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二情并用

2017-04-10刘光洲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才情蜀道真情

刘光洲

泱泱华夏,诗词浩瀚。语文课本选编的诗词大都 “文质兼美”,既是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又是二情并显的重要文本。所谓二情,即为真情与才情。摆脱那些枯燥无味的背诵,又如何培养学生领悟诗歌的真情,如何在诗词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才情?“从情入手,以情激真情,以写显才情”,我有几点初略的感悟。

一、音像激发真情,感受显示才情

充分利用音乐的语言和图像的直观,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收到“悟诗歌内涵”的功效。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先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太空飘荡的旋律,婉转忧伤的曲调,很快感染了学生。这时,教师抓住有利契機,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境界之中。当然还可以利用光盘、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展现诗词中的情境。又如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音乐把“蜀道之难”的形象着力加以夸大,从而表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蜀道之难”的感情。学生在欣赏时接受到各种情感的信息,因受感染而动情,从而唤起学生进行一种“物我同和”的情感共鸣。

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聆听时,文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当学生陶醉之后,可让学生讨论交流。如我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就让学生说感受的话。有同学听到了作者的心泉汩汩,有的听到了承欢母亲膝下的绵绵亲情,有的听到了厚重的思念,有的听到了绵延在心底的苦,隐藏在思想深处的痛。有的听到了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有的感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让学生自己放进去,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音乐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二、想象体悟真情,表达显示才情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当我们读到一首离别诗词时,眼前通常都会出现一幅由码头、兰舟、杨柳、离人共同组成的送别画面,而当我们读到一首边塞诗词时,一般会出现大漠、落日、雪山、狂风、羌笛一起构成的边疆风光画面,这些画面是有声的、是立体的。在教学实际中,许多老师对诗词过实、过细的分析,不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被遏制,能力被束缚。我在教学中常让学生闭上眼睛,还原画面,让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与作者形成共鸣。教学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让学生脑海呈现夜色的天幕、星月、宽阔的原野、涌动的江水等意象,再组合一幅夜晚天幕中星月低垂,原野广阔,月随江波涌动,大江东流的雄奇瑰丽的画面。我们可以从这幅画面中,引导学生感受天地的壮阔和杜甫晚年孤独无依颠沛流离的悲怆心境。

当学生回归画面,老师还需“乘胜追击”,让学生把这种画面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或描绘意境,或改编故事,领会诗的丰富内涵。这既锻炼了想象力,更锻炼了口头表达力,让学生的真情和才情共显。

三、诵读深化真情,仿作显示才情

我国古典诗歌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和谐,而诵读既能表现古典诗歌铿锵的音调、和谐的节奏,又能展现古典诗歌动人的场面、深邃的意境,让精彩的画面浮现在眼前,让沸腾的激情流淌在胸间,所以,古典诗歌教学必须从诵读入手,随着抑扬的声调,读者便会达到思接千载的境地。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真切感悟出诗人的复杂情感,更会沉浸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中。

当然,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譬如杜甫的《登高》,就应该用沉郁忧伤的感情和低缓顿挫的语调,渲染苍凉悲凄的深秋气氛,以此来烘托诗人的愁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就应该用喜悦兴奋的感情和热烈奔放的语调,渲染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朗读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表现热烈、欢乐、紧张、急切的心情时,可以快一些,强一些;表现回忆、悲伤、眷恋、惋惜的心情时,可以慢一些,弱一些。满含感情的反复吟咏,往往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让学生的真情在诵读中流露。

读诗悟情,仿作抒情。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仿作,借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才情。我在教学《蜀道难》时,有学生写道:问君求学何时还?考研升博志冲天。但见古人锥刺股,又闻先哲囊萤映雪,攀书山。高考不难,有心可闯关。后人听此信心添。连峰去天不盈尺,再走一步跨绝壁。三年寒窗莫畏苦,一朝金榜题名喜。其难也如此,乐尔求学之人争先恐后哉。有学生写道:殿堂峥嵘而崔嵬,一人参考,全家皆来。笔下刷刷声,化为歌奏凯。先答语文,后乃综合。外语也过,何畏数学。题名虽云乐,不如再奋发。高考不难,有志可闯关,跻身学府面映霞。最后师生共享,妙不可言。

猜你喜欢

才情蜀道真情
咏北京冬奥会健儿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风雨真情
真情
入川行吟(通韵)
观菊赏鹦有怀
尊重
柳枝词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