灯笼,烘托着红瓦石墙的闽南古厝,台湾“夜市一条街”被复制到了厦门中山路上,百年老街焕发出了新光彩。中山路,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情感载体,台湾特色的庙会亮相于厦门中山路,让两岸人民感到亲切无比。

中山路,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道路。世界上用个人的姓氏或名字给城市道路命名的做法并不鲜见,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物能像孙中山这样享有如此殊荣,据统计,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道路共有326条,其中定名为“中山路”的就超过187条,构成了中国人民对孙中山先生一种最持久的历史记忆和最生动的文化想象。中山路,关于它的发端、拓宽、延伸、寓意、打造,有着太多的故事、太深的历史积淀,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遍及全国各地的每一条中山路,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见证,都是一部凝固的近代史册。

“中山路”命名的由来是我先想探究的。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去世。为了表达对这位革命领袖的铭记和思念,同年7月成立的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建设中的道路、公园、学校以“孙中山”命名。从此,“中山路”在中国城市地理的版图上开始出现。不过由于当时北伐战争尚未开始,广州国民革命政府控制的区域有限,最早的“中山路”只是集中在广东和海南岛两地。直至北伐战争胜利后,才迎来了“中山路”建设的高峰期。全国各地被命名的“中山路”,大多是在1927年到1929年間出现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孙中山生活过革命过的地方;一种是1925年孙中山逝世以后为了纪念他而改称的;一种是真正为了永久怀念而专门建的路。

全国各地的中山路其修筑的年代和在城市空间的位置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有着一样的主题或类似的旨趣,都是为了永久的记忆和深切的怀念,都是为了理想的放飞和愿景的表达,都是希望把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和品格以及开创的事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广州的“中山公路”,是最早以孙中山先生的名义修建的。1925年6月,广州和香港十多万工人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罢工委员会认为,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经济控制,振兴实业,必须实现孙中山提出的建设“南方大港”计划。这是因为1918年孙中山在撰写的《建国方略》一书中提出要在我国建设三个世界级的大商港,其中在广州黄埔建“南方大港”。在罢工委员会的号召下,广州各界爱国人士联合成立了“中华各界开辟黄埔商埠促进会”,并决定修筑广州至黄埔的公路。8月12日,廖仲恺主持举行了筑路开工典礼。随后三千多名罢工工人自愿参加筑路工作,经过半年苦战,在1926年春建成了该路。因为这条路是按孙中山《建国方略》的意图修筑的,故命名为“中山公路”(今更名为中山大道)。

最早最著名的中山路,是南京中山路。这是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而修建的,并由此而得名。1928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不久,就开始筹备将孙中山先生遗体由北平(即便北平长安街最核心的那个地段,在20世纪20年代也曾叫作中山路,后因修建天安门广场才彻底融入了长安街。毗邻的中山公园则是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灵柩停放地)移至南京,首都建设委员会计划修筑一条迎陵大道,并将朝阳门改名为中山门。中山门东至中山陵,称为陵园路,西往长江边的中山码头,称为中山路,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山大道”。1933年,以鼓楼、新街口为节点,中山大道又分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三段,全长近13公里,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新中国成立后,新街口以南的中正路改名为中山南路,中山路系构成南京道路的基本框架。有人形象地称中山大道为“民国子午线”。如今,中山大道是一道亮丽的民国建筑风景线:中央博物院、励志社等一大批优秀民国建筑尽收眼底,中山大道是一座民国建筑的博物馆。

在全国分布的中山路中,据说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台湾。孙中山先生生前曾4次赴台。1900年第一次赴台策划惠州起义,停留44天;1913年讨袁失败后第二次赴台商议国事,住地“梅屋敷”现改为“国父史迹纪念馆”;1918年第三次赴台宣传唤起民族意识,只在台北住了一宿;1924年第四次接受冯玉祥北上共谋南北统一的邀请,途经台湾停留但没有上岸。孙中山先生在台湾留下的足迹并不多,但并不影响台湾人民对他的敬仰与爱戴。在台湾只要大一点的乡镇都有中山路。中山路,是孙中山精神融入了台湾血脉,更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

在全国诸多著名的中山路中,福建省的福州、厦门、泉州的中山路可能摆不上前列。但对福建人民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窥斑见豹,这三条中山路多少能够折射出所有中山路的风采和韵味。

1912年4月18日至21日,孙中山先生在福州留下他的足迹。此行是看望同盟会福建支部的会员,同时也是慰问黄花岗死难烈士遗族。在出席了福建国民协会和福州各界代表的欢迎会后,在明伦堂休息室,孙中山亲切地接见了包括冯超骧夫人在内的黄花岗烈士遗属,当得知陈更新烈士家境困难,当即赠其夫人王碧女士银圆500元,以示抚恤。

