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聚国际共识 传播中国声音

2017-04-10

对外传播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术理念世界

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创办及其发展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与日俱增,既有“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等论述,也有“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声音。如何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如何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2004年世界中国学论坛应运而生,旨在为海内外研究中国的专家提供交流平台,为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国创造条件。首届论坛由上海市政府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2010年起,改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承办。自此,论坛上升为国家级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六次主论坛、三次专题论坛和一次研修班。前四届结合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进程,分别以“和而不同”“和谐和平”“和衷共济”“合和共生”为主题,有效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认识。第五届起,更加注重当代中国,分别以“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前景”“中国梦的世界对话”“中国改革:机遇与挑战”“中国改革,世界机遇”“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主题,探究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四大板块助力中国理念的国际传播

通常的学术论坛只是一个交流平台,世界中国学论坛早期功能也主要是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经十多年发展,现已成为集学术交流、学术引领、学术组织和学科建设/咨政建言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四大板块相互促进,在推动中国理念的国际传播上形成了有效合力。

学术交流主要体现在上海主论坛和海外分论坛上。上海主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每届近300名中外专家齐聚一堂,就中国发展的核心议题展开讨论,其中近半代表来自海外。通过中外对话,有效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认知和理解。2015年启动的海外分论坛,每年一届,到海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國理念。先后举办的美国分论坛和东亚分论坛,均得到相关国家的广泛关注,除学术界热情参与外,不少商界、政界人士都亲临现场,来了解中国理念、中国道路和中国未来的发展。

学术引领主要体现在中国学贡献奖和《中国学季刊》上。中国学贡献奖为从事中国研究的后学树立了一个典范,在引领海外中国研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奖创设于2010年,是第一个由中国的学术组织颁发给海外“中国通”的学术奖。获奖者既有享誉海内外的名家,也有在中国研究上默默耕耘的大师。已获奖者包括法兰西学院教授谢和耐、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力、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谭中等。《中国学季刊》同样创办于2010年,该刊重点关注中国理念、中国道路的研究,发表了大量各国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对前沿问题的策划、热点问题的探讨以及学术交锋的推动,在引领海外对中国道路的研究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术组织主要体现在青年汉学家研修班上。2016年启动的青年汉学家上海研修班,是文化部“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子项目,每年一期,旨在为海外从事中国研究的青年学者搭建研究和合作的平台。2016年来自23个国家的近30位青年“中国通”来到上海,进行实地考察、专题调研和学术交流。经过近一个月的研修,他们加深了对中国现实和中国理念的认知理解,通过合作研究也和中国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学科建设和咨政建言主要体现在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的研究和《世界中国学论坛专报》上。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作为常设研究机构,为论坛提供学术支撑。中国理念及其国际传播也是该所研究的重点之一。《世界中国学论坛专报》直报相关决策部门和论坛组织委员会。主要刊发与会专家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建议,尤其注重对中国理念、中国道路的研究,是海内外相关专家与中国决策层联系的纽带。

从借鉴到互鉴:中国理念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国际传播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做人的工作。迄今为止,共有1982位中外专家参加世界中国学论坛,其中近半为海外代表,覆盖了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现已初步形成有牢固联系的中国学学术网络,辐射中国大陆以外的北美洲3国、欧洲23国、亚洲22国、非洲6国、南美洲6国、大洋洲2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

基于这一学术网络,论坛四大板块的功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此基础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推动中国理念国际传播上大致经历了借鉴、交流和互鉴三个阶段。①前四届主要侧重借鉴与交流,致力于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第五届开始趋向文明互鉴,更加自信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经验、阐述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一)借鉴:“以世界为方法,以中国为目的”

这一阶段是中国理念国际传播的准备期。论坛更多的是谋求中国理念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合法性”,强调借鉴海外经验,为中国理念的国际化铺路。

一是在当时高度美国化的世界,为中华文明谋一席之地。这在首届论坛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首届论坛主题“和而不同”,重点在“不同”,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而不是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可以说“和而不同”是中国理念国际传播的前提。

二是借鉴各国经验,丰富和发展中国理念。首届论坛通过主旨演讲明确提出中国崇尚“见贤思齐”,向全球昭告中国渴望向世界学习的态度。正因为这种胸怀,海外专家也积极为中国发展建言献策。早在2004年,韩国学者就在论坛提出中国不应只是一个制造大国,也应是一个消费大国,生产和消费之间应该达成平衡。2006年,俄罗斯学者就以俄罗斯的历史教训为例,提醒中国注意经济高速发展相伴的劳动力人口减少等问题。这些建议都不同程度融入了中国之后的发展理念之中。

三是全面系统地梳理海外中国学,为中国理念提供参考。既包括海外关于中国的经典论述,也包括最新成果。在论坛发展的早期,诺贝尔奖得主劳伦斯?克莱因、“北京共识”提出者雷默、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等先后来到论坛,分享他们关于中国的最新思考。这些研究为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学理化、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二)交流:“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为目的”

这一阶段是中国理念国际传播的实践期。论坛在发展上基本形成一套中国理念学理化的机制,开始以海外学术界“听得懂”的理论表述来传播中国理念,初步促成了国际社会在中国理念上的共识。

