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对外报道中文化背景的添加

2017-04-10王洪江

对外传播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稿件背景

王洪江

从事对外报道的记者要写好一篇外国读者能理解甚至喜闻乐见的新闻,仅仅熟练运用对方母语还远远不够,如果不注意语言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差异,我们的新闻报道很可能因为文化背景的缺失而导致“词不达意”。因此,适时补充添加文化背景材料,对于中外传播文化交流非常有必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外新闻传播中文化背景的添加来管窥文化与传播的密切关系。

一、对外新闻传播语境中的文化背景

具体说来,在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中常见的需要添加的文化背景有以下几种。

1.中国传统节日

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西方受众难以理解中国一些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外国人都是中国通,都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所了解,而了解中国节日习俗及其特点的外国受众就更少,所以在采写稿件时不能只是翻译,想当然地认为作者理解了,读者就会理解,对中国特有的文化名词要做必要的补充解释。

以春节为例。中国大量的稿件都要提到这个节日,其中就包括西方非常关注的中国经济方面的稿件。如何补充这方面的背景要因稿件主题而异。比如:新华社在2016年1月31日编发的英文稿件《中国南方雨雪天气将困扰返乡过节旅客》中,有一段提到:长达40天的春运于一周前开始。学生、农民工和其他乘客登上火车、汽车、公交和飞机回家过春节——或者说是于2016年2月8日开始的一个农历新年。其中添加的背景文字虽然寥寥数语,但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将于阳历2月8日开始,这样,即便不理解文化背景的西方受众也可以自己暗暗地把春节与西方的新年进行比较,衡量其重要性。这样稿件才不会使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读者出现理解上的文化障碍,以达到言传而意达的实际传播效果。

不仅如此,即便同一个背景,在不同的稿件中添加时也需要有所侧重、有所区别。比如,同样是春节的背景,在同一天播发的另一篇稿件《中国春节前一周两市解禁股市值达305亿元》中,同一个文化背景添加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这篇稿件写道:中国春节前的最后一周,周一至周五,沪深两市将迎来27家公司34.4亿股股票解禁上市。这是春节假期前最后一个交易周,假期将于2月7日开始。这里的背景添加侧重假期本身,主要是为了告诉读者,春节假期即将来临,假期内股票交易暂停。所以,背景添加选择侧重了假期开始时间,而不是像上一条一样突出春节这个节日意味着大家按照文化传统会踏上归途回家过新年。

2.大政方针政策

有一些中国的大政方针政策,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户籍政策等,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但是,如果不是专门做过功课,许多西方受众并不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在涉及这样的政策时,往往需要简单的解释。

比如,新华社在2016年1月26日播发的英文通稿《习近平强调合理规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中就提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内容为:合理规划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这项改革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实现发展以人为先。为解决诸如产能过剩等问题,中国政府引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并降低生产成本。

此稿中,作者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和简要特点用一段背景交代出来之后,读者大致就可以了解这项改革是着力改善供给,削减过剩产能,因为无效产能不是群众所需的。为了满足人民标准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必须通过供给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

诸如此类的术语还有很多,包括中国的户口政策、“三个代表”等都需要在新闻成稿时及时添加背景材料,满足受众阅读需求。

3.度量衡标准

有些度量衡标准,中外不一,为便于西方受众理解,需要加以转换。但是,有些中外文化中都存在的名称一致的概念,其内涵是不是一回事也要仔细研究,视具体情况,适时添加背景。

比如:“森林”的概念。当处理到森林覆盖率之类的稿件时,较真的外国改稿人甚至想详细地了解中国的森林的概念是怎样的。“独木不成林”,但究竟多大片的树木、多大密度才能成为森林呢?读者希望知道中国的标准。

新华社在一篇题为《中国的森林覆盖率目标提前完成》的英文稿件中提到: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2008年末已达到20.36%,提前两年完成了到2010年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中国,森林是指由乔木树种构成,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林地或冠幅宽度10米以上的林带。

这样的背景,往往会因为想当然而被忽略。其实它也考验着对外新闻记者和编辑的功底。

4.宗教、种族文化

这类背景如果不添加,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可能不理解,但是,添加时如果不注意充分尊重对方文化,则容易引起国际纠纷,甚至引发恶性事件,造成被动。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中东、阿拉伯许多国家都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也于2016年1月下旬分别访问了沙特、埃及和伊朗。在处理此类稿件时需要格外注意:中东和阿拉伯国家是不同的概念,与世界地理上讲的大洲的概念也不一样。埃及虽然地处北非,但传统上它是中东国家。这个大家可能都知晓。但是,有一个对许多人来说是文化盲点的地方也许会出错,即:伊朗并不是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是指本国居民以阿拉伯族人为主构成,以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伊朗主要民族由波斯族人构成,占居民总人口近七成,居民以操波斯语为主。波斯语是官方语言。虽然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但是,伊朗属于中东国家。

在处理此类稿件时,千万不能将中东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混淆,不能顾此失彼,不然容易闹“国际笑话”。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和谐共处需要相互尊重,在对外传播时,更需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文化和民族观念,在添加背景时,不出差错,不给西方挑拨民族矛盾的借口。

二、文化背景添加的注意事项

1.背景文字要精炼,不可“喧宾夺主”

文化背景虽然重要,可以使西方受众阅读顺畅,甚至增加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但是毕竟此类背景文字一般并不是新闻点本身,添加时要注意控制篇幅,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不要使“文化背景”喧宾夺主,影响动态新闻的传递。

2.国际视野,专业表达

对外传播在本质上讲是跨文化的,是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信息交换的过程。異质文化的交流,难免会产生碰撞乃至交锋,面对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主张持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科学态度,反对相互歧视、以自我文化为中心,他说:“首先要承认文化间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然后才能从不同方面充分交流。”这就需要传播者具备国际视野。

同时,在一种文化中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另一种文化中被解码才能进行传播,因此对外传播必须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进行“专业表达”。所谓“专业表达”,并不是没有立场的表达,而是在站稳我方立场前提下采取对方更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赵启正认为,对外传播应该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要维护中国的利益,把准确的中国实际告诉外国人,同时还要用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以我们的思维方式去说英语、日语、法语,只是机械的语言翻译,并不能完好地让外国人理解中国的声音……需要的是通过‘文化的翻译,来表达中国立场、中国观点,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3.利用新技术,注重互动

随着新技术如移动通讯的发展,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方兴未艾,参与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开放、进步的中国,需要我们技术与互动并重。互动既包括同行间的对话,又包含针对负面报道的回应;当然也包含与受众及用户的互动,而在对外新闻稿件中,文化背景的添加无疑是这种互动的一种具体体现。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稿件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我的问题③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跟踪导练(一)5
陈道明越俎代庖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哈哈镜
哈哈镜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