孙中山先生在闽期间前往位于贡院埕的福建省谘议局“至公堂”。贡院为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史载是唐明皇于开元年间创设。福州也设有贡院,足见学风之盛。从这里的贡院走出了林则徐、陈若霖、梁章钜等历史名人。孙中山先生先是在这里向列队欢迎的学生讲话,表达了爱惜鼓励青年之心;接着又向福建省军政官员发表了重要演说。他说:“现在我们虽然建立民国,但这不过是革命事业的开始。要如何巩固民国的基础,如何解决民生问题,都必须靠同志们加倍努力,才能达到革命的目的。黄花岗闽籍19位烈士(实为23位)壮烈成仁,是福建人民的光荣,希望闽人能完成烈士的未竟之志。”在场人士听了无不深受鼓舞。21日夜,孙中山登上开往广东的轮船,离闽南行。

孙中山访闽三日,时间虽短,影响却深,这也是他一生仅有的一次福建之行,对福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是极大的鼓舞。福建人民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来闽,于1932年将贡院埕大街改名为“中山路”,将“至公堂”改名为“中山堂”,之后又在中山纪念堂前塑立拄杖远视的孙中山全身塑像,表示福州人民的爱戴之意。

如果说福州的中山路留存的是福州人民对孙中山先生访闽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那么,厦门和泉州的中山路表达的则是福建人民对孙中山先生的真情缅怀。

厦门中山路与泉州中山路有着许多共同的特色。它们都不长,一条1.2公里,一条2.5公里,却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街。这与全国各地的中山路相似,几乎每一条中山路都是那座城市最繁荣的地段,既向人们展现了那座城市今天的风貌,也折射着它过去的历史。厦门中山路是1956年11月建成的厦门第一条柏油路,后获“中华十大名街”的桂冠称号,泉州中山路曾荣登第二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榜单。

不同的是,1900年孙中山先生曾谋划“厦门起义”,后来起义虽然未成,但孙中山对厦门却十分关注。他在《建国方略》中,对厦门的地理位置、海港铁路寄予厚望,提出建设厦门—南昌、厦门—广州铁路线。在泉州中山路上,非常难得的是,居然有孙中山先生题词“卫生之一道”的匾额,如今就悬于中山路靠近钟楼段的一处楼房二楼临街顶上。这是孙中山先生1906年亲笔题赠予泉州人盛九昌的。盛九昌先生原籍南安,在南洋行医。受孙中山先生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感召,1906年于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并积极宣传革命,热情支持国内的革命行动。孙中山为表彰他对革命的贡献,親笔题赠“卫生之一道”五字予以勉励。

这两条中山路都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为数不多、保存比较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闽南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当我伫立街旁,端详着饱经风雨的中西式雕刻,那是身处异国他乡的老华侨思乡的信物,它使我联想起孙中山先生的名言:“同盟会之成,多赖海外华侨之力,军饷胥出焉”,“华侨为革命之母”。把独具华侨特色的街道命名为“中山路”,不是对孙中山先生和无数鼎力支持革命的华侨最永久的纪念吗!

中国的中山路是以广东省中山市为起点,是以孙中山先生的家乡南朗镇翠亨村为起点。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带着人生的梦想,从他的家乡走出国门,到西方寻找救国救民和振兴中华的真理,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然而,有意思的是,作为所有中山路起点的中山市,听说是最晚修建的中山路,也是全国最新、最开阔的中山路。20世纪80年代初,中山市政府在原人民路和长洲路的基础上开始拓宽改建,1989年夏完成。

孙中山之路是条民主革命之路。从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算起,中国的民主革命之路已经走过了将近一个半世纪。在这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中,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代又一代具有变革精神的开拓者筚路蓝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未来。唯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将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旗帜扛了下来,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推翻了268年的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先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终结了一种旧的历史,更在于他还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从社会历史的层面来看,是借鉴资本主义民主,开创了中国的共和政体,宪政架构,在亚洲第一个创建共和制的国家;在思想意识的层面上看,是唤醒民心,开发民智,破除禁锢,解放人性。从此,中国人民开始走向建设民主政治国家的第一步。

孙中山之路是条复兴中华之路。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找寻中国社会摆脱落后贫穷、走向文明富裕的仁人志士,但唯有孙中山先生的追寻至为早期、积极、坚定、实际和影响巨大。虽然,他几乎用尽他毕生的精力热情地追求不止,但最后还是在艰难、曲折、困惑和遗憾的过程中结束了。孙中山先生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努力追求的富国理想得以真正地实现。只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面貌才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我们说的中国梦,就是这个民族夙愿的生动表述。”

孙中山之路是条统一中国之路。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统一。1912年元旦,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际,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发表宣言,坚定地提出“领土统一”。尔后,他全力“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巩固共和基础”。遥想百年前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列强割据、积弱积贫之困境,统一谈何容易!但孙中山先生毫不迟疑地第一个喊出了“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口号,把追求国家富强、实现国家统一,作为他矢志终身的奋斗目标。他曾指出:“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海峡两岸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两岸实现了全方位大交流良性互动,经济合作进入了正常化、制度化的新阶段。但孙中山先生的富强与统一两项历史使命尚未完全达成。“统一”和“富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始终紧密相连:富强了一定要统一,统一了必然会更富强。我们应当铭记的是孙中山先生临终前留下的两句传世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责任编辑 林芝

猜你喜欢

中山路孙中山厦门
厦门正新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偶”遇厦门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中山”符号空间化下的中山路
告别“中山路”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