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白马城,旌旗猎猎时
2017-04-10
白马城,明代属于陕西固原州管辖,清代光绪年间又隶属于平远县(今宁夏同心县),但平远县仍属于固原州所辖,现在属于甘肃环县地界。缘何名为白马城,当地人已说不清,也看不到相关民间传说故事。
去白马城,从固原走最近。我们是从甘肃环县县城动身前往的,这里距白马城大约100公里。车子沿着山路转,实际上走了近3个小时。到白马城是下午5时,太阳已偏西。到了这里,地理方位告诉我,这里距固原市彭阳县草庙乡也很近。快到时,远处的烽燧堠墩已依稀可见。
过去对白马城的理解,以为仅仅是明朝政府牧马的地方。明代,为了防御蒙古兵锋的南下,明朝政府在西北地区畜牧了大量的马匹,以装备强大的骑兵部队。宁夏固原境内是当时由军队直接管理的重要牧马地区。白马城的得名,与明代牧马业在这个地方的繁荣是密切关联的。
实地考察才知道,这里不仅仅是马政,防御更为重要。白马城的修筑,实际上是利用了一座奇险的山,当地人称复凤山。城池随山形地貌而修筑,故起伏奇险,没有规则。从地形看,城为南北方向,城东有沟谷名为大坟滩沟,沟沿岸至城墙有平台;西侧沟谷名为白马城沟,两条沟谷夹一座山而交汇于山之北;西沟的水系与山北之沟谷相汇在一起,一直向北延伸。有水相通的地方,正是明代蒙古兵锋沿沟谷水系南下的通道。白马城的修筑,就是为了堵截和防御这条通道。这里先前为“本苑马寺牧地,有井泉”水系。沦为蒙古兵锋南下的通道后,这里的牧马地逐渐荒废。白马城的修筑,缘起于整饬固原等处兵备,陕西按察司副使成文,时任固原卫指挥符深、苑马寺清平苑圉长张子仪,他们先后都有文本上呈:“勘得固原东路撒都城即白马城,委系紧要隘口……地颇肥饶,可作安军之业,以外仍作草场。”此时,正当杨一清出任固原陕西三边总督。他以《为谘访群策以裨边务事》再呈奏朝廷,同时陈述了一个完整的修筑白马城的计划和设想。如筑城的人夫、支应的口粮、所用铁器稍把等,都有详细预算,包括石杵之类的用具都列入其中,统一由附近卫所(明代地方军事设置)调剂筹办。每一个建筑环节用银,都有详细预算。城楼、眷门、大门楼、仓厫、厢房等建筑规模、用料材质都有详细的银两折算。《嘉靖万历固原州志》记载:“修筑城墙、门楼等工程始于当年七月,及十一月天冷止,城垣与大城北门全部完工,南门及官厅、楼铺留待来年。”当年没有完全建成。这一年是嘉靖四年(1525)。
白马城筑好后,数次出任明代固原陕西三边总督的杨一清亲往阅视。在军队驻守与管理方面,按照先例召募军队。军队召齐备后,每人划拨近堡地一顷,令其耕种,十年之后,再量收子粒,还是参照屯田的形式。环县文管所做过考察丈量,白马城的总面积25万平方米。
白马城的修筑不是独立的。依据杨一清文集的记载,白马城的修筑,不仅提升了这一线的军事防御能力,而且与明代北部中路设置的平虏守御千户所(下马关)、西路红古城(同心城西南),形成了一个东、中、西防御体系,成为固原东路防御的重要屏障。明朝军队在白馬城驻守堵截,可防御蒙古骑兵南下进入甘肃镇原、平凉、泾州,直抵陕西邠县等纵深之地虏掠。
古代防御,城池与水源是一体的。白马城的修筑,还有水源白马井墩的改筑问题。改筑的方式就是控制水源,即在水源处“展筑宽大的月城”,将白马城与月城连在一起。“月城,就是所谓的“关城”。有了坚固的城池防御,“有警,拨军在彼占据水头,使贼马不得饮水,则贼路自可断绝。”白马城未修筑时因水源外露,蒙古骑兵常在这里“乘水草劄营”,这里就变成了蒙古兵锋的“巢穴之所”。有了这个“巢穴之所”,蒙古骑兵就可以在这里“更番虏掠”。因此,对于明朝来说,白马城的修筑军事防御意义重大。
白马城是在旧撒都尔城的基础上修筑利用的。可见,白马城与早期朝代的城池有关。从字眼看,似乎是元代的名字,但元代没有必要在这里筑城;说是宋夏时期的,称谓也有不妥之处,西夏不会把城筑在这里,也筑不到这里。山顶南墙外筑有椭圆形瓮城,当地人称为“紫禁城”,还隐藏着几分神秘。
城中唯一的遗物,就是明代人留下的立碑。碑高195厘米、宽106厘米、厚17厘米,是一种红砂石刻成。碑刻正面是“固原东路创修白马城记”,背面所刻内容为白马城防御体系整体布局情况。这通石碑是明代的原物,自然是难得的宝贵遗产。环县文管所非常重视这里的管护,雇用当地人为文保员,负责城堡的看管。石碑在城中数百年,除了岁月风雨的侵蚀外,似乎看不出有人为的破坏,还稳稳当当地矗立在荒草丛中。只是石质不是甚好,沿边一周文字损伤严重,有些文字已模糊不清,中间文字依旧清晰。此碑的內容,一是界定了白马城的四至,内容与杨一清文集记载一样;二是记录了当时筑城的过程与防御思想;三是记载了各级各类地方官员参与筑城;四是碑文的价值。碑文撰写者是王九思(1468~1551),陕西鄠县(今陕西户县)人,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等一起号称十大才子。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宦官刘瑾专权时贬谪寿州同知。明代宁夏属陕西所辖,故此碑请才学闻名朝野的地方名流撰写,自在情理之中。尤其是著名文化人为一处城池撰写碑文,数百年后更有文物与文化价值。白马城四周的烽燧也是一大景观,环城两边山巅高耸矗立,数量多且保存完好。由这些烽燧堠墩,也可看到当年白马城作为重要防御屏障的军事价值。
城中有清代以来的庙宇,看得出香火旺盛,亦可见当地人的民俗传承。
离开白马城时,已夕阳西下,布在天边的余辉,映衬着一身土黄色的高高的烽燧,看上去粗犷而苍凉,似乎要折射出当年的时空来。