一是探索中国理念学理化的机制。第二届论坛已经开始向国际社会推介“和平和谐”的中国理念,但这一表述官方话语的色彩较浓。到了第三届论坛,组委会开始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中国理念学理化机制。包括前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研判,在此基础上向专家委员会广泛征集意见形成草案,再就草案组织多轮专家座谈、深入研讨。最终提炼出的中国理念,往往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既具国际风范又有中国内涵。

二是精细化中国理念的英语表达。为了让中国理念的英译尽可能地“信达雅”,论坛反复征求中外专家意见,最后还要请英语界的大师级人物定稿。第三届“和衷共济”的英译“Common Challenges, Common Efforts”,第四届“和合共生”的英译“Living Together, Growing Together”,都堪称英译的典范。

三是以学术推动中国理念的国际传播。在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理念,一经提出首先是在与会的海外专家中产生积极反响,再从与会专家传播到各国从事中国研究的群体,再扩散到各国政界、商界和大众媒体,最终促成国际共识。如第三届论坛提出的“和衷共济”,很快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中国价值。当时美国驻沪使领馆全员出动,全程列席论坛,最后形成详细报告上报美国国务院。奥巴马第一任期的就职演说和希拉里的演讲都用过类似的表述。②

(三)互鉴:“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

这一阶段是中国理念国际传播的深化期。崛起的中国一方面继续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开始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价值。

与之相应,论坛在发展上開始积极推动中国话语建设。2015年第六届论坛以来,中外对话呈现出文明互鉴的气象。第六届论坛以“中国改革,世界机遇”为题,明确提出改革开放的中国为全球治理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价值”。在论坛上,中国学者构建中国话语挑战西方话语的原创研究开始增多。有中国学者提出中国开创了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也有学者开始讨论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甚至有美国学者提出,因为中国,世界已经迎来新的转折点。

二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研究。中国道路取得的显著成就对后发国家形成巨大激励。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出现研究、学习中国发展经验的热潮。顺应这一潮流,论坛开始积极拓展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学学术网络,在上海主论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比例,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向发展中国家倾斜,《中国学季刊》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表发展中国家学者论文。通过种种举措,推动中国理念在非西方世界的传播。

中国理念国际传播的经验

世界中国学论坛注重学理、紧扣现实,坚持前瞻前沿和开放包容。经十余年的努力,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加入研究中国道路、传播中国理念的队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通”逐渐成为主力军。

国际传播不能采取国内语言,尤其是国际学术对话,更不能用官方语言,必须注重学理性。论坛虽然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政府主办,但主办方赋予了承办单位在学术上的自主权。论坛从主题、议题的设置,到与会专家的邀请,都坚持学术导向,强调通过理性沟通寻求国际共识。如前文所述,论坛发布的中国理念经多轮专家论证。此外,在筹备期,世界中国学研究所会对近两年海外研究中国的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从中发掘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中国议题。这些都是中外学术对话的基础。

议程设置上,论坛强调紧贴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首届“和而不同”,针对的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企图在世界推行美国模式;第二届“和平和谐”是回应当时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第三届“和衷共济”意指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将与各国一起携手并进、共渡难关;第四届“和合共生”则是针对金融危机后全球形势一片黯淡,唯独中国实力不断上升而提出,意指中国是国际秩序的建设者而非破坏者;等等。从中都可以看出理论背后的现实关切。

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上,论坛一直坚持前瞻性和前沿性。论坛是国内较早提出并广泛传播“中国和平发展”思想的平台,更是最早提出并演绎“中国梦”概念的平台。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就在论坛发表了“中国路、中国心、中国梦”的主旨演讲,系统阐释中国梦的概念。前瞻前沿既是世界中国学论坛思想活力的表现,也是其解释中国话语权的体现。

开放包容指论坛并非只有一种声音,而是不同学术观点碰撞的舞台。可以说既有交锋又有交心、既有争鸣也有共鸣。正是在中外专家的相互切磋中,深化了对中国发展的思考,形成了国际共识。同时,论坛不是闭门会议,对中外媒体的开放程度很高。除了百余家国内主流媒体,英国BBC、美国VOA、日本NHK、《华尔街日报》等均对论坛进行过广泛报道。通过这些报道,中国理念在国际上也得到了最大范围的传播。

正因为对上述特点的坚持,在论坛上发布的中国主流话语也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刘奇葆、蒋建国、傅莹、崔玉英等领导同志在论坛的演讲都在国际上取得了非常正面的效果。

论坛的发展史是从学术上见证中国崛起的历史,也是服务中国理念走向世界的历史。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世界格局的再一次演变,中国理念也将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新形势下继续做好“见证和服务”,是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发展所需,也是其使命所系。

「注释」

①这里借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何培忠研究员的提法,何培忠认为中国学的发展有介绍、借鉴、交流和互鉴四个阶段。参见何培忠:《关于中国学学科体系的思考》,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会议发言,2015年11月21日。

②《上海文化样本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猜你喜欢

学术理念世界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用心处事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